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1973年4月,《龙争虎斗》封镜。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龙在为《龙争虎斗》英语版配音时晕倒在嘉禾片场,被送往浸会医院急诊室,随后转入九龙圣德勒撒医院作深入观察。
1973年5月25日,携带圣德勒撒医院的诊断报告,飞往美国洛杉矶作进一步全面检查。
1973年7月5日,在嘉禾片场试片室与《唐山大兄》、《精武门》两片的导演罗维发生口角以至冲突。罗维报警,警方到场调停。
李小龙年表(4)
1973年7月20夜,李小龙在笔架山道碧华园女影星丁佩家中再次晕倒,被送往伊利莎伯医院急救,当晚11点30分被宣布死亡。翌晨,消息传出,震惊了香港和世界。
1973年7月25日,李小龙遗体在九龙殡仪馆出殡,香港市民万人空巷。
1973年7月30日,李小龙遗体在美国西雅图比特沃夫殡仪馆举行第二次葬礼,随后在西雅图湖景墓园下葬,李小龙生前亲友与高足詹姆斯·科本、史蒂夫·麦昆、丹·伊诺山度、木村武之、李振辉、秦彼德等为李小龙抬棺送别。
1973年8月29日,影片《龙争虎斗》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大戏院隆重首映,再次引起轰动。
1973年9月24日,香港荃湾裁判署第二法庭,经过六天的“死因研究”后,由陪审团对李小龙的死因进行了最后裁定——“死于不幸”。
后记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史汝勤先生的极力促成,没有您的慧眼和办事效率,书不会这么快便出版;感谢王华女士长期以来对本书的支持,没有你就不会有本书的面世;感谢王建国先生和王爽小姐,你们对本书的图片支持是酷热天气里的一抹清凉;还要感谢以下“编委会”成员为本书付出的努力:何明敏、蔺启、刘波、黄海龙、何建湘、黄乐、阳海涛、朱良英、何仁初、彭雪、侯罗平、张兰等;感谢好书坊的周晓,你为本书的整体设计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感谢北京体育大学的卢贤胜先生,你为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很多写作资料;感谢各地的“龙迷”,你们对李小龙的狂热是本书的缘起;感谢我的朋友周子俊先生,感谢团结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
一本书自有自己的命运,一旦诞生便不再属于作者。经历过季节的冷暖和人世的变幻,终有些许东西沉淀于我们的内心。飞扬与落寞,艰辛与得失,阅读与写作,都且由它去,如各人饮水,冷暖自知。
张小蛇
2006年7月
第一章:龙的神话
龙之魂(1)
在西方,提起中国功夫,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小龙!这位只有33岁短暂人生的传奇人物,《时代》杂志将其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将他列为“历史上最伟大电影明星”之一;他曾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被全世界一致公认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位艺人像李小龙一样,在逝世那么多年以后仍被人如此关注和广泛地纪念。不可否认,从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离开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开始,李小龙的追随者就已经就开始了对这位功夫皇帝各种形式的追忆和纪念,这种纪念的狂热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半分,相反,全世界大规模、有组织和自发的纪念逐渐演绎成了一个神话,一个龙的神话,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2005年11月27日,香港尖沙咀东部海滨的“星光大道”上立起了李小龙铜像。
200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香港的龙迷举行了“香港李小龙节2005”的盛大活动,其标语为:“龙迷无国界,全球齐参与”。这是一个纪念李小龙的“节日”,活动为期一周,除了在星光大道上露天播映数部李小龙的电影外,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迷和香港龙迷一起举行了“李小龙大派对”。几天之后,龙迷们进行了“寻龙之旅”,除了追踪李小龙在香港的足迹,还北上广东,参观李小龙故居及顺德李小龙纪念馆。
2004年11月,波黑莫斯塔尔市中心的西班牙广场竖起了李小龙的塑像。
2003年,澳门文化中心特别举办李小龙珍贵电影海报及图片展,展品包括原装海报、剧照、戏服及私人信件等,全由李小龙影迷筹集,大部分在澳门首次展出。
2002年3月26日,李小龙的故乡广东顺德市政府投资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兴建的李小龙纪念馆成立。
2000年10月22日至2001年2月18日,美国三藩市举办了“李小龙回顾展”,这是一次和以往比较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李小龙展览会。展会的展品总数接近250件,其中包括李小龙日记、信件、绘画、哲学笔记以及衣物、武器、训练器械、荣获的奖杯、电影纪念物和其他个人物品以及各国出版的李小龙图书与杂志。
2000年,在李小龙60华诞纪念会上,有关单位精心选择美国、香港、非洲冈比来等地出品、发行的李小龙收藏品(包括李小龙本人生前使用过的原物)进行展览,其中包括,美国政府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所特别发行的印有李小龙《龙争虎斗》头像的一美元纸钞。香港李小龙会为纪念李小龙诞辰45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首日封。
1999年5月14日,“香港李小龙会”在香港成立。同年,施介强导演的《千禧巨龙》VCD开始发行。
1998年,香港动画界的顶尖人物马富强筹备“李小龙3D动画”,2000年成功完成。
1998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发行了《龙争虎斗》电影原声音乐专辑CD。
1997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版了《李小龙——不朽的龙》录像带。
1993年4月28日,好莱坞最著名的“中国大戏院”前的“星光大道”上印上了李小龙的名字,“李小龙之星”出现。
……
李小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品牌。李小龙写过的一张“10年之内,我要赚1000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国明星”的字条在1993年的遗物拍卖会上卖到了5万美元,他的一张驾照也卖到了7200美元。印有李小龙头像的T恤和以李小龙为原型的李小龙玩具大量生产,成为龙迷的收藏品;李小龙纪念品更是多姿多彩,他在《死亡游戏》所穿的黄色连体服、截拳道训练服、二截棍……电影界对这位功夫巨星的纪念也不示弱,和李小龙相关的音像制品数不胜数:
龙之魂(2)
1984年,《李小龙:传奇》(Bruce Lee:The Legend)录像带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与美国CBS & FOX电影公司联合出品,这部港名为《李小龙传》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李小龙生平纪录片,对李小龙的生平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
1993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出品了纪录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Curse of The Dragon)。
1995年,美国遗产公司出品了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片长52分钟的李小龙个人训练纪录片《李小龙截拳道》。
1997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片长50分钟的《李小龙:不朽的龙》(Bruce Lee:The Immortal Dragon)录像带。片中有大量李小龙弟子、亲友、家人、同事的现身说法、共同追忆李小龙的镜头。
……
中国也在李小龙逝世后出版了关于他的大量不同版本的录像带、VCD、DVD、书籍:
1973年,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在李小龙逝世后不久出品了追忆李小龙生平的VCD《李小龙的生与死》(Bruce Lee:The Man & The Legend)。
1982年,香港恒生影业公司出品了由何宗道主演、吴思远导演的故事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True Story)。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1985年引进大陆发行。这是迄今拍得最好的一部李小龙传记故事片。
1986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小龙生前友人、美国影评家布洛克著、高原编译中国大陆首部李小龙传——《功夫巨星》(THE LEGEND OF BRUCE LEE)。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惟一一部由李小龙原著的《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一书的中文译本。
1998年11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编著的《写真李小龙》一书。
2002年1月,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再次合作分期出版了一套26卷本的李小龙画册《画说李小龙》,用丰富的图片资料来纪念李小龙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