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92章

第92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维尔特的著名组诗《兰卡郡之歌》(1845)反映英国工业区兰卡郡的工人生活和他们反抗资本家的斗争。《一百个哈斯韦尔男子》描写矿坑失事,死了一百个矿工,矿主只拿出每人一周的工资来抵偿他们的生命。《铸炮者》和《兰卡郡酒店老板》两诗倾诉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愤怒和反抗。前者叙述一个兵工厂工人为厂主劳苦了一辈子,却因年老被赶出门外,最后他觉悟到必须为工人阶级自己铸造一尊大炮。后者指出织羊毛的工人没有毛衣穿,种地的农民饿着肚子上床,运煤的工人把一车一车煤从矿坑运到地面上,而自己的妻儿却冻死在家里,最后他们一起发出了诅咒的吼声,作者预言睡在鸭绒被里的富翁当晚将做噩梦。在《他们坐在板凳上》一诗中,维尔特写英国工人听到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时是如何激动:

            紧握拳头,挥动帽子,

            他们全都义愤填膺,

            森林和草原同时响起:

            “西里西亚,祝你成功。”

            这首诗表现了国际工人的团结一致和互相支持,维尔特的思想和感情已和这些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交融在一起。他的诗歌自然健康,语言简练,具有朴素的民歌风格。

            维尔特的散文作品中最富有特色的是《不列颠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速写》(1843-1848),包括十四篇文章,其中有英国风景描写,经济问题论述,无产阶级贫困情况报道,对英国宪章运动领袖的刻画和对宪章运动本身的描述。这些文章说明无产阶级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的阶级,他们的战斗已经开始。在《英国工人花会》一篇中,作者看到未来社会的一切都是光辉灿烂的,预言无产阶级将在世界上创造出新的文学和艺术来。

            他的两部小说《德国商业生活的幽默速写》(1845-1848)和《著名骑士史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1849)发表在《新莱茵报》副刊上,激烈地抨击了德国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揭露和讽刺了他们的丑恶面貌。

            维尔特的创作年限虽然很短,但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写了许多忠实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因而恩格斯在纪念他的一篇文章里称颂他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台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生于德国北部的胡苏姆,这个小城曾长期处在丹麦统治下。他的创作有诗歌和中短篇小说。他的诗反映的生活面相当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爱情和田园生活,但也有一些诗表露了他对家乡命运的关怀。他的诗歌具有民歌风格,语言简练,音韵和谐。

            施托姆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他早期的代表作《茵梦湖》(1849)写出身小康之家的伊利莎白和青年莱茵哈特彼此相爱,但她的母亲不顾他们的爱情,把她嫁给一个富人。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关系是不合理的,但他笔下的两个青年都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全书带有浓厚的忧伤情调。在施托姆后来的作品里,对社会批判的因素有所加强,感伤的情调逐渐减弱。最后一部小说《骑白马的人》(1888)描绘北海附近的农民青年霍克·海因钻研科学技术,想要改建防御海洪的堤岸,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他孤军作战,得不到群众支持,最后终于失败,死在洪水中。霍克·海因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人物,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但是他骄傲自大,高踞在群众之上,这导致了他的毁灭。施托姆的作品缺乏强烈的倾向性,没有反映出时代的重大问题,却体现了1848年德国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和忧郁孤寂的心情。

            郭特夫里特·凯勒(1819-1890)是瑞士的德语作家,生于瑞士一个镟工家庭。他早年在德国读书,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影响很大。1848年,瑞士由许多小邦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凯勒拥护这一变革。

            他的绝大部分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的瑞士社会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绿衣亨利》(1855)。主人公绿衣亨利经常穿绿外套,因而得名,他父亲早死,家境清寒,后来他去德国学画,一直找不到正确的艺术道路,生活又极端贫困,精神上非常苦闷。此后他在回家途中偶尔结识两个无神论者,初步接受了唯物主义,同时他又看到瑞士已变成统一的联邦国家,处处洋溢着民主进步的气氛,这一切使他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回家后,他重遇过去的女友,爱情又增加了他的力量,他终于摆脱了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他认识到参加实际社会活动才是为祖国服务的正确道路。当时作者对瑞士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幻想,认为在这种制度之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自传形式,书中许多人物形象富有个性,生动鲜明。凯勒的短篇小说集有《塞尔德维拉的人们》(1856-1874)、《七个传说》(1872)和《苏黎世短篇小说集》(1877)。《塞尔德维拉的人们》描述十九世纪中叶瑞士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时的人民生活,揭露社会上落后保守的倾向,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特性。作者创造了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大多数是中产阶级和农民。这部小说集中以《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为著名,它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彼此相爱,可是双方的家长受到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互相争夺田产,成了仇人,他们的子女无法结婚,终于一起自杀。这个爱情悲剧揭露了资本主义渗入瑞士农村后造成的恶果。

            凯勒晚年对瑞士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感到失望。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1886)说明瑞士社会和其他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也充满了贪污腐化、损人利己、虚伪欺骗等罪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意大利文学

            1848年的意大利革命打击了外国统治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愈益要求扫除外族奴役和封建割据造成的障碍。从五十年代末叶起,民族复兴运动进入更广泛、深入的时期。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推翻国内外封建主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则主张在独立、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萨伏依王朝领导下的君主立宪政权。由于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斗争关键时刻动摇妥协,大资产阶级窃取了民族复兴运动的胜利果实。1860年,由萨伏依王朝领导的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1870年,罗马解放,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利,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最后完成。

            然而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未同时完成。君主立宪政权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资本主义只在北方取得迅速的发展,国内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劳动人民沦于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农民同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并且日趋尖锐。这样,反映民族复兴运动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就逐渐失去现实意义,趋向衰落。广大中下阶层不满现状、迫切要求继续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在文学里得到了反映。

            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1838-1915)生于罗马,年轻时在撒丁王国的军队里任军官,参加过反对奥地利占领者的斗争。后来志愿加入加里波第率领的远征军,在攻克罗马的战役中立下功绩。退役后在师范学校教授文学、历史,同时从事新闻和文学活动。他写过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历史小说、历史剧、诗歌和研究1848年意大利革命的史学著作,其中以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1874)最为出色。

            小说取材于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史实。斯巴达克原是受奴隶主压迫和凌辱的角斗士,在一次角斗表演中由于勇敢机智而被解放,成为自由人。公元前七三年,他率领七十八名角斗士揭竿而起,杀上维苏威火山,点燃了奴隶起义的革命列火。起义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在三年多里纵横转战,所向披靡,把罗马派来围剿的官军打得落花流水。革命风暴猛烈地冲击着奴隶主帝国。在胜利的形势下,领导集团发生分裂,起义部队滋长了骄傲情绪,在同大贵族克拉苏率领的优势敌人的激战中遭到失败,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十九世纪曾有许多作家和歌剧作者以斯巴达克起义为题材进行创作,但都没有成功。乔万尼奥里以同情奴隶起义的态度和亲身参加民族复兴运动的体验,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加以艺术上的再创造,写出了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武装斗争、塑造奴隶起义英雄光辉形象的作品。

            小说深刻细腻地揭露出奴隶社会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一开始就把抨击的抒头直指统治集团。竞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表演,鲜明地展示了奴隶主骄奢佚乐、凶残跋扈的罪恶。“我们在流血流汗,痛苦地呻吟,暴君们却在宫殿里举杯痛饮!”小说中所引的“自由女神之歌”道出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实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