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金正日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 第31章

第31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他说,我想要看的正是这个。他具体地了解螺旋式电动机和散热器等零件的生产情况及其性能。

        他沉思一会儿,向一位干部问道:

        “为什么以前人们对乐元的凿井机总是好呀环呀地议论纷纷?”

        那位干部回答说,那是因为从前几个零件有缺点人们才那么说的,现在他们已经基本上克服了那些缺点。

        于是他说:“那就好。乐元在生产凿井机方面是早就打下了基础的嘛。”

        接着,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自己动手试制的头一台拖拉机也曾是只往后退的,可是如今成千上万的拖拉机奔驰在全国的合作农场田野上。我国的凿井机工业是乐元的人们创办的,怎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呢。那不过是美中不足,只要克服缺点就行。

        听了金正日同志这一席话,随同的干部不由得想起了那年5月的事情。

        当时,他在北方的大铁矿基地茂山矿进行现场指导。

        当地矿山干部向他说,用乐元的凿井机很难提高铁矿产量,并请求给他们买外国造的高性能凿井机。

        他很留心地察看出了故障搁起来的乐元的凿井机。

        虽然它有几个零件粗糙,且不够精密,常出故障,但不能为此就摈弃不用。

        他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是只关系到一个厂的制品问题,而是与我国凿井机工业的前途有关的深刻问题。他神情沉重起来。

        后来,他召见有关部门干部说,有些矿山认为乐元凿井机性能不好,不好使,这是否属实。

        那位干部回答说那是事实。于是,他说要用乐元凿井机组织一次生产竞赛,并当场采取具体措施,这场生产竞赛就在茂山矿进行。

        这样,在矿山工作现场进行了用国外进口的各种凿井机和乐元的凿井机的生产竞赛。

        开头,乐元的凿井机因转速不均匀,常出故障,工效低下,落在后头。

        他虽然很忙,但却很具体地了解每天、每周的生产竞赛情况,并立即采取对策。

        集中力量改良乐元凿井机。不够精密的零件给换下来,转速自然加快了。

        在他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乐元凿井机的缺点得到克服日臻完善,其性能也提高了。

        结果,它的工效大大提高,远远领先于进口的机器了。

        这样一来,看不中它的人们也改变了态度,要求更多地供应他们。

        在为期一年的生产竞赛中乐元凿井机居然赢得第一位。

        这绝不是简单的问题。这一事实对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的人来说是一次教育,而对我国工人阶级来说是有力的鼓舞,给他们注入了信心。

        现在,仿佛在回顾往事,深情地望着凿井机零件,愉快地说:

        “据说,通过这次生产竞赛,已证实对乐元凿井机的贬抑是无稽之谈,是吗……”

        随行干部立即回答说:

        “是的,通过这次生产竞赛,凿井机的工效提高了四五倍。”

        他用洪亮的声音爽朗地说:

        “果然如此。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的人与仰赖别人的人摔交,结果赢得胜利的是自力更生队!”

        他满意地笑着。

        跟着他笑的干部们心情激越。

        他的声音重新压过机器的声响有力地传开:

        “让我们相信乐元吧。要相信乐元的工人阶级,还要相信他们生产的凿井机。”

        他说,我们党在战后艰难时期相信过乐元的工人阶级,现在更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他对随行人员说,要撤销购买外国凿井机的计划。

        他拍拍工厂干部的肩膀,强调说:

        “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传统。”

        新的大街设计方法

        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视察新建成的苍光大街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事。

        他登上30层楼房住宅的楼顶上,俯瞰大街全景后,向一位设计师问道:

        “过去环行路大街象小胡同一样狭窄,新的大街怎么显得这样宽敞,是扩大了占地面积吗?”

        “不是的。还是在原地建成的。占地面积一点也没有扩大。只是改变了大街的设计方法,就显得这样宽敞了。”

        “我说呢。怎么看还是原地,但因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法,虽然也修建了高楼大厦,地面和天空照样显得开阔。

        “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我们方式的大街设计方法!我们方式的大街设计方法!

        “这次设计搞得很好!”

