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5章

第15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作者按希腊传记程式,写传主的身世、出生、青少年时期、性格、事迹,直到逝世。但着重细节与轶事,说教目的明显。书中保存了许多故事,后来作家研究古代思想、吸取素材时多所征引。莎士比亚写希腊、罗马人物的悲剧都取材于此书的英译本。

            与普鲁塔克同时的罗马传记作家该尤斯·绥通纽斯·特朗奎鲁斯(69?-140?)著有《名人传》,已散佚或残阙;《十二凯撒传》(121)是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从凯撒起到多密善十二个皇帝的传记。他曾任哈德理安皇帝的秘书,因而他的传记里利用了许多文献档案。他的传记的格式是同普鲁塔克一样的。他接受帝国制度,只是不赞成皇帝的残暴,对皇帝政治上和私生活上的腐败有所贬抑。关于灾异、妖兆等迷信记载尤多。对人物的状貌和性格的描写有一定的生动性。

            希腊和罗马在同亚、非两洲接触频繁以后,亚、非的民间故事在两地得到传播。公元前二世纪小亚细亚的“米勒图斯故事”(失传)最有代表性,内容多写爱情和冒险。《萨蒂里卡》中以弗所寡妇的故事即其中一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成为阿普列尤斯《变形记》的基础。

            鲁齐乌斯·阿普列尤斯(124?-175?)出生于北非一个官吏家庭,后来入了埃及的伊希斯教门,在罗马作过律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变形记》,又名《金驴记》。这是罗马文学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说。青年鲁齐乌斯因事赴希腊北部帖萨利地方,这是有名的妖术之邦,他止宿于高利贷者米罗家中,米罗的妻子是个女术士,青年误敷了她的魔药,变成一头驴子,被一群强盗劫去,后来落到奴隶主庄园,又辗转卖给磨坊主和菜农,又为军人劫去,卖给贵族厨奴,最后伊希斯女神把他救了,他恢复了人形,就皈依伊希斯教门。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的遭遇为纽带,真实而广泛地描写了罗马帝国外省生活。例如贵族地主纵犬咬死小农三个儿子,强占土地;罗马军官强夺人民财产;富人豢养野兽,举办斗兽会等。小说也叙述了不少由于贪图金钱、遗产,或由于情欲而引起的凶杀。作者利用主人公变驴后的遭遇和感受,刻画了穷人和奴隶受奴役和虐待的处境。主人公虽然变成驴子,但保持了好奇的性格;虽不能说话,但仍是一个能思考、有见识的观察者。由于人们不怀疑他,他能听到、见到人们最卑鄙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小说也写了不少巫术、怪异,贯穿着埃及宗教的神秘精神:主人公历尽苦难,最后达到和平仁爱的彼岸。书中最著名的插曲《小爱神和普苏克》写公主普苏克以美貌引起爱神维纳斯的嫉妒,和小爱神结婚后又引起自己两个姐姐的嫉妒。作者的散文富于机智、夸张,杂有古语、口语,极为生动活泼。

            古代文学中最后一位重要作家是希腊语讽刺散文家鲁齐阿努斯,亦称琉善(125?-200?)。他出生于叙利亚一个贫苦家庭,遍游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等地,曾任律师、修辞教师、官吏。他的著作约有八十种,讽刺古代社会瓦解时期各种宗教、哲学流派、修辞、文学等方面。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对任何一种宗教迷信都一律持怀疑态度”,其中也包括基督教。马克思指出:从琉善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哲学家如何被人民看作是“当众出洋相的丑角,而罗马资本家、地方总督等如何把他们雇来养着作为灰谐的弄臣”。古代希腊诸神也被他嘲笑得体无完肤。他最主要的作品有:《诸神的对话》,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剥掉了神的尊严。《死者的对话》讽刺社会上的虚荣、欺骗、追求暴利的风气。讽刺故事《伯列格林努斯之死》写流氓利用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进行欺骗。《一个真实的故事》以荒诞不经的航海游记形式,讽刺当时的历史、游记、诗歌、哲学、考据等著作。琉善的作品反映了二世纪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时期奴隶主思想意识的崩溃。他的散文风格轻快,富于机智,爱引用古希腊文学、历史、哲学中的辞句,也染上修辞的习尚。

            二世纪以后,帝国经济衰退,官僚机构和军队空前膨胀。统治集团贪污挥霍,赋税的重担落在社会中、下层身上。奴隶举行起义,中央政权瘫痪;外省各地局势混乱,人民起义和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教)运动结合爆发,帝国濒于崩溃。虽然三世纪末皇帝实行改革,一方面迁都东部,一方面利用基督教劝人顺从、爱敌人、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和它的群众基础,定为国教,也未能挽回颓势。罗马下层居民和隶农、奴隶欢迎入侵的蛮族,罗马经过几次洗劫之后终于在476年覆灭。

            帝国末期文学的特点是:异教思想和现实主义衰退,内容空虚,怅惘地向往古代,雕琢辞藻。在创作缺乏生命力的时候,文学活动主要是对古代作品进行诠释。同时,宗教唯心哲学泛滥,著名的宗教作家有吉洛姆(340?-420)、奥古斯丁等。

            帝国东迁以后,形成拜占廷文化,这是希腊传统、基督教和亚洲文化的混合物。基督教对古代文学极端仇视,四世纪时焚毁了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在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成批迫害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文学为教会服务,文学活动局限于编写圣者传、编纂辞书、选辑古代作品等工作,创作极为贫乏。

            从四、五世纪起,欧洲文学实际上已开始向中古时期过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论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主要指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克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大都和罗马人融合。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八至九世纪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后,王国分裂为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个部分。九至十一世纪,封建庄园制和等级制的建立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纪以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九世纪左右,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维亚、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和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最为强大,基辅罗斯在十世纪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人所占领。北欧各日耳曼族以地处边陲,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长期保持氏族社会,约在十一世纪前后才开始封建化。

            近代欧洲的国家在各部落定居并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已粗具规模。

            封建生产方式比以前的奴隶制是一大进步。农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资料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剥削仍然极为残酷。作为基层经济组织的庄园为世俗或教会领主所有,生产一切必需品,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单位。主要劳动者是农奴,他们依附于土地,负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受着徭役、租税的盘剥。封建主为了巩固统治,发展了封建等级制,他们各有自己的武装和保垒,用以压迫人民。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城市发达以后产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也受到封建剥削,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封建主各据一方,彼此经常进行掠夺战争,或联合起来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而是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兴封建阶级,否定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他虽未摆脱神学的影响,但他像卢克莱修一样,宣称“无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