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13章

第113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七、八十年代以后,英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起来,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作家感到彷徨苦闷,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发生共鸣。哈代目睹英国农村破产的情况,在作品中描写了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并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寄予同情。但由于他看不到出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他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和宿命论思想。其他作家如威尔斯也具有悲观主义倾向。

            这一时期,英国统治阶级为了推行殖民政策,大力鼓吹好战的沙文主义,美化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在文学中宣传冒险、犯罪和颓废的内容。吉卜林配合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宣扬“白人的负担”和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律”。斯蒂文生(1850-1894)、柯南·道尔(1859-1930)等作家描写海上冒险、神秘的异国情调、侦察凶杀的故事,引导读者脱离社会斗争。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流派纷纭复杂。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梅瑞狄斯、巴特勒、哈代、肖伯纳、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尽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批判,但他们宣传阶级调和,否定阶级斗争。梅瑞狄斯(1828-1909)早期属于“前拉斐尔派”,他的小说如《理查·费弗洛尔的苦难》(1859)、《利己主义者》(1879),多围绕婚姻爱情的不幸,从自由主义的立场,谴责资产阶级、贵族的自私自利,对当时政治、社会、教育有一定揭露,但他的出发点仍然超不出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他的小说着重心理描写,风格流于雕琢。巴特勒(1835-1902)的小说《乌有乡》(1872)、《众生之路》(1903)讽刺资产阶级的宗教、道德、教育、家庭制度,但他自己也只能提出“诚恳”、“纯朴”、“善良”等抽象的道德观念来作为医治资产阶级罪恶的药方。

            另一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则已开始注意到无产阶级的生活,如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生于50年代末)。她的小说《城市姑娘》(1888)以伦敦东区一个贫苦缝纫女工耐丽为主人公,她受到衣冠楚楚的资产者阿瑟·格兰特的诱骗,怀孕后遭到遗弃,陷入悲惨境地。哈克奈斯通过这个极其平凡的故事,揭露资产者的虚伪性,对受苦的工人表示深切同情。此外,乔治·吉辛(1857-1903)所写的《德谟斯——英国社会主义的故事》(1886)也属于这一类。这些作家虽然注意和同情无产者的遭遇,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的觉醒,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产阶级只是作为消极受难的群众出现的。工人出身的特雷塞尔的《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不仅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作了无情的揭露,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人形象。

            威廉·莫里斯(1834-1896)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在五十年代已开始写诗,在“前拉斐尔派”的影响下,写过《地上乐园》(1868-1870)等作品。他早期诗歌大都取材于古代的中古的故事。七十年代,他到冰岛等地去旅行,回国后发表了以北欧古代传说为题材的史诗和抒情诗,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尔松族的西古尔德》(1876)。这些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的不满,企图从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学艺术中寻找美好的理想。莫里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奴役使劳动者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受到摧残,要使艺术得到真正繁荣,必须把劳动变成一件创造美丽事物的乐事。他举办了一个手工艺工场,生产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美术品。

            随着八十年代工人运动的开展,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莫里斯于1884年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组织了“社会主义同盟”。1887年,他参加伦敦工人游行示威,目睹政府对游行群众的血腥镇压,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是没有任何妥协可言的,英国人民要争取美好的未来,必须团结起来坚决地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社会主义歌集》(1883-1886)收录了他为《正义》和《共和》两杂志所写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都是在工人运动的启发下写成的。在《不要老爷》一诗中,莫里斯直接号召受奴役的人们不要害怕牺牲,与其受奴役而生,不如斗争而死;他鼓励他们起来,结束老爷们的统治。在《工人进行曲》中,莫里斯对斗争的前途充满希望,写道:

            听吧!雷声隆隆!

            看啊!阳光下,大地上,

            出现了愤恨、希望和奇迹,

            人民的队伍在前进。

            长诗《向希望前进的人们》(1886)描写一个诗人和他的爱人沉醉在田园式的爱情生活中。远方传来不安、骚动的声音。他们抛弃恬静的生活,到人民中去找寻不安和骚动的原因,于是看见了人民的苦难。他们四处寻找希望,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诗中又描写诗人去到巴黎,热情地歌颂巴黎公社的英勇斗争,认为公社给人们展示了未来的前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

            《梦见约翰·保尔》和《乌有乡消息》是莫里斯的两部幻想小说。

            《梦见约翰·保尔》(1888)描写作者梦见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约翰·保尔,并和他交谈。作者向约翰·保尔叙述了1381年以后英国历史的演变:人民起义不断发生,虽然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民力量在这些斗争中一天天壮大,人剥削人的社会肯定会被消灭。

            《乌有乡消息》(1890)预言二百年后英国将会发生的变化。作者在梦中到了共产主义的英国,那时英国社会已完全改观,城市和农村变得十分清洁、整齐、美丽,人们都很健康。这里已经没有私有制,人们不知道买卖为何物。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消灭,劳动成为人生幸福的必要因素,人人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一种和睦相处的新关系。资产阶级的政治机构不复存在,国会大厦变成了大粪场。国际上的竞争和战争也没有了。乌托邦的居民告诉作者,这一切都是经过流血斗争取得的。他说,英国人民自从1887年在特的法尔加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和示威,受到政府的血腥镇压后,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想通过和统治阶级协商或改良的办法来实现共产主义,但对方始终毫不让步,并且加强了反动统治。最后人民还是用革命手段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成了新的社会。

            莫里斯在这两部作品里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肯定暴力斗争,但是他把暴力革命写成一件突然而起的事情,没有指出革命的准备和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的作用。他的共产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在《乌有乡消息》中,他指出机器劳动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的奴隶,但他主张用手工业劳动代替机器生产,这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的。

            这两部作品都采用和英国文学乌托邦小说的形式。《乌有乡消息》的主人公生长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乌托邦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不解,闹了许多有趣的笑话。作者运用这类手法,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父亲是建筑师,他自己也学过建筑,他一生的大部分时期是在故乡道塞特郡度过的。

            哈代的创作时期包括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对他们表示同情。他的小说一直以故乡道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地区作背景。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可言的农业区,但它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整个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的基础彻底崩溃。他观察了农业危机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描写这一地区农民所受的灾难。但是他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支配人的命运的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这是宿命论的观点。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威塞克斯是道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

            威塞克斯小说的开头几部写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绿荫下》(1872)描写一种类似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作者以为这是理想的社会生活。《远离尘嚣》(1874)也是记述明朗恬静的田园生活的,但是已透露出悲剧的情调,作者已开始了解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幸福的田园生活只是一种幻想,在后来出版的《还乡》(1878)和《卡斯特桥市长》(1886)里,他完全抛弃了对田园生活的幻想,更清楚地认识到旧的宗法社会的必然灭亡。

            哈代的主要作品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德伯家的苔丝》(1891)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珠打击。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她忍受周围人们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