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22章

第22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的告警声。

            按事先与地面电台的约定,若是出现轰炸机就立即接战,如果是小型飞机就暂时回避。于是,王玉琨立即一个转身,带着两架僚机离去。但另一个3机编队的长机陈盛新上尉却没有反应,继续向日机的来向飞去。2号机王广英中尉急忙赶上前去摇晃机翼,并用手势询问陈盛新的耳机是不是坏了?(И-15机上只有收音耳机而无发话机)陈盛新却一脸茫然的表情。情急之下,王广英又做了一个掉头转弯的大动作,陈盛新这才反应过来,跟着转向回航。

            降落之后,王广英禁不住上前拦住陈盛新质问道:"你想要我们3架飞机去给日本人送礼吗?"

            没想到陈盛新只是默默地听着,然后,竟"呵呵呵……"地傻笑起来。

            王广英立即明白过来,陈盛新的头伤后遗症又犯了。在这之前的一次空战中,陈盛新的座机不幸被日机击中,陈盛新在驾机迫降时,撞伤了头部,伤势减轻之后,他就归队继续参战,虽然勇敢精神依然如初,但头伤留下的后遗症却使他的反应能力越来越差。

            这正是中国空军的一大隐患。我方不仅飞机性能难敌日机,而且飞行员在3年来的血战中大量伤亡,又不能及时补充,许多飞行员带着伤残的身躯继续保卫祖国的领空。

            尽管中国空军的飞机比不上日机,但老是一味地避战也不是办法。飞行员们终于忍不住了,纷纷向上级请战。

            在飞行员们的再三请求下,中国空军当局决定集中主力进行机动编组,以大机群来对付日军的新式飞机。

            1940年9月14日,中国空军第4大队的19架И-15和9架И-16,以及第3大队的6架И-16,一架接一架地从机场上起飞了。升空后,两个И-15品字形编队在前,И-16编队在后方担任掩护,浩浩荡荡向重庆方向前进。

            半小时后,И-15编队长机王广英中尉发现从高空窜出一群白点正以可怕的速度扑向后上方的И-16机队。

            几乎在眨眼之间,И-16的领队长机爆出一团火焰,直坠而下。那是第24中队杨梦高中队长的座机。

            王广英意识到情势危急,立即用双腿夹住驾驶杆,双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向上高举,示意后方的两架僚机提升高度成战斗队形。后方的康宝忠少尉立即爬升,而另一僚机李中尉却未注意有情况发生。王广英再次用手指向日机方向,李终于看到那群快速翻腾的日机,刹那间受了惊吓一般,反将座机推向低空。大敌当前,王广英不能再耽搁时间了,只好带着康宝忠一架僚机向日机群冲去。

            原本在4500米高空担任掩护的И-16机队,根本没有料到日机会从更高的空中背着阳光发动奇袭。队形立即被冲散!但下方的两个И-15编队,基本上仍保持着严整队形。

            王广英趁日机群全力追逐И-16机队之机,适时切入内圈,很快咬上其中一架,然后猛扣扳机!

            但几乎同时,一架不知什么时候摸到他身后的日机也向他开了炮。一股狂猛的弹流射向王广英的座机,整个仪表板刹那间炸得稀烂,王广英的身体也遭到强烈冲击,幸好座椅后面的钢板挡住了致命部位,但腹部和腿部还是被击中,一块炮弹的碎片从他的左脚跟穿透了脚板,顿时血流如注。

            剧痛几乎使王广英失去知觉,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控制着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

            这时,左翼被炮弹炸断的И-15开始进入螺旋。王广英使出浑身解数想控制住飞机,但没有成功。万般无奈,他只好跳出机舱。

            一顶白伞顺利地张开,王广英紧握伞带徐徐下降。但他心里清楚,此刻仍未脱离险境。果然,一架日机凶神恶煞般向他扑来,枪弹与炮弹成串地掠过降落伞。

            这是日本飞行员在中日空战中一再上演的最卑劣的行为——对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飞行员斩尽杀绝!

            王广英知道其自己身上的一支手枪是不足以和敌机对抗的,所以他在日机通过的瞬间作出了决定。

            那架日机转了一圈,飞快地又向降落伞冲来,王广英紧紧地盯着它,一发现日机枪口处冒出红光,立即放手垂头松弛全身,装出被"击毙"的样子。

            日本飞机第3次调过头来时,果然停止了攻击,但它仍然绕着降落伞盘旋。只见王广英一动不动地垂吊着。

            因为无法用手操纵,降落伞随意飘落到一片树林上方。那架日机这才满意地离去。

            王广英忍受着树枝擦撞的疼痛,发现自己被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飞行衣上的血水不断涌出。他明白自己的伤势很重,不能在此吊以待毙,于是奋力挣扯身上的伞带。终于,王广英跌落到地上,他一面爬行,一面不停地呼救……

