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32章

第32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

            “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感觉正好,营养够了,不多不少。”——这就是养生学  给我们指定的保健方略,洪昭光教授又把它发扬光大,提出了“1、2、3、4、5”的养生理  念:

            1每个人一天必需喝一袋奶。据全国医疗普查,中国人99%的人都普遍缺钙,而由于缺  钙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骨疼、腰疼、骨折、驼背等骨质性疾病。据可靠的医学测试数据发现  ,在正常人的需要中,每人每天必须要有800毫克的钙补充,如果这个补充得不到满足,就  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这一数量,恰恰是一袋奶的含钙量。喝奶应从1岁开始,直到终  老。在这方面,日本堪称为世界的典范,特别在“二战”以后,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日本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大家多喝牛奶,而且政府还特殊规定,中小学生每  人每天免费供应一袋牛奶,日本孩子的身高之所以很快超过了中国孩子,“每天一袋免费奶  ”的这项政府规定的确功不可没!

            2每人每天必须吃250~350克碳水化合物,这个分量相当于6~8两的主食,年轻人  和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吃到15斤,其他工作的人最多不能超过1斤,患了肥胖症的人每  天只需要05斤就足够了。与此同时,最近有些科学家还提出了“饭前喝汤、苗条健康”的  保健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人在吃饭前喝上一点汤,会使人的食欲兴奋度降低1/3  ,  使吃饭速度放慢,既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又可以有效地控制食量,可谓一箭双雕。

            3每人每天必须吃进3分高蛋白。高蛋白虽然容易形成脂肪,但人光吃素是不行的,必须  荤素搭配才好。这3分高蛋白换算成食物,就是每1分高蛋白可以代表1两瘦肉、1个鸡蛋、2  两豆腐、2两鱼虾、半两黄豆等等。一个人如果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中午吃一两瘦肉  ,晚上吃2两豆浆或者2两鱼,就可以完全达到每天3分高蛋白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一天摄入  了太多的蛋白质食物,就会消化不良,造成肠道的毒素太多;如果蛋白质食物吃的太少  了,同样会因为营养的缺乏而导致生病甚至死亡。中国著名的海灯法师,就是因为长期蛋白  质不足造成的营养不良而形成了神经综合症,病愈出院后又开始辟谷,不吃不喝,结果不寿  而终。

            4注重四句话,即“有精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反映在我们的饮食习  惯  上,就是粗细粮搭配,甜淡适宜,一个星期至少要吃三四次粗粮(棒子面、老玉米、红薯等  等),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就行。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200只猴子分成两组,100只让它们随便吃,不限量,  不限时,想什么时候吃就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对另外的100只猴子却实行了定时定量  ,每天只让它们吃八分饱,10年下来,不限量限时的那100只猴子只有50只存活了下来,而  且剩下的50只猴子不是有脂肪肝,就是有冠心病和高血压;而另外定时定量喂养的100只猴  子,只死了12只,其余的88只猴子依然苗条健康,而且精神很好。

            5每天保证500克蔬菜和水果。当前人类最可怕的疾病就是癌症,而预防癌症最好的办法,  就是多  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这些菜果中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粗纤维较多,既有利于消  化,也有利于吸收。从前河南省林县是世界上患食道癌者最多的地方,后来人们  发现是因为当地人体内缺少了不少维生素的缘故,于是,人们通过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水  果来补充体内一些维生素的缺乏,使患食道癌的人数明显下降。

            

            除了以上的“12345”以外,还有五种颜色的食品,是对人类的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  大帮助的,这五种颜色分别是红、黄、绿、黑、白:

            12345与红黄绿黑白(2)

            红:是指西红柿、红葡萄酒、红米、红小豆。西红柿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如果男性  1天吃1个西红柿,患前列腺的几率可以降低45%;红葡萄酒有预防动脉硬化的功能,身体健  康的人每天喝一点红葡萄酒有益健康,但绝对不能多喝,每次不得超过50~100毫升。红米  具有改善机体缺铁性贫血、抗氧化抗衰老功能,在食疗中具有健脾、补中、益肠、强筋壮  骨之功效。红小豆可净化血液,每天适量食用,还可以解除心脏疲劳。

