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老板必备的心理学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文学理论 > 老板必备的心理学 > 第11章

第11章

书籍名:《老板必备的心理学》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可当时儿童用品早为行家看好,儿童玩具早已被生产厂视为消费热点而全力开发生产。市场上极尽心智设计的新奇巧妙、极富诱惑力的儿童玩具,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在这种情况下,新问世的产品如果不能推陈出新、独具魅力则很难占有市场。正因如此,开发玩具新产品也就成了很困难的事情。这家玩具生产厂家的领导了解到许多玩具厂家都在生产一种叫“呼拉圈”的产品。投入市场后销量大销速快,便决定投资此项。可是他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对“呼拉圈”的需求只是一种短期的“热点消费”现象。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自家从投资到出成品需要一段时间,结果等该厂生产出产品的时候,市场上“呼拉圈热”现象早已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他是一种盲从心理,起到了消极的作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最终都会纷纷落马。倘若不受群体左右,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不会被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的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的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

            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珠比率就达到31.8%。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不过从众心理的作用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  有利于集中全力达成共同目标,至少使成员不拖后腿,特别是当前竞争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对瞄准了问题,能适时地发挥集集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2)  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在群众中大家同心协力,交流互补,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形成新的力量,后进赶先进,先进再先进,即便群体内有个别不太自觉的后进者,也能在从众行为的影响下,促使其改变观念与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目标。

            (3)  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善于运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树立几个典型,那么就可以带动身边一部分人,如果这群人都这么干,那就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带动全部人去积极工作。

            当然,任何事物都像双刃剑一样,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面,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容易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如有的人有新的办法或独特的见解,但怕人说“好出风头”,为避免“枪打出头鸟”的风险,从而不敢说心理话。有的由于深受“一致”的约束,从而使一些有益的独创的见解埋没了。例如某公司员工张某颇有创新精神,但每次有了新的想法、见解,都被同事“保持一致性”的说法给扼杀掉了,结果,有好几次他的想法本来可以使公司大受其利,但其后都被其他公司给抢先了。每次事后小张都后悔不迭,但每次都因从众心理而失去了机会。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墙头芦苇随风倒,常有理L遇到事深于世故表现圆滑,不说好,不说坏,谁人也不见怪,任其自然,什么责任都不承担,久而久之消磨腐蚀了主动性、创造性,逐渐使群体失去活力。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是很多的,这种心理的消极作用危害是很大的。对待这种情况,应多加教育,要把这种人这种事逐渐引导到好的积极的一面,减少其负面影响。

            有些群体对持不同看法的人,不能容忍,致使有的成员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沉默寡言,不参与讨论,不发表看法建议,对团队的事件均漠然视之,直接影响了群体的内聚力与战斗力。许多人因为不得志而走向了一个负面的极端,一下子由热情关心转向漠不关心,这种人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态度去干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扩大其负面影响,引起团队内其他人的不满。对这种情况,领导者应当疏而导之,化解其不得志的抑郁心理,对其多加鼓励、任用,提高其积极性,这样反而会使其走向好的极端,成为楷模与典范。

            概而言之,领导者应当注意运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消除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一定会使团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七  为什么说群体成员对领导人的服从是完全必要的

            服从,通俗地说就是按别人的命令去做事。它是指个人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俗话说“雁行千里靠头雁”,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领导者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没有领导,那么许多重要决策就无法做出,就会错失良机,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一个领导者发号施令,下属的众多成员是否应该服从呢?

            事实上,服从行为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社会规范的意义。社会生活中,个人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而任何社会群体都有与其相应的规范和纪律,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如果群体成员都遵守群体的规章制度,群体就会对他加以肯定、赞赏,倘若违反规章制度,就会受到批评指责。一般说来,服从群体规范,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自觉自愿的,有时某些方面也可能是被迫的,但当被迫服从成为习惯以后,就会变成自觉服从。例如上班不能迟到,班不得早退等人事企业管理制度,许多人都是从被迫服从到自觉服从。

            (2)  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群体,由接受任务、确立目标开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联系方式,作用于客观环境,最后实现目标。在领导与被领导客观环境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对立统一,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矛盾。群体的成员对该群体领导人的服从,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步调一致,提高群体效力。对领导人的服从,可以使群体在其统一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全体成员方向明确、步调一致、齐心合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反之,如不服从领导的安排、调节、指挥,群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群龙无首,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就无法达到目标。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群体成员无条件地服从领导人的统一命令和指挥,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些事,瞬息变化,如不及时行动,就会错失良机,造成损失。只有抓住时机,迅速果敢地行动,才能取得圆满的确效果。

            因此,群体成员应该服从上级领导,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在日本典型的上层工商业者像信奉宗教一样,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在经营和发展中,公司应该像一个大家庭,总裁好似雇员的衣食父母,雇员应像孝顺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地位显赫的大领导往往将自己视为仁慈的家长,认为他们的指导原则应当受到“孩子”的尊重。日本的工商业都是根据这种逻辑经营管理企业的。毫无疑问,日本所有出色的大公司都是典型的家长式企业,但它的基本哲学绝对不仅仅是所谓的家长式独裁,而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母子”关系,它体现的是“子应服从母的关系”。

            服从分为绝对服从和相对服从。绝对服从强调的原则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