        设计师抑制着激动的心情,家做汇报似地郑重地向他说:

        “主席,我们设计师只是按照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去做的。”

        事实就是这样。

        1979年12月的一天,设计师们第三次制作出环行路大街的模型,请金正日同志过目。他仔细审看模型沙盘后,发人深省地说:

        “环行路大街的住宅布置得密了点。

        “高层楼房布置得密了,会招致空气混浊,望不到天空,显得闷人。”

        他看了一会儿有30层楼房的区划,说:

        “特别是这一带,显得更密。我最关心的是30层楼房。

        “我们没有盖30层楼房的经验,这次盖30层楼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直到现在,我们盖的最高的楼房是乐园大街的20层楼房,现在在环行路大街上盖24层、  25层、  30层楼房,那么这些楼房在平壤算最高的楼房了。

        “看来,30层楼房的区划搞得不够宽敞。”

        正象他说的,事实确是如此。在建筑面积窄小的地方密布高层楼房,自然使人感到憋闷。但是那时候设计师们认为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他们通过模型沙盘已经向他请教过两次,也尽力隔开了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按照他的指示,尽量做到使建筑物少占地面,并布置得参差不齐,富有立体感,还拆去象一堵土壤似地排列成一行的服务设施,造成空间,可以从大街上看到大楼相隔的空间。

        事实上,这是在任何一个街道建设方案中也找不到的大胆而新颖的方案。他们想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案了。

        设计师们心里有些茫然,沉思一会儿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好抽掉一些楼房。

        “要抽掉?!”

        他陷入沉思,左右打量着街道模型的空地面积。他绕着沙盘,进行紧张的思索,终于现出开朗的微笑,说:

        “当然,那倒是个轻而易举的办法。但是,我已经说过,要缩减建筑物的占地面积,靠路边的要整齐地排列起来,更合理地利用空地面积,布置协调,保持立体感就可以解决的。古语说,只要动脑子找窍门,在立锥之地也能盖房子嘛!”

        他亲自挪动建筑物模型,把原先沿街道排列成一行的改成2~4行错开,按各种形态安排楼房的坐向和间距。

        瞬息间,高层楼房之间出现了宽广的空间。

        设计师惊奇地望着这新奇的变化。他们搞了几十年设计工作,但第一次看到这种建筑物的布局方式。直到那时,他们看惯的都是沿街密密排列成一行的楼房,从街面看街道两旁仿佛被长长的墙壁堵着,而建筑物后面一大片空地上则杂乱无章地布置了各式各样的小房子。

        在建筑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建筑物布局公式化的框框被金正日同志的睿智打破了。

        他指着30层楼房区划说:

        “这区划楼房的占地面积再缩减一下就能显得宽敞。”

        设计师立即把模型沙盘的组合式30层楼房等高层建筑物的一部分割开。

        楼房之间的距离变宽,空间豁亮起来。

        他禁不住高兴,说:

        “对,就是要这么布置。

        “这正是我们方式的新的大街形成方案。”

        按照他的指示,大街兴建起来,他的意愿变成了现实。

        符合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住房

        1979年10月开始苍光大街建设的时候,金正日同志具体地指定大街形成方案、住宅形态和层数,还指示增加房间数目,他说: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具有尊敬老人,竭诚奉养父母的美风良俗。

        “要使这种美风良俗发扬下去,在新建的住宅里应该考虑到给老人设的房间。”

        他还说,不仅要设老人房间,也要设给主人用的房间和孩子们的房间,要把这些房间布置得既宽敞又有特色。他象体贴入微的慈父一般恳切地说:

        “所有房间的炕都要搞水暖,炕头要多装几排热水管,往炕梢逐渐少装管道。

        “这样,才能让喜欢热炕头的老奶奶和带婴儿的妈妈睡在炕头上,让喜欢凉爽的人睡在炕梢上,让人们随心所欲地选择睡铺。”

        他还对设在房里的家具和厨房用具做了具体的教导。

        他说,在新盖的住房里不仅要电视机和冰箱等一应俱全,而且所有用具的质量都要达到最高水平。他说:

        “床和饭桌、书桌等家具要做得耐用,接代传下去。

        “要悬奖征集家用摆设和书桌、饭桌等的设计,总之这次置办的家具都要搞得很讲究。”

        后来,他在察看住房家具布置图时发现没有炕桌,便说,为了让孩子们坐在炕上做功课,应该给他们置办炕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