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大汉帝国风云 铁血丹心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玄幻小说 > 大汉帝国风云 铁血丹心 > 第41章

第41章

书籍名:《大汉帝国风云 铁血丹心》    作者:猛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弘侃侃而谈。

            “大帅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对大汗国的攻击,无非也就是为了鲜卑国的稳定和统一。他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打仗消耗一些大部落的实力,同时也告诉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大人,鲜卑国如今还是一个整体,谁想造反生事,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战打赢了,掳掠的战利品多,对鲜卑各部落的团结和富强都有好处。打输了,几个大部落的实力虽然受损,但不影响鲜卑国的整体利益,反而对鲜卑国的稳定有莫大好处。所以攻打大汉国,势在必行,早打比晚打好。”

            “何况如今我们大汉国形势非常不好。今年春天,在中原各处爆发的黄巾暴乱,已经严重动摇了大汉的根基。大帅说我们大汉国皇帝昏庸无能,荒淫骄奢,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大汉国已经是病入膏肓之体,行将就木之躯,正是夺取边疆四郡的大好事机。他处心积虑好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他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如果能够在下雪之前打下并且控制卢龙塞,对大帅明年的攻击行动是否成功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卢龙塞是大汉国东疆的屏障,一旦攻下,幽州的东北部将成为鲜卑铁骑的跑马场,再无抵御入侵的防线。假如大帅在第一场雪来临之前攻下卢龙塞,那么在明年春天来临之前卢龙塞都将牢牢的控制在他的手里。”

            第十五章  卢龙塞新兵(4)

            “一旦大雪来临,大汉军根本无力支援。即使援军赶到,在冰天雪地里,面对固若金汤的卢龙塞,将如何攻击?大雪封山之际,大汉援军的粮草将如何解决?大帅有一个冬天在卢龙塞重新布置防守,蓄积力量。春天到了,他兵分两路,一路由白檀城攻击渔阳,一路出卢龙塞攻击右北平,两军在蓟城会合。若真是如此则幽州大片国土将饱受其铁骑蹂躏,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啊。”

            “田大人,您认为我说的对不对?”

            田静正捉着自己的短须在凝神思考,没有回答他。李弘不好意思打扰他,只好坐在一边等着。

            “这么说,即将发生的一切,都是慕容风在幕后所为了?”田静缓缓说道。

            “在鲜卑国,听从慕容风指令的人要比听鲜卑王和连的多得多。慕容风为鲜卑国所做的一切岂是和连能比的。和连大失人心之处,就在于谋害慕容风,造成了反叛者林立,国势大减。如今慕容风重掌大权,对周边国家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是啊,他真的就是我们的噩梦。”田静心情沉重地道,“熹平六年,也就是八年前,皇帝陛下派遣护乌丸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率五万大军与匈奴南单于一起,出雁门关,到塞外攻击鲜卑檀石槐。大军分成三路并头并进,横扫草原两千余里。没想到这一切都是檀石槐故意安排的。他采用慕容风的诱敌深入之计,将我们诱进了他的伏击圈。大军在落日原被十万鲜卑大军包围,死伤惨重。夏育大人战死沙场,田晏臧旻大人率部突围逃走,最后只有三千多人回到雁门关,而这一切都是拜慕容风所赐。”

            “大人说的就是落日原大战。”李弘轻轻问道。

            “是的,我就是当年侥幸能够逃回来的士卒之一。当年,五万将士,一战毙命,他们的尸骨如今都被遗弃在大漠深处,永远都不能回来。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打败鲜卑人,将他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啦。”田静双目微红,声音有些嘶哑地说道。

            李弘感同身受,心里沉甸甸的。

            田静稳定了一下情绪,缓缓说道:“你学识不凡,对事态分析颇有见地,应该不是普通之人,你就是想不起来?”

            李弘失望的摇摇头,“想不起来。算了,现在不也能混到饭吃吗?在鲜卑的时候,我经常吃到肉,已经非常好了。”

            田静见他豁达的挥挥手,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想想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怎么着,不都是混口饭,自己不也是的吗?

            田静笑起来,“你留在我身边做个侍卫如何?”

            李弘摇摇头,“我去做小兵。他们那里饭好吃。”

            田静愣住了:“我这里饭不好吃吗?”

            “我不知道,不过他们的饭的确好吃,而且我也不喜欢做侍卫。”

            “为什么?”田静很惊讶了。只要是当兵的,就没有人不想当侍卫的。侍卫跟在大人后面,威风,有人求,饷银高,不用训练,打仗不用冲在最前面。美差啊。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跟在大人后面,平常不能到处乱跑。打仗的时候还要尽心尽力的保护,结果自己打得很不痛快,没意思。”李弘很随意地说道。

            田静惊讶了,“那你想到什么地方去?”

