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2章

第2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

            从人体结构上来看,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从不得病,是完全可以活到界限寿命的(125岁  ),可是为什么人人都得病呢?从中医学理论上来讲,原因有二:

            一、大多人都缺位“人不应该生病”的思想。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老年人,好像从来不得病  反而是件不正常的事情。在古老的中医学词典中,虽然也常常有人类“404种疾病”的记载  ,但这种记载,却只能说明人类疾病的众多,而不能说明人类为什么生病的根源。所以,当  一个人生了病以后,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去跑医院、找医生,以求得到医治,而医院和医生  的最大能力,也就是针对人的患病位置或疾病表现,分别采取吃药、打针、手术三大医疗手  段。虽然这三大医疗手段也曾经临时抢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它的最大弊端,就是这种医治  手段,都是针对人体内某个局部的疾病而施治的,结果常常是局部的疾病虽然治好了,但却  因为“是药三分毒”的后遗症,引起了体内其他疾病的连环衍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  果,首先是因为有些医生脑子里存在着“人生必然生病”的意识,在这种错误意识的指导下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存在似乎就变成了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

            二、中西医之间的差异。

            西医对待疾病通常有三件宝:药物、针剂、手术刀。说的更直白一  点,就是不管疾病发生在哪里,西医大夫就把各种药物、针剂、刀子使用在哪里,结果虽然  消除了症状,但却因为没有根除它的病源,致使许多疾病频频复发,或者在某种药物的作用  下,使细菌在人体内发生了转移,或者异变成了其他病菌在人体内继续作乱;而中医则不同  ,它的高明之处,就是它在给人诊治疾病的时候,从来不把已经呈现在眼前的“病象”放在  眼里,譬如:发烧、呕吐、红肿、休克、昏迷等等,而是通过人手腕上的“脉象”表现,来  仔细查找疾病发生的根源,而后通过“阴阳五行”的调适,来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中  医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医认为人是不应该生病的,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我们的医生  对  人类生活指导不利的缘故,所以,中医界才有了“病人上门,医生道歉”的说法——因为中  医认为这是一个医生失职的表现。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尽管它们在诊治手段上各有各的说法,但在“人类为  什么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活到自己寿命极限”这个问题上,都没有给人提示出一个切实可行  的有效方法。

            

            纵观自然界的所有动物,没有任何动物比人类得的疾病更多,心脏病、脑血栓、高血压、糖  尿病、肺炎、肝炎、感冒、发烧、咳嗽……简直数不胜数,但其他动物在一没医生  、二没医药的情况下,却依然能够恢复健康,繁衍后代、保存种族、活到自己的寿命界限,  而人类却为什么活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严格说来,其他动物也有自己的医生和医药,只不过这种医生和医药,不是它们种族中的一  种职业,而是大自然无偿提供给它们的空气、阳光、水草以及种种野生食物等等,它们在食  用了这些东西之后,充分调动体内“制药厂”的作用,把体内所有的有毒物质统统排泄出去  ,从而达到了自治自愈的目的。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正是缘于对动物这种生存方式的思考,想方设法效仿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通过针灸与草药,来调动人体内的自我功能,进而实现自我防御、自我消化、自我排除种  种有害物质的侵害,达到保护人体永远健康的目的。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医  却被人错误地看成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方式,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当代新医学的发展确实走  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确令人担忧。

            人本来是不应该生病的(2)

            在中医学的实践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和发现,当一个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尖利的银  针虽然深深地刺在了人体的某个穴位上,而人不仅没有疼痛的感觉,反而能够感到轻松,并  且确实能够祛除许多疾病,这是为什么?

