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87章

第87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诗中把贵族称为“一件在宝座旁陈列的古董,一块有生命的污泥”,“一只雄蜂”,“民族的灾害,靠公款吃饭的乞丐”,表面上像“一只华丽的蝴蝶”,其实是“国家的毛虫”。

            宪章运动诗歌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如歌颂爱尔兰革命英雄的《爱国者之墓》(1843),鼓励美国民主派反奴隶制斗争的《给美国诗人》(1844),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给各国工人阶级》(1840)等。

            宪章运动作家也写文学评论。四十年代初,苏格兰宪章派主办的《宪章通报》和其他刊物,已经评论过弥尔顿、彭斯、拜伦、雪莱、狄更斯等人作品的进步思想和社会意义。这些论文首先鉴别作品的思想性,但也不忽视艺术性。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逝世时,宪章派评论家写出短文,称他为“贵族统治下领薪俸的奴隶,君主政体供养下的寄生物”,并说绝大多数同胞不曾为他的死洒下眼泪。在题名《诗人的政治观点》(1840)的一系列文章中,评论者认为“最真诚的诗人都是最热烈的政治家”,驳斥了政治对艺术有害的论点。但是他们对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缺点谈得很少。

            埃内斯特·琼斯(1819-1869)出身贵族家庭,曾学习法律,1845年以后参加工人运动,成为宪章运动领导人之一,和马克思有过交往。1848年,他被捕入狱。晚年,英国工人运动低落,他在政治上转而倾向资产阶级激进派。他写过许多政论、诗歌、小说和文论。他的政论、公开信(《致宪章派》,1848)和演说(《组织、组织、再组织》,1850)是出色的号召斗争的文章。公开信是琼斯被捕入狱后由《北极星》发表的,信中指出宪章派必须用自己的斗争行动迫使其他社会阶层承认工人阶级的正当权利,号召工人阶级不但要加强组织,而且要扩大组织,派代表到还未发动起来的农民中间去宣传,因为农民将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支持者。他主张向农民宣传时应避免空谈抽象的原则,必须说明宪章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最后他说,“如果我被判罪,我将以骄傲的心情走向监狱,而且深信不会在那里待得很久。”

            琼斯的诗歌也是和他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的。他写过不少诗歌号召工人争取自己的权利,如《我们的号召》(1846)、《我们的前途》(1846)、《五月之歌》(1847)、《前进》(1847)、《人民之歌》(1848)等。对于反动派欺压劳动人民的手段,他也不断加以揭发,如《皇家的恩赐》(1847)、《堵口者之歌》(1848)。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涨年代,他写了《自由进行曲》(1848)、《渔人》(1851)等诗。在《自由进行曲》中,他指出“封建宝座已经摇摇欲坠”,号召各国人民团结起来,他还指出各国人民的力量已在增强;最后,他呼吁爱尔兰人民和英国人民共同为宪章奋斗。《渔人》讽刺拉马丁、尼古拉一世、梅特涅等妄想以和平、自由、法治等香饵欺骗人民,要他们放弃斗争,但是诗人说,人民已经觉醒,不会再上渔翁之钩,相反,鱼儿将要使渔翁不得安宁。琼斯的长诗《印度人的叛变》(1848)鼓励印度人民推翻英国统治者。这首诗在风格上受到雪莱的影响。琼斯的诗歌表现了乐观精神,对宪章运动的前途很有信心,如《未来之歌》(1852)等。

            琼斯也写过一些小说。《人民的传奇》(1847-1848)描叙波兰人民解放华沙,把沙皇军队赶出国境的英勇事迹。《妇女的苦难》(1850-1851)是未完成的四部曲,其中一部写一个工人家庭的贫困生活。琼斯还写了一些文学评论,他提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号召作家“到人民中间来,为人民写作”。他甚至鼓励保守派的勃朗宁“避开国王和王后——离开宫廷的豪华,进而升入穷苦人的茅舍”。他认为宪章运动的诗歌是“时代最清新、最激动人心的诗歌”,要求戏剧、小说等也表现宪章运动。

            另一个宪章运动诗人、作家,是威廉·詹姆斯·林顿(1812-1897)。他又是个版画家。1839年,他发表一组名为《献给尚未解放的人们的赞歌》,四十年代,他编辑过多种刊物,写了不少歌颂英国和欧洲革命事件的诗篇,主要有组歌《各民族的挽歌》(1849)。五十年代初,他写了组诗《反对地主制的诗歌和申诉》(1851-1853)。此后他移居美国,1871年曾发表文章为巴黎公社辩护。

