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27章

第27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他们肯定法兰西语可以用来表达高深的学问和思想,但也承认法兰西语词汇需要加以丰富,提出向希腊和拉丁语假借词汇,把旧字改造成新字,创造新词等办法来“发扬”法兰西语。他们对劳动人民语言的歧视是他们的理论脱离人民的表现。他们主张采用希腊、罗马文学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摈弃民间诗歌所使用的诗体,这也暴露了他们轻视民间创作的贵族倾向。他们在法兰西语言文学方面开始的工作,到十七世纪才为古典主义作家所完成。

            彼埃尔·德·龙沙出身贵族家庭,他的老师多拉说他会成为“法兰西的荷马”。龙沙的第一部诗集《颂歌集》(1550)是模仿古希腊诗人品达的作品。后来,他转而模仿另一个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写过很多作品,运用过各种各样的诗体。在《关于时代灾难的时论诗》(1562)里,他大声疾呼,要求停止宗教内战。龙沙是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他把爱情作为诗的主题。他热爱现世生活,追求欢乐。他的抒情诗亲切轻松,自然景色的描写和诗的感情相当协调,但过于刻意模仿造作。他在十六世纪欧洲有很高的声望,十九世纪有些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很推崇他。

            七星诗社其他诗人中以卓阿金·杜·贝雷的抒情诗写得较好。他的初期作品模仿彼特拉克,很不自然。他在罗马居住时所写的《悔恨集》(1558)的主题是爱情、友谊和乡思,摆脱了初期的模仿作风,写出内心的蕴结和悲伤。

            七星诗社的爱缔安·若岱勒是个剧作家。悲剧《克莉奥佩特拉》(1552)是他的代表作,以古代罗马历史事迹为情节,具有后来古典主义悲剧的一些特征。十六世纪法国产生了好几个剧作家,其中以罗伯特·加尼埃(1524-1590)的成就较高。他写过七部悲剧,罗马悲剧家塞内加对他影响很大。这时候的剧作家在人文主义运动的促进下,向古代文学和历史著作寻找故事情节,模仿古代剧作家。有的人从意大利接受三一律,开始探索戏剧理论。从这些现象看来,十六世纪可以说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萌芽时期。

            杰克·阿米奥(1513-1593)翻译过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他的译本(1559)不但对丰富法兰西语的词汇,而且对西欧文学贡献都很大。一些古典主义作家曾向他的译本寻找戏剧创作题材。

            米舍勒·爱冈·德·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先后当过法院顾问和市长。他从小便学会了拉丁语。他读古希腊、罗马作品时不断写心得,作笔记,为他后来的《散文集》(1580-1588)打下基础。这部文集是很多篇长短不齐的文章构成的,每篇有一个题目,讨论一个独立问题,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联系。他生活优裕,对当时法国激烈的阶级斗争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同时,动乱的时代又使他深感个人生活受到威胁,产生了怀疑论的思想。在《散文集》中最著名的一篇《为雷蒙·德·塞崩德辩护》里,他说人是渺小的,人和禽兽不同之处在于人能够思考。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就有分歧意见,有矛盾。人人都自以为掌握真理,别人总是错误的,于是产生争论,甚至导致战争。其实,几百年来,人类追求真理,其结果只是证明自己的无知。他教人不要说:“我懂得,”要说:“我懂得什么呢?”他这种情绪论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文主义者的精神状态,他们对旧的信要失去信心,而对新的事物又缺乏高度热情。蒙田怀疑,但不否定一切。他认为生活是真实的,应当尽量享受它。享受生活首先要精神自由,心情恬静,不让习惯、偏见等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让贪婪、吝啬等欲念扰乱自己的心情。《研究哲学就是为了学死》一文教人不要害怕死亡,尽情享受生活。他这种思想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对他说来,只要个人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什么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都无足轻重。《论儿童教育》一文也反映了他的怀疑和享乐的思想。他不主张把很多知识教给儿童,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而不是快乐。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所谓道德高尚、悟性高、判断力强的“绅士”。他的观点代表法国资产阶级上层的观点。蒙田用漫谈的口吻写《散文集》,给读者以亲切自然之感。他的文章富有形象性,不乏诗意。《散文集》在法国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蒙田也是欧洲近代散文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西班牙文学和塞万提斯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西班牙结束了反摩尔人侵略的斗争,国家趋于统一。1469年卡斯提尔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联姻,标志了西班牙专制君主制国家业已形成。十五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在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活动,掠夺了大量的黄金。查理一世1516年继位,1519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改称查理五世,西班牙成为称霸于欧、美两洲的强大王国。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王权的鼓励下一度繁荣。

            西班牙的强盛时期极为短暂,十六世纪中叶后已经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王权很快走向反动,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战争,大量耗费资财。专制王权又和教会勾结,镇压一切进步思想。“西班牙的自由在刀剑的铿锵声中、在黄金的急流中、在宗教裁判所火刑的凶焰中消失了。”但是,西班牙人民从未停止过斗争,反抗专制政府和天主教教会黑暗统治的起义连续不断。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出现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他们创办学校,批判宗教偏见,介绍并模仿古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的文学,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人文主义思潮遭到反动统治的摧残,发展迟缓。贵族骑士文学流行一时,反动的宗教思想对文学也有很大影响。十六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文学才达到繁荣,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西班牙文学进入“黄金时代”,以小说和戏剧的成就为最大。

            小说方面,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骑士传奇和田园传奇虽很流行,但是在一部对话体的小说《瑟列斯丁娜》(1497)中,已经出现了以下层人民为主人公,描写社会现象的新倾向。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一种新的小说类型——流浪汉小说。这种小说和中古市民文学有相通之处。西班牙城市发达较晚,流浪汉小说就是城市发达后的产物。它多半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主人公常是失业者,在封建和资本主义交替时代,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抵抗压迫。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这种小说所反映的正是当时西班牙骑士传奇作家所不屑于反映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

            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1553),全名为《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作者不详。小说由主人公小癞子自述他的经历。他从小就离开贫困的家庭,供人驱使,最初给一个刻薄的瞎子领路。后来他侍候一个吝啬的教士,因为偷吃面包,被赶了出来。第三个主人是绅士,此人穿着漂亮,气派华贵,可是身无分文,靠小癞子每天乞食供养。以后小癞子的主人有教士、出卖赦罪符的僧侣、驻堂神父、公差等。这些人大都贪婪吝啬,靠欺诈为生。他也学会了欺诈,中求发迹,不顾廉耻。最后,他当了叫喊消息的报子,靠不义之财,靠妻子和神父私通,过着富裕的日子。

            这部小说通过小癞子的流浪史,写出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以幽默俏皮的手法,大胆地讽刺了僧侣的欺骗、吝啬、贪婪、伪善,贵族的傲慢和空虚,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和衰落。作者善于刻画形象,语言简洁流畅,叙述生动自然,笔调辛辣有力,他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体裁,受到广泛的欢迎。

            大约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出现另一部重要的流浪汉小说:马提欧·阿列曼(1547-1614)的《阿尔法拉契人的古斯曼》上下两部(1599,1604)。他模仿《小癞子》的写法,以更大的规模反映西班牙社会生活。此后,这种小说大量出现,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初期。

            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但是主人公的性格没有发展,情节和情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于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在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上,有过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西班牙中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医生。1569年他到意大利,后来参加西班牙驻意军队。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他带病上阵,负了重伤,左手残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