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6章

第16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日机像个火球,摇晃着翻了下去。飞机坠地,所载炸弹轰然爆炸,烈焰上冲100多米。

            大队长高志航首开纪录!这也是中国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的第1架日机。

            与此同时,中队长李桂丹率领两架僚机在另一个空域也发现了日机,这是1架涂满棕黄墨绿迷彩的双发动机双尾翼的九六式轰炸机。李桂丹与两个僚机相互配合,居高临下,轮番发起攻击。日机也不甘示弱,后座机枪手拼命还击,但终敌不过我方3架战机的猛烈火力,不一会儿即中弹坠毁。

            钱塘江畔上空,留在空中巡逻的两个中队,也在追歼逃敌,几阵枪声过后,3架日机拖着浓烟坠地。离首开纪录不到5分钟,又一架九六式轰炸机被高志航击落。

            正当战斗紧张关头,李桂丹驾驶的"霍克"飞机的余油警告灯亮了。此时,日机还没全歼,它们仍在空中逃窜。"霍克"飞机继续追击。突然,李桂丹的座机猛地一震,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油,再也无力挥动大刀般的桨叶了。李桂丹恋  恋不舍地退出战斗,利用高度向机场滑去。

            紧接着,高志航的飞机也落地了。刚一接地,飞机就停了车。不久,其余飞机也相继返航……

            "8·14"空战,中国空军以6比0的战绩,首战告捷,戳穿了日本航空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必胜信心。为了庆贺这一空前的胜利,后来国民政府把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争  夺  制  空  权

            "8·14"空战后,日本海军不甘心在杭州上空的惨败,于次日对中国空军展开大规模的报复。7时20分,鹿屋航空队攻击机14架从台北出发,一路杀向南昌机场。9时10分,木更津航空队攻击机20架从大村机场出发,袭击南京大校场和明故宫机场。"加贺"号航空母舰上的九四式舰载轰炸机16架、九六式舰载攻击机13架、八九式舰载攻击机16架也飞往浙江乔司、绍兴、笕桥、嘉兴等机场进行轰炸。

            高志航率领第4大队的勇士们从览桥机场起飞,迎战从"加贺"号航母上飞来的敌舰载机群。

            这天,笕桥上空黑云滚滚,云高只有500米。日军轰炸机从云下飞来。高志航发现日机,猛扑过去,一举将日领队长机击落。尔后,他又咬住1架日机,决定迫其降落,活捉飞贼。他机警地逼近日机后方,与日机几乎平行飞行。他打着手势,命令敌飞行员迫降投降。凶恶的敌人不肯就范,突然拔出手枪向高志航射去,子弹打伤了高志航的右臂。他强忍着伤痛,瞄准敌机,机枪喷出复仇的火舌,将这架日机打得凌空开花。

            在另一空域,李桂丹在云下低飞巡逻索敌,发现3架日机向东逃去。他猛拉机头,加快速度追了上去。500公尺,400公尺,300公尺……瞄准具套准日长机,李桂丹紧扣扳机,4挺机枪启发,敌机中弹,坠向江口。另两架日机见势不妙,如惊弓之鸟,加速逃跑。李桂丹穷追不放,又是一阵猛打,日机凌空爆炸。

            21架霍克战鹰,载着胜利的果实,陆续返航着陆。李桂丹刚一停机,高志航不顾手臂伤痛,快步迎上前去。四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眼角里挂着泪花。

            经统计,这一仗,第4大队共击落日机13架,其中驾驶2204号战机的乐以琴分队长一人就击落日机4架。从此以后,日军飞行员一见到中国2204号战机就主动避开,不敢交战。

            8月16日,华东地区的台风逐渐消退,这使得日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战斗机可以大批参战。这时,中国空军飞机数少质劣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在前两天空战中获得的优势地位逐渐失去。

            但中国空军的勇士们毫不畏惧,继续勇敢出击。蒋介石也下令征集20名敢死飞行员,袭击日航空母舰,并宣布凡炸沉一艘可得赏金20万元,并授勋章。

            8月17日,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中国空军第5大队第25中队副队长董明德带领霍克驱逐机8架从扬州出发,攻击上海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中国飞机把复仇的炸弹倾泻在日军阵地上,炸得鬼子血肉横飞。作战中,飞行员阎海文驾驶的2510号战机不幸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失去控制后向地面坠去。阎海文被迫跳伞降落,因风向不顺,他被吹到日军的阵地上。大批的日军冲了过来,将他团团围住,狂叫着要他缴械投降。然而,阎海文面对敌寇,毫无惧色,从容地拔出自卫手枪,击毙了5名冲在最前面的敌兵,然后大笑着把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部。阎海文在出发前曾说:"我是一个流亡者,我要打回老家去,要为东北3000万同胞复仇!"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无独有偶,仅仅事隔两天,中国空军的另一位勇士又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8月19日上午9时,中国空军第2大队第11中队中队长龚颖澄和第9中队中队长谢郁青各率7架"诺斯罗普"式轰炸机,自广德出发,前往长江口外的佘山、白龙港一带海面轰炸日军舰船。

