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三国英雄记之吕布传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三国英雄记之吕布传 > 第7章

第7章

书籍名:《三国英雄记之吕布传》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陈宫建议吕布道。

            吕布一听就觉得不高兴。他们父子又没有得罪你,你何必觉得左右不对,今天一句,昨天一句,明天还有一句,你累不累?!吕布几句话把个陈宫给噎的,叹道:我以后肯定是死在他们父子手上。于是整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一天带了几个家人出去打猎解闷,居然抓到一个邮差,搜到一封刘备回曹操的信。陈宫感到事关重大,急忙连人带信,带到吕布那里。

            吕布打开信,不看则已,一看火冒三丈。

            陈宫拿起信一看,也不由得一惊。

            信上刘备说听从曹操的命令,欲攻打吕布,但是兵力不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曹操能亲自出马,刘备愿意当先锋,并且已经准备就绪,只等命令一到,即可出发。

            吕布大骂曹操和刘备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胡弄我,跟我称兄道弟,实际上在我背后插一刀。吕布觉得一定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叫他们知道我吕布的厉害我吕布不是好惹的不是好欺负的,想当年你们都是我手下败将,更别说那个曹孟德,如果我机灵一点,你早就命丧黄泉!吕布决定分兵三路,两路往曹操的地盘上进发,一路由张辽率领攻打刘备。

            刘备听说吕布又来打自己,知道事已败露,只好一面派人去通知曹操,一面整顿守城工具,明确分工,由孙乾守北门,张飞守东门,云长守西门,刘备自守南门,静等吕布的军队到来。不日,张辽率军来到,指挥部队攻城,刘备只是坚守不出。张辽只好一个门一个门地来回跑,今天打西门,明天打东门毫无建树。

            云长站在西门城楼上,看张辽劳苦奔波,便指着张辽说:看你这个人长得也一表人才,非凡脱俗,可惜却给吕布那种有勇无谋之人卖命,真不值得!张辽本来也觉得很惭愧,低头不语,转而去攻打东门,张飞要开门出战,被云长派人拦住,细说缘由,张飞也懂得,于是,紧闭城门,只是坚守不出。

            不久,曹操得刘备信,即起兵支援刘备,在快到刘备驻地时,曹军先头部队却被吕军张辽部杀得个大败,连指挥官夏侯惇的眼睛都被吕布的部下给射了下来,夏侯惇还不服气,居然将自己的眼珠子当场塞到嘴里,吃了。这一英勇而悲壮的事迹发生后,几百年来,让人即佩服又毛骨悚然,不过倒多少给曹操和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                    

        第十七章        

            吕布自从投奔到董卓这边,可谓春风得意,每天着金甲骑宝马,招摇过市,前呼后拥。皇上见了,另眼相看;百官见了,毕恭毕敬,美眉见了,搔姿弄首;帅哥见了,醋意翻飞。最重要的是,吕布的归顺,使董卓废旧立新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因为在武力上谁也敌不过吕布。

            这年九月份,董卓提着宝剑,将原皇上少帝赶下金銮殿,改封为弘农王,并将其母何太后及其妃唐氏软禁起来。然后将才九岁的陈留王协立为皇帝,即献帝。

            董卓自封为相国,比以前更威风了。不仅对百官可以傲慢无礼,就连见皇帝都可以穿鞋子,带宝剑。同时为了收买人心,从基层很提了一批人到中央当官任职,最典型的是有个人一个月之内,董卓给提了三次官。

            只可怜了少帝,一家人被软禁不说,自己连大气都不敢出,衣服渐渐地破了,粮食吃完了,也没人来管一下。一天看到两只燕子在屋里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少帝触景生情,不觉诗意大发,吟诗一首,诗中写道: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得诗有名,即毒死少帝,绞死唐妃,连何太后也被李儒从楼上摔到楼下,一命呜乎。董卓做得更过分的是,他居然每天晚上,睡在皇帝的床上,享受皇帝般的私生活,将皇帝的宫女妃子一个个按计划地送到他的床上。然后将不服管理的官僚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吕布充当爪牙的角色,功劳不小。

            当时袁绍因不服董卓,早早地就逃出了京城,在山东沿海一带,招兵买马,并在京城中收买内线,最终看上司徒王允,并给王允写了一封信。王允拿了信,也觉得很棘手,偷偷地找了一些还信得过人来商量商量该怎么办,其中就有曹操,曹操当时任职骁骑校尉。

            曹操建议说:听说司徒有把好刀叫七宝刀,我能不能以给董卓献刀为名,找个机会把他杀了,如果能成功,即使我死后,岂不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王允当即答应,不过当时王允好象还没有想到曹操会不会私吞他的宝刀这个问题。

