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 第9章

第9章

书籍名:《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作者:张小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小龙平时在街头打斗太多,家里人很是担心他的成长教育问题。在这个思想“蜕变”阶段,家里人不失时机地安排李小龙离开香港,隔离旧日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子。于是,18岁的李小龙,漂洋过海,踏上了他的出生地,在全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第四章:功夫打天下

            飘洋过海的磨砺new

            1958年11月,李小龙口袋里只揣了100美元,坐上了开往旧金山市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在这艘邮轮的三等舱里,李小龙开始了自己满怀梦想、漂洋过海的旅程。

            对李小龙漂洋过海的原因,后人有很多说法,也人说李小龙在香港闹事太多,经常被警方传唤,为了躲避麻烦而远走他乡;也有人说因为李小龙太张扬的个性得罪了香港的黑势力,遭到威胁才被迫离港。还有人说李小龙是受到了感情的挫折决定改变环境;但事实上,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看到儿子有打架闹事的恶习,想给他改变环境,脱离以前的生活环境以便重新做人,并且能够好好继续学业;还有,因为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到了18岁,他要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能获得美国国籍。

            在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上,李小龙内心或许有几分兴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他又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有些迷茫。在异国他乡,他能靠什么生活?他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问题了。命运总是这么微妙,它在李小龙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他未来人生的方向。

            李小龙在未到达旧金山之前,内心充满了在这个城市闯出一片天下来的豪情。但是当他到旧金山相关政府部门领取了新的户籍证明后,发现这个风景秀丽,有“翡翠之城”的美称的城市其实是一个种族歧视很严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华人有很严重的偏见。而且一个很严峻的事实是,因为自己跟父亲说要独立在美国生活,所以李小龙只带了很少的一点钱出来。看着这块自己出生的土地,李小龙没有丝毫的熟悉感觉,反而感到很陌生。

            李小龙在到达太平洋彼岸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谋生的问题。他来美国之前,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旧金山市区的一个朋友。李小龙找到了这个老人,当他看到老人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时候,有些丧气。在旧金山那段时间,李小龙做过餐馆的服务生,做杂工。每天刷盘子、拖地、倒垃圾。他也利用自己的“舞技”给人上舞蹈课以挣一些生活费。几个月后,李小龙离开这个城市,去了西雅图。

            李小龙从旧金山走的时候难免有些沮丧。在香港,他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一个很有发展潜质的“童星”。而在旧金山市,却没有人认识他,在这些美国佬眼里,他只不过是又一个“来赚钱的中国人”而已。或许,在潜意识里面,他觉得自己能演电影又会武术,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事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却不得不去西雅图。

            在西雅图的生活也不是想像中的美好。李小龙因为父亲的和一位中国餐馆的女老板认识,于是他又去这家餐馆卖力气干活。由于李小龙的英语不是很好,所以他刚开始只能在后堂跑腿。在这位父亲的好朋友的严厉要求下,李小龙渐渐地被破格允许“可以给客人端菜。”这段时间的李小龙心中的压抑可想而知。在香港,他从来没有被人呵斥过,而在这个餐馆里,几乎人人都可以对他呵骂训斥。而且在餐馆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又非常长,人经常会感到很累。此外,李小龙在西雅图还干过送报纸的活计。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像他这样的东方面孔的人是不被信任的。他只能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才好不容易被一家很小的、销售量不大的报社录用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七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由于报纸订户并不多,李小龙的工作和之前比较起来并不是很辛苦,但是报酬也就少得可怜。他送完报纸,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往忙碌的西雅图市民,他对自己的生活实在充满了迷茫。他想起了离港时父亲的嘱咐。李海泉虽然是个唱戏的,但却受中国儒家的影响很深,或许可以说,李海泉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儿子长大后,没有安身立命的技能是不行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美国,一方面是为了隔绝李小龙香港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一个人孤身在外,就不太会惹是生非了。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儿子到了美国后能读一点书,能够将来学有所用,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李小龙想想自己到美国的几个月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仍旧是个一无所成的穷光蛋,对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个时候李小龙想到了要继续读书,于是进了爱迪生职业学校。

            读书习武两不误(1)new

            爱迪生技术学校其实相当于大学的预科班,专门为一些还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提供服务。三年后,他拿到了爱迪生学校签发的毕业证书,升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至于李小龙为什么选择就业面狭窄的哲学专业而不是实用性强的其他专业,令很多人费解。李小龙自己这样解释:“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让我来到美国后总会问自己许多问题,比如说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为着光荣而生存?基于这些问题,又加上我的导师跟我说只有学哲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就选择了哲学。”另外,和李小龙从小就练太极拳也有关系,太极的道家思想让李小龙很着迷。可以说,功夫就是李小龙的主业,更是他一生的事业。试想一下,如果李小龙没有读哲学专业,那么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学成就。

            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持练习从香港学来的功夫,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学武。在西雅图的住地,他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李小龙入校没多久,因为自己的活跃和好出风头,也因为他舞技和武术,慢慢地就被人所熟知,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武术。在一次校庆典礼上,李小龙曾当众表演咏春拳。这是他在美国首次公开表演武术,他自己也非常看重,结果他精彩的表演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情喝彩。在当地人眼里,中国的传统功夫都是很神秘的,李小龙的武术表演让很多人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同时也让李小龙结识了一个叫杰西·格鲁夫的美国朋友。黑人杰西·格鲁夫一开始看到李小龙在学校大出风头,是找上门来要和李小龙一较高低的,他身高2米,体重220磅,而且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还夺得过“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的称号。

            较量之前,所有身边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比试。双方从表面上看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杰西·格鲁夫也根本没把李小龙放在眼里,他只是想轻而易举击打对方,但在他的几个连续进攻被李小龙化解之后,他才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能小觑,才开始认真起来。但是没几个回合,李小龙便将这位彪悍的对手摔倒。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就在台下观众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纷纷高声喝彩的时候,这个黑人拳击高手却心里暗自惊服,他决定要要向这位中国功夫高手学习功夫!李小龙从此与杰西·格鲁夫亦师亦友,一起研习武术。李小龙从此名声更大了,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

            李小龙在这些人中结识了一个对他后来武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美籍日本人木村武之。木村和李小龙的友谊是以功夫为纽带的,他们认识那年,木村35岁,而李小龙才19岁,他们因为共同对功夫的爱好而成为忘年交。木村是个日本柔道的爱好者,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他见识了李小龙的功夫后,并决定放弃自己喜爱的柔道,而跟李小龙学习咏春拳。或许由于他们都是亚洲人,在美国都有受歧视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近,彼此尊重,成为至交。木村武之后来回忆到:“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他有一种特殊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就会自然地注视他。”李小龙也曾说:“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

            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后,李小龙的空间似乎更大了,在他身边一直就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跟随。他于是组建了一个“中国功夫队”,经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训练和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极大关注。和在香港一样,在当地,李小龙也名声远扬,但是这次确实好的名声,因为功夫,李小龙成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不折不扣的名人。这也让远在中国的父母大为宽慰。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还兼容并蓄,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练习使用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武器的功夫,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拳术。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他将自己的感悟写进文章中。他大学期间的写的一篇名为《悟》的文章中就有他的这种思考:“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