            黄:是指胡萝卜、黄豆、老玉米等有色蔬菜。这些蔬菜中含有大量的  维生素A,小孩之所以经常感冒发烧,患扁桃腺炎;中年人之所以易得动脉硬化病;老年人  之  所以容易眼睛发花,视力模糊等等,都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特别是胡萝卜,不仅维生素丰  富,而且还可以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皮肤干燥等病症。黄豆清热解毒,容易吸收,促进血  管弹性,含有人类必需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维生素。老玉米被誉为黄金食物,并有抗癌  作用。

            绿:是指绿豆、小麦胚芽和豌豆。绿豆的最大特点是解毒,并且有减肥、降脂、美容的作用  。小麦胚芽中的天然VE的生理活性,是人工合成VE的近30倍,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E强500倍  ,是一种延缓衰老防癌的有效因子。豌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益五脏,生精髓。

            黑:是指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对降低血粘稠度很有作用。现在不少老年  人患有痴呆症,其根本  原因就是血液中粘稠度太高,如果每个人一天坚持吃上5~10克黑木耳,则可以有效地预防  这种病的发生。黑豆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粘稠、肾病、  肥胖等病症。黑芝麻健脑,长期食用,对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

            白:是指燕麦片和大麦。燕麦是一种药食兼优的营养保健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  ,并且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人的优良食品。大麦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B1,对防治  软脚病,保护胃、肝、肾都有好处。据说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胆固醇很高,但她不吃药,  就是坚持吃燕麦面包,  依然保持了健康的身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年逾百岁,每天早上吃的也是燕麦粥,特别是患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经常喝一点儿燕麦粥,可以有效地降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还能够减肥。  

            总之,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人类的新疾病也越来越发展快速,有  些疾病我们刚刚找到了医疗方法,不久就又有另外一种新疾病出现了。因此,与其与疾病  争跑,还不如在预防疾病的源头——饮食上多下些工夫,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把所有疾病  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

            少吃反季节蔬菜(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天体的运  行、季节的变更、气候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

            

            大棚养殖技术的遍地开花,使人类的餐桌几乎变成了一个万花筒,不管什么季节,也不管什  么时令,一年四季的新鲜瓜果蔬菜无不应有尽有。但不知人们是否想过,在自己饱餐这些反  季节的蔬菜和瓜果的时候,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在无意中遭受着巨大的伤害!

            原因是,地球上的所有植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中,发芽、生长、成熟、采摘  ,都必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自然规律,才能完成自己生命的全过程,它就像  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一样,如果昼夜颠倒或者昼夜不息,那将是一种什  么样的后果?

            植物虽然不像人类那样知道疲倦,但它也同样需要休养生息,特别是它的营养素,如果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充足的。许多的大棚采光技术、化学催生素虽然能  够帮助它长大体积,但却无力帮助它丰满营养——我们当前吃的肉为什么没有20年前的那么  香?我们当前吃的黄瓜西红柿为什么没有20年前的“本来味道”?其根本原因,就是这  些东西都不是“应时而生”的果实。

            严格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音,但在人类餐饮这个问题上,  却有弊大于利的嫌疑。在中国5000年的饮食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对各种食品的精美制作,  但从不见对各种蔬菜和水果的拔苗助长,虽然这种传统的种植技术与当时的科技不发达有  关,但问题的关键是,用化学药剂来催生蔬菜和水果,真的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吗?

            试看当前蔬菜市场上许许多多的蔬菜颜色,西瓜、西红柿、荔枝……虽然那么鲜艳  耀眼,但有多少是它们自己长出来的本色?还有那么大、那么长的南瓜、北瓜、豆角、茄子  ,有多少不是药剂催生的结果?

            当然,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的本意,并非是对目前的大棚养殖技术发难,而是提醒人们  在选择自己食用的蔬菜时,千万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眼前“鲜亮、光滑、水灵”等表面的  东西,在饮食搭配上,也不要把一些反季节蔬菜作为自己的主打菜,而应该遵循我国传统的  饮食文化,把季节菜作为自己的首选,对于那些反季节蔬菜,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像应季  的吃法一样生吃凉拌,而要加加热、炒炒熟,多做些加工才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