            第二天,曹操依计而行,带刀来到董卓的相府。董卓正在睡觉,吕布在一旁看着。董卓听说曹操的马太老了,于是叫吕布去找一匹西凉好马给曹操。曹操一看,真他妈的!天助我也!等吕布一走,立即抽刀在手,手有点哆嗦,这一刀下去一定要准,曹操想,如果不准,董卓一起来,力气又大,我不一定打得他过。曹操一边想一边在挑选有利位置,正准备举刀欲砍的时候,这董卓居然鬼使神差地睁开了眼睛,可能是听到吕布牵马的声音。

            董卓将眼一睁,却看到曹操将刀举得高高的,吃了一惊,忙问:孟德想干什么?当时吕布已经牵着马走到了门口。

            曹操一看,糟了!但还好,曹操在二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将眼前所发生事情的性质和危险清楚地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上。丞相,我有一把宝刀想献给你,听说你很喜欢收藏兵器。曹操马上说,并跪在地上,将刀高高地举在头顶,呈在董卓的面前。董卓一看,确实是一把好刀,转手交给吕布了,曹操看吕布拿着裸刀,连忙从身上把刀鞘解下来,交给吕布。

            董卓说,谢了,你随奉先出去,看看那匹马怎么样。

            曹操慌忙出来,从吕布手接过马缰,说:谢谢吕将军,我试试这匹马的脚力,一会儿就回来。吕布还沉浸在刚才看到的那一幕,没等他反应过来,曹操已经骑上马一溜风地跑了。

            吕布进屋,又碰到李儒进来,一说刚才的事,李儒可以肯定曹操是想谋杀丞相。于是全国悬赏通缉曹操。

            曹操的这一步险棋,虽说没有杀成董卓,但曹操从这一事件中得到如下好处:

            一、虽被通缉,但曹操已名震全国,给各路诸侯留下深刻印象。

            二、曹操自己通过这件事,对自己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深信自己智力过人,反映迅速。

            三、曹操的临危解难,后世之人总结为:随机应变之计,这使曹操成为这条计谋的第一使用者,享受知识产权,后人不得侵犯,如必须使用,需注明出于曹操。

            四、使曹操成为有史记载以来的继荆柯之后的第二个刺客。

            五、使吕布失去杀自己的机会,也使自己获得了反杀吕布的机会。这一条对吕布来说犹为重要,也使吕布后悔莫及。                    

        第十八章        

            吕布与张辽合军一处,连夜制订明天的行动方案,至晚才睡。

            第二天,张辽去打关羽营寨,吕布亲打张飞营寨,吕布又分兵从背后杀来,居然将关张杀得溃不成军,刘备仅带着几个随从跑回沛城,哪知吕布的赤兔马跑得快,等城上军士放下吊桥,吕布也一马当先,冲进城里。城上放箭,又怕射到刘备。刘备见大势已去,连家小都来不及带上,只身逃出城外,遇到孙乾,一起来到曹操的军中休整。

            却说吕布攻进城里,又把刘备的家小抓到了,心想你刘备真他妈窝囊几次三番跟我斗,都输成光屁股,连老婆都不要,幸好我还是一个正人君子,换成别人,再把你老婆先奸后杀,更残忍一点,还会让部下过过瘾,让部下尝尝你刘备的老婆是个什么味道。嗯!吕布的这一招又错了,刘备并没有因为你吕布不奸不杀他的老婆,就会放过他,后来在白门楼上,刘备不仅不帮吕布反而落井下石,借曹操的刀将吕布砍了。当然吕布现在肯定是不能预测将来,否则历史上就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了。

            吕布将刘备的家小好好保护,一起带到徐州,然后让陈珪守徐州,自己和陈登一起去小沛,听说曹操军已到小沛。谁知这陈登父子就已成为曹操的间谍,把吕布给卖了。临行之前,这对父子计划着如何让吕布落于圈套。陈登对吕布说:徐州虽然大,但如果四面受敌就很难不破,下邳有粮有草,如果徐州被围,从下邳也可以来救,主公最好连家小一起带去,那里比较安全。陈登的计划是让吕布将心腹之人全部搬出徐州城,以便陈珪见机行事献城给曹操。

            陈登安排妥当,便和吕布去救陈宫,你知道陈登和陈宫有矛盾,陈登怎么可能真心救陈宫呢!于是陈登就做了一个笼子,让吕布和陈宫一个从外到里,一个从里到外,在黑夜里互相厮杀直杀得天昏地暗,到天亮才发现上当,又被曹军趁火打劫,一阵冲杀,士兵死的死伤的伤。陈登投曹操去了。吕布和陈宫连忙回到徐州,不料徐州又被刘备的小舅子糜夫人的弟弟糜竺夺了城池,那该死的陈珪肯定也有功劳。

            吕布无奈,又和陈宫往小沛而来,途中遇到张辽,才知道陈登又骗了张辽,将小沛也夺去了。恨得吕布咬牙切齿,捉到陈登,把他煮了给兄弟们下酒。正要攻城,背后却见张飞领一班人马飞奔而来,一会儿,关羽又杀来,吕布知道斗不过他们,只好带着陈宫、张辽往下邳去了。这曹操得了徐州,大喜。

            刘备领了家小,也不觉得惭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