            在过去,没有人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科学而又合理的解释,但在我们的医疗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的今天,不仅已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而且还能够把这种现象分析得理据分明:这就是从  前在中医学中一直强调的“阴阳”与“邪气”,原来就是以物质形式存在于人体内的电荷、  活性氧和荷尔蒙,这种东西,虽然对西医西药的反应迅捷,但往往是消逝得快,恢复得也快  ;而对中医中药的反应虽然有些迟钝,但一经治愈,就很难复发,因为中医中药断绝了它们  生存的根脉。所以,当西医对许多现代疾病一筹莫展时,中医才发挥出了它的无比威力。

            对于中医医生的这种说法,虽然还不能使我们把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医学身  上,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体内蕴藏着巨大的防御能量,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能量有效  地调动起来,就完全可以抵抗住各种疾病的侵袭。

            人为什么生病(1)

            把细菌视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没有了细菌,人类根  本就无法生存  ,据医学观察发现,仅仅在人的肠道内就存活着100多种细菌,但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够和平  相处,而且还在主导人体健康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一直是共生在一个平  衡的状态中。

            

            勿庸讳言,当代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有关,特别是近百年来世界工业的飞速崛起,虽  然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粮食污染、蔬菜污染  ……却致使各种各样的细菌和微生物,都像注入了吗啡一样疯狂地滋生出来,而且  还有许多细菌在新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新的变异,不仅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隐患,而  且使许多病菌已经侵入了人类的躯体,严重破坏着人类健康,于是,一场人类与细菌的世界  大战拉开了序幕。

            严格说来,把细菌视为人类健康长寿的最大敌人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没有了细菌,人类根  本就无法生存下去。据医学观察发现,仅仅在人的肠道内,就存活着100多种细菌,但它们  之间之所以不仅能够和平相处,而且还在主导人体健康长寿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就  是因为它们一直是共生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中。也就是说,人类健康长寿真正所需要的生存环  境,不是一个什么细菌也没有的真空,而是一个人类与恒有菌长期友好合作的结果。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身体会逐渐衰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一个自然规律。但现  代医学认为,在医学设备和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如果我们在探讨人类健康长寿的问  题时,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如何消灭细菌上,无疑是一种十分愚蠢的思维方式。因为它不仅会  干扰我们在更大的领域内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而且还容易误导我们把人类健康引向一种“  自我残杀”的境地!因为当我们在绞尽脑汁、采取一切措施来捕杀所有细菌的时候,也在无  形中破坏了我们自身需要的种种微量元素。

            因此说,人的身体既是一种十分坚固的物体,也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物体。这种矛盾性,不仅  反映在人的骨骼、四肢、肌肉、脂肪、血液等肉眼可见的物质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  体内的细胞结构上,这就像我们评判一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健康一样,真正的健康标准,不是

            看这个人的四肢是不是健全,或者他的身材高低和胖瘦,而是看他的体内细胞是不是健康,  只要他体内的细胞是健康的,那么,哪怕这个人的四肢不健全,或者耳目不聪,他依然还是  一个健康的人。

            

            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主题之一,但如何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却不仅  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还有个“投鼠忌器”的问题。

            从上面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在人体内需要的各种微生物中,不仅有有害菌,而且还包  括有益菌,也就是说,细菌虽然是祸害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但却又是人体内离不开的营养  素  ,因此,我们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去消灭人体内的有害菌,而是如何使我们体内  的有益菌始终占据着有利的上风。

            目前,不管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我国的医疗界、科技界、文化界,无一不围绕着“生命科  学”纷纷打出自己的重拳,特别在“饮食卫生”方面,更是把“健康从吃开始”、“厨房是  健康的根据地”、“排毒要有新概念”等口号作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新理念,极力呼吁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密切警惕各种细菌对生命的威胁。

            在这种强大舆论的灌输下,许多人为了消灭食物中的细菌,在食用某些粮食和蔬菜前,不厌  其烦地冲  洗和浸泡,甚至有人不把蔬菜浸泡24小时以上不敢食用。确切地说,这种消灭细菌的方法虽  然无可非议,但从生命学的本质上来说,这种不计一切后果的“卫生”食用方法,不仅是不  科学的,反而是一种反科学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