品书网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 第7章

第7章

书籍名:《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作者:柳传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朱洪波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其实在用友时已有独立创业的计划,后来互联网热潮涌起,朱洪波毅然决定辞职创业,此时距离用友上市只剩两个月。然而,不久之后纳斯达克的崩盘以及创业方向的偏差,朱洪波的第一次创业就此夭折。虽然失败了,但是有过挫折后,人就会变得更加成熟,能以更理性的心态和方式处理问题,这对以后的工作是特别有帮助的。这一点越发增强了李彦宏把朱洪波挖到百度的决心。

            2002年5月,朱洪波正式加盟百度,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市场及企业级软件业务。朱洪波是百度成立之后引进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这也是百度当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朱洪波进入百度时,竞价排名销售工作的重心已经开始转向渠道建设。在2002年,中国网民人数和现在相比还是相当有限的,而其中真正了解搜索引擎,真正有意识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所占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朱洪波意识到,百度要想摘掉单纯的技术型公司的帽子,将庞大的用户群转化为经济收益,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

            百度管理层希望通过策划一些有影响的事件,告诉大众搜索引擎的重要性。

            以往,在外人眼里,百度一向低调行事,但是已不甘心在背后为他人做嫁衣的百度,从2002年开始却一反常态,高调亮相,积极为自己搭建舞台。

        第20节:具备与Google正面对抗的能力(1)

            具备与Google正面对抗的能力

            2002年底,百度推出了搜索大富翁游戏,在首页上挂出链接,用户点击进去注册账号后就可以玩游戏。用户只需一天回答5道题,就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找到答案,在第一时间内回答正确就可以参加抽奖。

            这个游戏最初是由王湛提出的,当时王湛到南方出差,发现当地短信平台业务搞得红红火火,很多SP服务商SP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因此赚了不少钱。回到北京后,王湛和李彦宏说起此事,李彦宏马上意识到这种模式对搜索引擎的推广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很多短信游戏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百度搜索获得,用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又充分了解了搜索引擎的重要性,而且还不需要付费,这是吸引用户使用百度的好办法。

            为了推广这个游戏,百度在网络上打了很多广告,同时也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大众参与。巨额投入的效果是明显的,搜索大富翁游戏持续了9个月,吸引了数十万人参加,那时网民之间有句流行语就是:"今天你百度了吗?"

            搜索大富翁游戏使很多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的民众都知道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好处。游戏结束后,百度送出了两辆汽车,第一辆汽车是被一个北京的农民开走的;第二辆汽车的得主是北大的一名学生。巧合的是,得奖前一天,这名学生的父亲许诺他,如果考试过关就给他买一辆车,结果第二天他就接到中奖通知了。

            这次市场活动让中国网民意识到,原来搜索引擎可以做那么多事--可以找到菜谱,也可以找到论文资料,甚至可以帮你找到工作,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快乐、更有效率。

            除了搜索大富翁,2003年初,百度还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主题为"活的搜索,改变生活--百度搜索激情夜"的大型晚会,邀请了许多业界名流,现场还有很多演艺明星、各大媒体,通过情景喜剧、搜索歌曲、现场对话诠释搜索的含义,告诉大家搜索是有生命力的。

            百度的上述做法,其实是普及搜索引擎知识、教育网民、提升百度品牌知名度的过程。

            从创建百度到融资1  000万美元,从卖技术给门户网站挖到第一桶金,到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再到"闪电计划",李彦宏始终在等待一个结果--在中国普通网民心中,百度与Google到底哪个更好?

            2003年5月28日,赛迪集团下属的《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了一个名为"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的万人公测活动。

            2003年6月4日下午4点30分,结果终于揭晓,在参加评测的10  015名普通用户中,约55%的人选择了"Baidu比Google好",10%的人选择了"Baidu、Google差不多",35%的人选择了"Google比Baidu好"。这次数据显示,百度超越Google,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虽然外界有人质疑万人公测背后掺杂有公关的成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百度已经具备和Google正面对抗的能力。

            对于百度的此次领先,百度早期重要员工之一的雷鸣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Google的技术力量的确很强,有众多优秀人才,但是这些优秀的技术人员毕竟不在中国,不了解中国的市场和用户。Google擅长英文处理,而中文是很有特点的语言,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方式与英文不一样,因此Google擅长的英文处理方式在中文上就很难显现优势了。从对中国用户的了解程度看,核心技术人员都在美国、习惯于西方思维的Google也很难准确把握。  Google的这些劣势,都成了百度的优势。当然,百度能做好,也基于其持续的努力。

            现在来看,万人公测基本可以看做是百度实施的又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百度通过这种"田忌赛马"式的测评,通过与Google的对比,让对搜索引擎的使用并不太专业的中国用户认识到,还有一家叫做百度的搜索引擎可以使用,从而又一次提高了百度的知名度。

            2002年是百度创造奇迹的一年,从"闪电计划"到搜索大富翁,从推出IE搜索伴侣到MP3搜索,百度推出新品的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树大招风,当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牵涉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多,麻烦就会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

        第21节:具备与Google正面对抗的能力(2)

            2003年5月15~18日,发生了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客攻击,百度的技术水平遭遇了一次强硬挑战。自5月15日22点起,百度的检索量突然大增。5月16日,攻击更加强烈,每秒钟攻击次数高达1  000次,同一个词被查询次数最多达38  863次。直接攻击遭到百度自动防御系统抵抗后,黑客又绕道百度客户--一著名的门户网站,盗用其名义进行攻击。5月17日16点,黑客转而又对百度展开正面进攻。百度数十名工程师展开顽强抵抗,与黑客进行了长达66小时的激烈战斗。5月18日15点54分,黑客终于败下阵来,停止了攻击。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门户,百度当时还在为雅虎、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如果在此次较量中败阵,国内大部分网站将受影响,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堪设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百度在这次黑客攻防战中遭受了一点损失,但也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2004年12月开始,百度与一家名为8848的网站发生了纠纷。随后,百度与8848互相起诉对方,官司打得不亦乐乎。这个案子一直到2006年7月才有了最终的结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令8848立即停止利用"搜索助手"对百度的侵权行为,赔偿百度经济损失50万元,并在其网站首页位置向百度公开赔礼道歉。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百度连续遭遇了几次重大考验。经过这些坎坷,百度积累了宝贵的危机应对经验,并逐步培养起极强的危机意识,这使它在日后大大小小的危机中从容不迫,淡然处之。

        第22节:第三次募资(1)

            第三章  中国概念股的美国神话

            2004年1月,百度、胡润联合打造了"2003中国百富人气榜",李彦宏则获得了"京城十三新锐"的称号。

            3月4日,中国手机服务供应商掌上灵通在美国纳斯达克公开上市,成为首家完成IPO的中国专业的SP(服务提供商)。此后,Tom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网、金融界、e龙、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纷纷在海外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

            4月1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200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1  187  380个,网页总数为311  864  590个,在线数据库数为169  867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此时,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Google重要的发展战略。2002年,Google收入的21%来自海外;2003年,这个数字是26%。尽管此时Google已经在众多国家立足,但在中文市场上,Google却长期停滞不前。

            对于中国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市场,Google一直没有大动作。期间,Google邀请了多位世界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到其总部,就中国市场问题为其出谋划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