            林顿的《劳工与利润》(1847)一诗,写于宪章运动第二、三次高潮之间,揭发工业资本家盗窃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用来养肥自己,而劳动人民却在饥饿中死去;同时,他配合当时形势,揭露统治阶级取消谷物法是为了有利于自由贸易这一罪恶目的。在《各民族的挽歌》中,林顿以挽歌的形式,激励各国人民打破沉寂,推翻暴政,争取自由和解放。诗人把自己的诗篇比作“带火焰的宝剑”,要在地平线上点燃革命的烈火。在《为了罗马》(1849)一诗中,诗人热情歌颂马志尼所领导的抗奥斗争,并说“为了罗马,就是为了全世界,我们进行是同一场斗争”。在《人民的集会》(1851)一诗中,他号召人民应当像雪片一样,团结起来,“焊接在一起”,直到形成一次雪崩,雷鸣般地翻滚,把反动派统统埋葬掉。

            宪章运动文学一开始就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力。和宪章运动诗人同时活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诗人从人道主义出发,虽然也描写工人的悲惨生活,但是他们排斥群众性斗争,幻想感动统治阶级,以便能实施一些改革,来改善人民的处境,如托玛斯·胡德(1799-1845)的《衬衫之歌》(1843)等。

            宪章运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还未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的活动主要局限于争取实现宪章,始终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这些缺点也反映在宪章运动文学中。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贫苦的小职员家庭,十二岁时,父亲负债入狱,他自己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由于从小贫困,以后又在律师事务所和新闻报社工作,他对英国下层人民有所了解,熟悉城乡生活和议会政治。1835年他开始写小说,先后写了十几部长篇。狄更斯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一鸣惊人,它叙述商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到英国各地游历的故事,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勾画了讼师、法官、法庭、议会选举、穷学生、女学校、债务人监狱、酗酒的牧师等。作者美化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把他写成一个天真善良的资产者形象,他的仆人韦勒满口伦敦土话,机智而又淳厚,主仆关系和谐无间。书中的田园生活带有浪漫色彩,和充满欺诈的城镇生活形成对照。《奥立弗·退斯特》(1837-1838)写孤儿奥立弗·退斯特的痛苦经历。他出生在济贫院,后来在棺材店当学徒,逃到伦敦后,落入了以弗根为首的贼窟中。他历尽艰险,才得到好心肠的资产者布朗劳和姨母梅里一家的保护,最后发现自己原来是个有钱人的儿子,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这部小说的题材和结构比第一部紧凑而集中,描叙了济贫院、贫民区、贼窟生活,对教区小吏、法官等反面人物作了漫画式的讽刺。写济贫院时,作者揭发了伪善的新济贫法剥削贫民的情况。狄更斯又在初期创作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教育机构和唯利是图的金钱原则,如《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1839)、《老古玩店》(1840)。初期作品的讽刺比较温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还抱有幻想和乐观情绪。他创造了一系列“善良的”资产者的形象,弱小者差不多都得到慈祥的资产者的庇护,结局圆满。

            四十年代时,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842年,他访问美国,发表《美国札记》,揭露美国奴隶制、国会和资产阶级舆论的假民主。小说《马丁·瞿述伟》(1843)描写主人公小马丁在美国的经历,抨击了美国新闻界、地产公司的欺骗投机,和市民崇尚虚荣浮华的恶习。但作品主要还是写英国的社会生活。作者塑造了一个英国资产者的典型——伪君子裴斯匿夫。他外貌庄严,满口仁义道德,但一心只想图谋老马丁的产业。约那斯·瞿述伟是小说中另一个资产者形象,他的处世箴言是:“要干掉别人,不然别人就会干掉你。”他为了早日继承产业,竟蓄意谋害他的父亲。这一时期狄更斯的杰作是《董贝父子》(1848)。小说的主人公是经营海外贸易的董贝父子公司的经理董贝先生。这家公司的利润原则统治着英国上层社会,也统治着董贝。他的生活中心是公司的盈利和前途。他有一个女儿,但女儿不能继承父业,因而受到冷遇和歧视。他对儿子则悉心培养,使之成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董贝傲慢、冷酷无情,深信金钱有无上的权威。后来他借助金钱势力,续娶了美貌的贵族少妇伊迪丝·葛兰吉,使金钱和门阀结成联盟,以巩固他那权威人物的地位,但是董贝终于失败了。儿子因病死去,后妻因不能忍受他的冷酷,和他的助手卡格尔私奔,公司也宣告破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