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念是意志的升华,它是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
(4) 行动。意志体现于行动之中,不付诸行动的意志只是一种意念。领导者在决策中的意志是通过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的,领导者的每一具体的决策行为都是受意志支配的。只有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决策行为的连结和发展,意志过程才得以展开和完成。
领导决策思维
在领导决策心理中,思维贯穿于决策过程的始终,没有决策者的思维就没有对策,没有正确的思维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分析综合是领导决策思维过程的基础。正确的领导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所分析的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领导者通过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只是对事物的部分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因而,领导者的认识还必须由分析进行综合,并使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中,贯穿着比较与分类这两种识别或鉴别事物的手段。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这是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把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才能获得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坐标系,从而摆正自己的工作在坐标系中的真实位置,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
另外,领导者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领域;才能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内部联系;才能由必然跃升到自然。概括是把一类事物中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就是把现象概括出来的认识运用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达到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领导决策思维中,从抽象、概括到具体化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领导者通过对工作对象的抽象概括,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逻辑过程,它是根据决策的规律性来制定的。只有理解了决策的全过程,弄清楚每个程序各自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决策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决策的第一步。即通过调查研究、预测和信息反馈等方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2)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既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经济技术目标,这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定目标,需要对有关事物进行定性、定量、定时的分析。为此,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科学预测方法和调查研究技术。
(3) 收集信息。要使决策做到正确有效,收集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信息是决策的基本依据,信息是否准确、充分而及时,会直接影响到决策分析的质量。可见,收集信息在决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确定价格准则。确定价值准则就是建立评价标准,以此作为方案选择的衡量尺度。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决策实际效益而设置必要的限制性条件。
(5) 拟定方案。拟定方案是指为了达到决策目标而寻找途径。它包括对各种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分析研究,而后制定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拟定方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6) 方案优选。方案优选,即在对各种方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目的性、可行性、时效性等原则,选定一个最佳方案。
(7) 贯彻实施。通过模拟试验,进一步证明最佳方案切实可行后,就不失时机地进行大规模实施。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最后检验决策是否合理与有效,才能发现新问题。
(8) 追踪检查。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后,要随时检查验证。要按照决策的方案,一步一步对比检查,对没有能达到预定效果的项目要找出原因。
领导者的决策关系着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领导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并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来拟制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定最优方案,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七 领导者如何应对挫折心理
挫折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不仅妨碍工作效率,也妨碍领导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挫折理论,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影响,并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都有直接的作用。
在日常用语中,挫折是失败、阻挠、失意、屈辱的意思。心理学上的挫折一词,是指情绪状态。其定义为: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个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动机不能实现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任何人的一生都可能在挫折,许多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设法减少挫折,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经过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就会产生挫折。挫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表现在心理上、生理上会有变化,遭受严重挫折后,个人会在情绪上表现抑郁、消极、愤懑;在生理上,会表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胃酸分泌减少,会导致溃疡、胃穿孔等。
挫折产生的条件是:①主体必须具有某种动机和目标;②为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手段或行动;③通向目标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超越的障碍,构成挫折情境;④客观障碍存在,还必须有主观的知觉否则,不能构成挫折情境;⑤对挫折情境的主观知觉和体验,产生心理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心理学主要是从人的内心感受方面来研究挫折或挫折行为的。挫折具有二重性,挫折是坏事,使人或痛苦、失望、一蹶不振,或意志失控、情绪低落,或完全丧失意志。但挫折也对人产生教育作用,使人吸取教训,磨炼意志,逆境奋起。
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综合分析,有两方面原因:
1. 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又称外因或环境因素。客观原因又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自然因素是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社会因素产生的挫折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婚姻、风俗、习惯、宗教、道德等的限制产生的挫折。
2. 主观原因
引起挫折的主观原因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个人的生理原因是人的身材高低、胖瘦、五官长相及所从事的职业,所追求的目标带来的限制。个人的心理原因,主要指个人的能力、智力、反应能力不符合要求,而产生挫折心理反应。个人心理上形成的挫折更为复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单一的原因。如某单位负责人接受了振兴企业的任务,规定一年除全店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外,还向总公司上交60万元利润。但是到7月份只完成了28万元的利润指标。这位经理像霜打过一样,提不起精神来。上级领导发现后,分析了原因,找到这位经理,与他共同找出挫折的原因,调低10万元的利润,并制定出整改措施。到年底,该企业终于圆满的完成了指标。如果上级领导对这位经理受挫的原因不帮助分析,指标过高,到年底是无法完成的。
挫折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不同的人对挫折反应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遭受挫折,必然有所动作,以求解脱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烦恼,作为领导者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呢?
首先,领导者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改变方法,调整目标或改变目标。把遭受挫折产生的敌对、愤怒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争取上进。不灰心,不气馁,采取积极进取姿态,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当采取某种行为不能实现目标时,就改换另一种途径或方法来实现目标。若是目标太高,则调整目标,使之切合实际。如果原先确定的目标受到生理、物质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时,就拟定一个新目标取代原定目标。
其次,受挫后要转移视线,防止消极心理出现。如果受挫后,用意志力压抑住愤怒、焦虑的情绪,把它们埋在心底,而流露出正常的情绪状态,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人人都应当加强挫折心理的自我预防和调节,其方法有:
(1) 合理宣泄。心里有委屈和怒气以平缓的方式向人倾述;有疙瘩和误会要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有意见和矛盾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必要时也可在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释放能量,消消气。
(2) 理智消解。挫折后先冷静理智地反省,失败后清醒地总结教训,双方争执之时先理智地站在对方的位置设想一下。礼让为先,三思而行,扩大理性思考,强化合理信念,就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3) 替代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