            王广英是当天跳伞生还人员伤势最重的一个,其腿部敷石膏达9个月之久,踝关节完全钙化而不能活动,但两年后他还是毅然地返回前线。这是后话。

            不说王广英刚一与日机接触,就被击落,此时,中国空军的其他战机也与日机混战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

            由于各机之间无法进行任何联络,只能各自为战。更不幸的是,日军的"零"式战斗机不仅具有绝对的速度优势,而且其火力和机动灵活性也都在中国的И-15和И-16驱逐机之上。因此,几个回合下来,日机渐渐占了上风。

            10分钟过去了,又有几架中国战机被击中。徐吉其中尉驾驶的И-16的油箱被击破,油喷洒到玻璃上,模糊了视线,他只好将头部伸出机外继续操纵飞机与日机周旋。

            日军旗着飞机性能的优势很是猖狂,但也多次闯入И-16的枪口下。徐吉骧瞧准一个机会,猛扣扳机,但总是慢半拍。原来,头天晚上军械师在调试飞机时,忙中出错,将扳机的部件装反了,原本就很紧的扳机,此刻卡得更死!徐吉骧气得直骂娘。

            徐吉骧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油料的耗损将使日机不会再逞强多久。趁日机急于回航时加以狙击,那将是反败为胜的一个良机。在这种意念的支撑下,尽管空战形势一边倒,但中国空军的许多И-15和И-16还是留在空中与日机苦斗。

            空战仍在激烈地进行。突然,一滩油渍打在徐吉骧的防风镜上,挡住了他的视线。徐吉骧索性把它摘掉,油污立即喷得满脸皆是。更糟的是,他的座机再次中弹,上下机翼间的张线被打断而卷起,有一发炮弹射进座舱内的行李袋中,打穿了里面的布鞋、内衣裤,最后在漱口杯中炸裂,一支牙刷除了杆子外一毛不剩。

            徐吉骧眼看还击无望,决定脱离战场。他环顾四周,除了火光烟影与敌机之外,空中仅剩下一架И-16还在苦斗。

            徐吉骧驾驶着受伤的И-15挣扎着向北飞行,两架"零式"紧追而来。徐吉骧奋斗左旋右转,但机内已充满焦味,发动机渐渐失去马力。

            И-15终于在半空中停车,眼看翻不过前面的山头。徐吉骧立即将机头升拉以消除最后的一股冲力,临界失速之时,他一手将操纵杆顶向前方,另一手紧扶风挡玻璃,以保护自己的腹部和头部。15的机尾首先着地,接着主翼也因冲撞而И-断裂,整架飞机立即支离破碎!

            幸运的是,徐吉骧除了额头撞出血外,身体其他部位安好无损。

            徐吉骧从飞机残骸中爬出,刚要站起,两架"零式"又低空飞来。他机警地又钻回飞机底下,否则必定成为日本飞行员的"活靶子"。

            见日机飞远了,徐吉骧这才重新爬出来。但他抬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四周已围了一圈村民,他们手持木棍,个个怒目而视。徐吉骧急忙高喊自己是中国飞行员,这才消除了误会。人们围上前来,向徐吉骧问长问短。徐吉骧摸摸口袋,竟掏出一颗滚烫的弹头!

            当天晚上,遂宁基地清点人员装备,证实这场空战共计阵亡飞行员10名、受伤8名,飞机坠毁13架、受伤11架,损失之惨重可谓空前绝后!

        前  仆  后  继

        叔父:

            这些日子来,只要天气好,敌机还是继续大举来袭,可是敌机自以为大编队组成的防御火网足以阻挡我们少数飞机攻击的夸大迷梦被我们"六一○"、"六一一"、"六一二"、"六一三"几次光荣的胜利打破后,夸大狂妄一变而为卑怯畏缩,十七那天,马上就改为黄昏进入,继以夜间,对我机场大肆轰炸,可见其对我空军仇恨之深。天气是这么热,我们生活得紧张辛苦,是自入队后所仅有。重庆虽叠遭轰炸,但因为防空洞设备周全,疏散消防得力,故损失甚微,有一次我在空中见敌机投弹后,仅冒几翧E烟尘,给风一刮,不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市区情形较过去好得多了。警报响了,人员从容趋避,解除了,照常工作活动,中国人民确已在轰炸中坚强老练起来了。

              侄  寿康  谨上

              七月十六日

            这是1940年第4大队21中队少尉飞行员丁寿康写给住在泰国的叔父的一封信。这封信墨迹未干,他就接到命令升空迎战日军轰炸机。战斗中,他的И-15座机不幸被击中,他的腿部也中弹,被迫弃机跳伞,后因失血过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的战友洪奇伟发现了这封家书,代亡友寄往泰国。丁寿康的叔父接到遗书哀痛不已,为纪念侄儿又将原信翻拍一张寄回中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