            “经常有战打的地方就好。”李弘马上要求道。

            田静可惜的看了他一眼,有些舍不得,“你到里大人的部队去吧,做个斥候,怎么样?”

            “好,太好了。”李弘兴奋地道。

            田静送走李弘,立即伏案疾书。他觉得李弘的分析非常有道理,这次鲜卑和乌丸人攻击已经不仅仅是骚扰性攻击,而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军事行动。

            多年的经验告诉田静,看问题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看,分析局势应该从整个大局开始分析,这样问题才会分析的更彻底更透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更加全面更加稳妥。田静觉得自己应该把当前的局势和即将开始的战斗告诉上官。

            他写了两封书信。一封给幽州刺史刘虞。一封给右北平郡太守刘政,请求援兵。如果慕容风下决心一定要拿下卢龙塞,他的两千多部队就很难守住。

            田静觉得李弘是个人才。

            第十六章  斥候的战争(1)

            大汉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1月。

            距离卢龙塞北面八十里,是一片绵延的小山丘,当地人叫这里作半腰山,翻过山就是濡水河。最近斥候们很难接近红花谷,总是被鲜卑的斥候截杀。李弘已经三次和伙伴们一起从不同的方向试图接近,但都被赶了回来,还折了十几个兄弟。李弘每次都坚持断后阻击敌人,掩护大家撤退。斥候队的士卒们都愿意和他一起出任务,因为不太容易死,安全些。李弘特别能杀,杀起人能就象猛虎一样凶狠,尤其那把神出鬼没的小斧,没有哪一次出任务不沾血回来。小斧一色漆黑,连把子都是黑的,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黑杀。但是士卒们天南地北的都有,各地方言在一起乱叫,黑杀不知怎么就变成了黑子。黑子这名字好记,喊的人也多。这样一来大家反而不知道李弘的真名了。

            里宋告诉他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喊字,所以李弘每次都认真的告诉对方,我叫李弘字子民,对方一般都是哈哈大笑,然后象看白痴一样地看着他,但就是没有人喊他子民。李弘奇怪了。后来百人队队率告诉他,大家都是布衣,白丁,就是穷苦百姓出身,有的还是贱民出身。所谓贱民,就是终身给人做仆人,下人,丫鬟的人家出身,大字都不识一个,有的连个大名都没有,就是喊小名,哪里知道什么字不字的讲究。那些都是有钱人家,读书人家玩的破事。李弘听傻了。想想也是,在鲜卑,那些奴隶连猪狗都不如,还管什么名字不名字,所以李弘认为里宋骗了他。什么玩意,回来不揍扁了你。

            天气已经越来越冷,但是敌人并没有什么动静。田静有些急了,他的求援信已经发出十天了,如果援兵来了而敌人没来,他谎报军情,那是要坐牢的。于是他亲自跑到斥候队的营房,勒令他们必须在两天内进入红花谷,务必要打探到准确情报回来。

            已经是伍长的李弘出了一个主意(伍长也就是带四个兵,加自己五个,啥都不是)。从卢龙塞的南边进入濡水河,然后沿着濡水河而上,到半腰山。从半腰山出发,走二十里就是红花谷的后方。从这里进入红花谷,应该有可能。他的上司小刀什长就去向百人队队率程解禀报。程解说,主意不错,但凡有一点可能也要试试,谁想得主意?小刀说就是田大人派人送来的那个黑子出的主意。于是兵分两路。百人队队率程解带八十人正常出动,在正面诱敌,什长小刀带二十人沿濡水河到半腰山。

            他们半夜就出发了。中午一行人到达半腰山。

            半腰山由几十个小山围成。满山的树都已经秃了头,丑陋的枝枝桠桠以各种姿态展示着自己。满山的落叶,发出一股股醉人的醇厚清香,间或还能闻到一些枝叶腐烂的味道。

            已经初冬了。望着满眼的肃杀和荒凉,听着呼呼的寒风在耳边啸叫,李弘的心也是冰冷冰冷的。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卢龙塞的血战即将展开,现在围坐的一起的战友将来还会有多人能够再坐在一起。

            战马都留在河边,由两个士卒看着。大家徒步走了十几里,已经非常累了。在大家休息的空档,小刀把四个伍长都叫到了一起。

            “我们商量一下,谁去?”小刀是个老兵,中年人,不识字,一脸的胡子,长得连嘴都差一点盖住了。

            几个人互相看看,没有做声。小刀把眼睛望向李弘。李弘赶忙开口说道:“我们小队去吧。”

            五个人趴在山头上,朝下面的山谷看去。下面就是红花谷。山谷内密密麻麻的都是大树。虽然树叶脱落的差不多了,但什么都看不见。

            “乌丸人大概在山谷东头。我们趴在这山谷西头,看不到的。”一个瘦小的士卒轻轻说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