            当机群经过上海郊区的南汇上空时,第9中队分队长沈崇海驾驶的904号飞机突然发生了故障,机尾冒出翧E翧E青烟,速度也降了下来,渐渐脱离了编队。遥望着继续前进的6架友机,沈崇海心急如焚,他调整机件,加大油门,不顾危险地向前追去。

            经过顽强努力,沈崇海终于赶到了白龙港。此时,他的队友们已将全部炸弹投向敌舰,胜利返航。他采用种种办法与友机进行联络,试图归队,但由于高度和距离相差太大,未能引起同伴的注意。

            在万分焦急中,他又发现机身被日军高射炮火击中了。负伤的飞机摇摇晃晃,难以支持,随时都会发生意外。现在,独自返航归队已无可能。怎么办?如果跳伞还来得及。但沈崇海没有那样做,而是选准了目标,然后猛地一推机头,带着未投的炸弹向着敌舰冲去。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飞机撞上了舰尾。顿时,火光四射,水柱腾起,日本军舰倾斜了。在浓烟和烈火中,舰上的日军官兵争相逃窜,纷纷跳入水中。强烈的火势蔓延到弹药库,再次引起爆炸,日舰在爆炸声中化作碎片,沉入海底。而沈崇海也壮烈殉国,与敌舰同归于尽。

            从8月14日到8月31日,在历时半个多月的空战中,中国空军共空袭67次,空战12次,击落日机61架,击中日舰船10艘,自己亦损失飞机27架。

            进入9月,由于日军地面进攻进展顺利,日军先后在上海公大、王滨等地抢修了前进机场。而中国空军经前一阶段作战,损失了大量飞机,且难以补充,形势越来越不利,中国飞机已无法在白天出击,只能进行夜袭和担任南京城及各机场的防空任务。

        中苏勇士共守南京城

            1937年9月18日是中秋节,也是"九一八"事变6周年纪念日。为了向日本侵略者复仇,中国空军几乎调动了所有能够出动的作战飞机,向淞沪地区的日军发起狠命的攻击,使日军遭到惨重损失。

            9月19日,恼羞成怒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发起凶狠的报复,当天就空袭南京两次。

            在9月份剩下的十几天中,日军差不多每天都出动几十架飞机轰炸南京城,使古都南京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中国军民遭到惨重损失。

            在此期间,中国空军虽然处于劣势,但仍顽强地起飞迎战日机,共空战15次,击落日机20架,但自己也损失飞机36架。

            进入10月,日军仍连续不断地对南京发动空袭。10月6日下午,日本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18架飞机飞临南京后,因未遇到中国空军抵抗,十分猖獗,投弹之后还在空中作特技飞行,以炫耀武力。中国空军第5大队第24中队中队长刘粹刚见此情景,怒不可遏,单机起飞,迎战众敌。不一会儿,1架不可一世的日机倒栽葱似地坠到田野里。数万南京市民屏息翘首观赏了这一精彩的场面,不禁为刘粹刚欢呼喝彩。

            10月12日午后,日军9架轰炸机在6架战斗机掩护下,再犯南京。中国空军5架"霍克"式、2架"波音"式驱逐机和1架"菲亚特"式轰炸机升空迎敌。刘粹刚咬住了1架日机正准备攻击时,另一架日机狡猾地从旁边逼过来,企图偷袭,情况十分危急。刘粹刚急中生智,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人的胆略,猛转机头,朝前来偷袭的日机射出一串子弹。日机顿时凌空开花。战后,刘粹刚因作战勇敢,被誉为"中国的红武士"。

            在10月份,中国空军共发动空袭110次,空战15次,击落日机7架,击中敌舰3艘,自己损失飞机25架。

            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中国空军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大创伤,但自己的300多架作战飞机也损失大半。至10月22日,我机仅剩81架,其中不少还是待修的。而日本陆、海军航空队却不断获得补充,数量有增无减。10月26日,侵沪日军向大场中国守军发动总攻时,竟动用了约150架飞机对中国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使中国军队蒙受巨大损失。此时,中国空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突破日军的空中防线前来助战。

            11月5日,日本陆军第10军主力在杭州湾北岸进行大规模登陆。为了保证此次行动成功,日本陆军派出了侦察机独立第6中队配属给第10军指挥,海军则动用了第1、第2、第3航空战队和第1、第2联合航空队共233架各类飞机予以全力支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