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2章

第12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老的一代企图维护古老的贵族道德,年轻一代则生活放荡。作者为年轻一代的行为不检辩护,主张宽恕容忍。

            泰伦斯的代表作为《婆母》和《两兄弟》。《婆母》一剧写青年潘菲路斯生活荒唐,勉强从父命和一女子结婚。婚后不久得一子,夫妻都不能肯定婴儿的父亲是谁,最后发现父亲正是潘菲路斯自己。剧中两家父母都对青年的妻子表示爱护与同情。作者认为要维护正常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应相互体谅,尽管青年行为不检点,也是可以原谅的。《两兄弟》写米丘和狄米亚兄弟二人,兄无子,过继了弟弟一子。兄教子从宽,弟从严。兄子行为不羁,抢劫奴隶商的一个女奴。后来发现他是为了弟弟而抢劫的。最后狄米亚悔悟。作者认为宽容可以防止子弟欺骗父母。他站在贵族立场,认为穷人所以不干荒唐事,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富人有钱,就不免要干荒唐事,应予以原谅。泰伦斯喜剧结构周密完整。他刻画人物内心矛盾比较细致,如《婆母》中潘菲路斯又孝母,又爱妻,又恋妓。他擅长叙事,语言流畅。

            罗马戏剧到帝国时期,虽有奥维德、塞内加等作家,但由于政治自由减少,缺乏群众基础,迎合少数贵族趣味,而日渐衰落。

            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共和国末期,政治斗争,尤其是贵族派和平民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随着阶级矛盾复杂化和帝国的扩张,罗马统治阶级的法律得到发展。这些因素促成了雄辩术的发达西塞罗把古代雄辩术推到了高峰。

            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公元前106-43)是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充分反映了共和国末斯罗马动荡的政治生活。在政治上,他基本上站在贵族元老派的立场,主张贵族的“贤人政治”。他以律师从政,当选为执政官,后来在“后三雄”与元老派斗争中被杀。在哲学上他折衷希腊学院派、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派的伦理学,把这些思想介绍给罗马,成为中古和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同希腊哲学思想之间的桥梁。他的主要散文成就是他的演说辞和书信。他遗下书信九百封,其中主要的有《致阿提库斯书》十六卷《致友人书》十六卷,反映了共和国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风格接近口语。他的演说辞共存五十八篇,一部分是法庭演说,另一部分是政治演说。后者中最著名的是反对民主派喀提林演说四篇和模仿狄摩西尼而作的反对安东尼(《菲力匹克》)演说十四篇。他的演说按照修辞程式组织材料,词汇丰富,句法考究,一句中讲求妥贴排列从属子句,局部之间要求对称,以累积说服力量,而在句尾特别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称为“西塞罗式的句法”。他也善用提问、直接向对方致词、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段。他认为演说主要是打动听者的感情,而不是诉诸理性判断,因此他不惜用诬蔑或歪曲事实的手段。他的演说文的风格被后代一些作家和演说家奉为榜样。

            该尤斯·尤利马斯·凯撒(公元前102?-44)是在共和国末期贵族和平民的复杂斗争中出现的军事冒险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历史著作《高卢战纪》七卷记述罗马人征服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过程。《内战纪》三卷回忆他和庞培的战争。凯撒的散文风格和西塞罗不同,他不用修辞的藻饰,而以简明精炼、朴实无华著称,反映了罗马人讲求实用的特点,成为拉丁散文另一种典范。

            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通称卢克莱修(公元前99?-55?),是共和国末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民主派对贵族元老的反抗。贵族如西塞罗主张“使公民相信,神是万物的主宰和统治者”,利用宗教控制人民,卢克莱修却提倡唯物论、无神论。他的唯一作品哲理诗《物性论》六卷,每卷千余行,提出“无不能生有”,宇宙一切都由原子组成这一基本的、唯物的论点。他说,灵魂也是物质的,随躯体而死亡,人死后失去感觉,死后的恐怖和神罚都是迷信。他用大量篇幅解释雷、地震,瘟疫等最易引起迷信的现象。他描写了万物和人类的起源,歌颂人类文明,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卢克莱修用生动的比喻解决了表达抽象概念的困难,例如用远山放牧的羊群来比喻静止的物体,构成这物体的原子却像单只的羊一样在运动着。他又用字母与词的关系比喻原子与万物的关系。全诗规模宏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他为“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

            内战时期,一部分贵族青年对现实表示不满,沉湎于爱情生活,追求个人幸福。贵族阶级的旧道德和家庭伦理也濒于破产。此外,罗马诗人又受到希腊化时期侧重内心感受、雕琢辞藻的诗风的影响。这些因素促成了罗马抒情诗歌的繁荣,当时诗人辈出,形成潮流,其中以卡图鲁斯最为杰出。

