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21章

第21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丁对贝雅特里齐的爱是精神上的爱,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他使用的艺术手法是中古文学所惯用的梦幻、寓意、象征等。除了《神曲》以外,《新生》是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但它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主要方面,艺术上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境界。

            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他曾参加政治活动,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于1302年被放逐,至死没有重返故乡。

            政治生活使但丁触及了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放逐期间,他坚强不屈;他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他的眼界扩大到意大利全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

            放逐初期,但丁写过两部著作。《飨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借诠释自己的一些诗歌,把当时各方面的知识通俗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作为精神食粮,故名《飨宴》。书中盛赞俗语的优点,批判封建等级观念,阐明真正的高贵在于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著作给意大利语学术性散文奠定了初步基础。《论俗语》(1304-1308)用拉丁文撰写,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在放逐中但丁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是当时的重要课题。他在意大利看不到能够实现和平与统一的力量,因而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皇帝身上。他用拉丁文撰写的《帝制论》(1310?)以经院哲学的推理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论证人类社会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而这一目的只有在皇帝统治下的和平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空想性质。但是他强调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则表达了新时代的要求。书中还热烈赞扬古罗马的光荣传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但丁感到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放逐期间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但他并不悲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实现和平与统一的人物出现。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的历史使命。写作《神曲》的动机正在于此。

            《神曲》的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里叙述但丁在林中迷路后走出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里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里齐又引导他去游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三十三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一百歌,这种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么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标志着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里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标志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偏见,他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显然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在中古时期说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中古文化作了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射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不久的一些著名人物。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交谈,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问题。例如和洽科的谈话(《地狱篇》第6歌)提供了佛罗伦萨的社会情况;和卢加的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篇》第24歌)涉及了意大利抒情诗的发展;和手抄本彩饰画家欧德利西谈到(《炼狱篇》第11歌)意大利绘画的发展;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篇》第4歌),说明了中古对希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维吉尔和贝雅特里齐这两个向导,用答疑的方式,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书中某些阐述学理的部分(如《天国篇》第2歌关于月球上的暗斑的来源问题),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有韵的学术性散文。

            但是《神曲》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它揭露了现实,如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市民的贪财好利,尤其是教会的贪婪腐化。但丁虽然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但他对教会的尖锐批评在客观上是和异端运动中人民反教会的情绪一致的。诗中还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可是他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的社会,来和动荡的现实社会对比。

            《神曲》的揭露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都是历史上或当代的名人,如用圣彼得暴露罗马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加佩王朝的始祖揭发法国王室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博尼法齐乌斯八世及克力门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够震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晕倒过去;把法利那塔作为信奉异端的人放进地狱,同时又赞扬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把乌勾林诺作为卖国者放在地狱的底层,但又从人道出发,对他和他的儿子们被关入塔牢活活饿死的惨剧表示极端愤恨。书中屡次揭露教皇博尼法齐乌斯八世的罪行,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对他在阿纳尼受到的污辱则非常愤慨。同样,在古人中,卡图作为异教徒,作为反抗凯撒和犯自杀罪的人,按照但丁一贯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入地狱的;但他却成为炼狱的监督者,因为但丁把他看成是道德完善和热爱自由的典型。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的“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但丁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作为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放进地狱,但是又以赞美的语调描写他为了求知,战胜后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

            诗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常常有矛盾。他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即使“从佛罗伦萨来到正直、健全的人民当中”(指天国),他也忘不了“那个使我们变得如此凶恶的打谷场上”(指地球上)的事情。他借欧德利西的口讲到荣誉的虚幻无常,但又借维吉尔的口肯定追求荣誉的必要,并且表示自己要借《神曲》永垂不朽。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  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像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前面已说过,他竟指望神圣罗马皇帝来实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的理想。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在世界观上的矛盾。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不是从禁欲主义观点出发的。诗中的来世正是现世的反映: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炼狱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书中揭露现实的部分占很大比重,可是但丁也很着重描写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基础上产生了他的光明理想,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