            该尤斯·瓦利留斯·卡图鲁斯(公元前84?-54?)出生于富有的骑士家庭,在罗马和贵族交往,追求一个贵族出身的有夫之妇,她在他的诗里被称为莱斯比亚。卡图鲁斯的诗作现存116首,其中有致友人的,有悼念亡兄的,有讽刺凯撒的,有庆祝别人婚礼的,还有希腊小型史诗的翻译,而以致莱斯比亚的诗最为著名。这些抒情诗的特点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各种不同的情感,如欣悦、狂喜、失望、平静,而用警句式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用优美的文字歌颂生活中的欢乐,如六十一首《结婚曲》。他的诗歌也反映了罗马贵族的道德堕落。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在共和的外衣下实行军事独裁,受尊号,称“奥古斯都”,实际上已向帝制过渡。屋大维四十几年的统治(公元前31-公元14)是在长期内战之后,他停止了苛捐杂税和土地没收,使动荡的罗马保持暂时的稳定。这一时期,罗马奴隶主意识到国家的“光荣”,在内战时期受损失最大的小土地所有者对新政权也寄予幻想。在前一时期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罗马文化达到了它的最高峰。为了笼络民心,巩固统治,屋大维重视文化工作,保护那些为其政权服务的文化活动。针对内战后罗马公民颓废苟安的倾向,他试图利用古代宗教和道德,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宣传罗马的历史使命。他的亲信麦凯纳斯把当时最杰出的作家吸引到他的周围,为元首的文化政策服务,但是他们的创作并不完全符合元首的政策。此外,代表贵族元老保守势力、反对元首独裁的美萨拉也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但是他们终于和元首妥协,他们的创作往往使人消极地逃避到享乐主义中去。

            这一时期的文学缺乏前一时期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激烈政治辩论的热情。而更多地肯定现存秩序所带来的和平生活和强大的国力;文学风格不及前一时期的遒劲和豪放,而技巧更趋成熟,追求表达的完美,强调内心的感受。

            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通称维吉尔(公元前70-19),是罗马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在罗马学法律,后来改习哲学和文学。内战时期,他的田产被没收去犒赏老兵,他向屋大维申诉而重获土地。他认识了麦凯纳斯,成为麦凯纳斯文学小组的成员。他一生写过三部作品:《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

            《牧歌》(约成于公元前42-37)是在希腊田园诗影响下写成了。它由十首短歌组成,采用牧羊人对歌或独歌的形式。十首诗中有情诗、哀歌、哲理诗、酬友诗,但也有一部分描写农村凋敝的现实,反映了小土地所有者厌恶内战、对大奴隶主消极抗议的情绪。在第九歌中,诗人借牧羊人的口说道:

            我们今生居然经历到了未曾梦想过的事,

            一个陌生人变成了我们的土地的占有者,

            他居然说,“这是我的地,你们老农户,搬走。”

            在这样颠三倒四的世界,我们认输,我们悲痛。

            我们现在正在把这群羔羊给他送去,愿他倒霉!

            作者感激元首使他重获土地(第1歌),歌颂黄金时代的重新到来,庆祝罪恶与恐怖的结束,希望毒蛇毒草不再伤害羊群(第4歌)。但诗人同时怀疑黄金时代是否能实现,目前的和平能否持续。这给作品蒙上一层感伤的色调,成为作者的风格特点。由于内容和形式的新颖,《牧歌》出版后传诵一时,引起权贵的注意。

            《农事诗》四卷(约成于公元前37-30),每卷五百余行,分别写种谷物、种橄榄和葡萄、畜牧、养蜂等农事,属于赫希俄德的教谕诗的类型。维吉尔此诗是应麦凯纳斯之约而写的,为屋大维吸引农民回到农村的政策服务。诗人虽未描写大田庄制度下奴隶的劳动生活,但他同情并肯定劳动,认为“劳动战胜了一切”;他对照战乱生活与和平宁静的农村生活,歌颂意大利丰饶的自然资源,表达了奴隶主阶层的爱国情感;他描写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习性(如蜂群的劳动和战斗),保存了当时的一些农业知识。诗中也有些神话插曲(如俄耳甫斯下冥土寻找妻子)。在对自然的看法上,他和卢克莱修不同,他仍然相信神的主宰力量。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在于诗人对种种自然现象很敏感,赋予生产劳动以诗意,表达了独立小农的情趣。

            维吉尔的主要作品是史诗《埃涅阿斯纪》十二卷,近万行,写于诗人一生最后十一年,至逝世时尚未修改完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