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在正面进攻的德军第18集团军于5月11日突破了整个哥雷比-皮尔防线。当荷军旗图往鹿特丹撤退时,发现德军已占领了那些桥梁,于是部队便混乱起来,这样更加快了德军的前进速度。5月12日晚,德军胡比克少将指挥的第9装甲师先遣营到达了默尔迪吉克。13日清晨,装甲车队在空降兵们高举双手的欢呼声中,通过了默尔迪吉克大桥向北推进,接着占领了多尔德雷赫特。当天傍晚,第一辆坦克开进了鹿特丹。
在维列姆大桥,德军第16机降步兵团第3营仍在起命固守着。虽然荷兰的重炮和炮艇仍在猛轰维列姆大桥,但无济于事。德方的损失也很大。营长霍尔蒂兹中校奉命撤回坚守在北桥头堡的60名伞兵。但是他们无法撤回来,因为荷军封锁得太严。由于维列姆大桥为荷军封锁,德军地面进攻部队被阻于桥的南端。
5月13日16时,德军开始敦促防守鹿特丹的荷军投降,经过一天谈判,没有结果。5月14日15时,德军航空兵对鹿特丹市进行了狂轰滥炸,近60架轰炸机一次投弹1300余枚,共重97吨,市中心受到很大破坏,建筑物大部分被焚毁,居民死亡900余人。空袭后,17时整,荷军城防司令斯哈罗上校亲自走过维列姆大桥向德军投降,并于1小时后签署了投降书。
在马斯河岸边阵地上坚守了5天4夜的德军空降部队的幸存者,从建筑物中、地下室和战壕里爬出来。桥头堡里死亡的伞兵很多,活着的都是满身泥土,衣服破烂不堪。紧接着,装甲部队通过公路桥,向北去接应第22机降师的残余部队。德军命令荷兰士兵带着武器到集合地点集中,此时,碰巧一支德国党卫军部队通过市区,以为突然与"武装"的荷军遭遇,顿时枪声大作。斯图登特听到枪声,马上跑到司令部的窗口,想加以制止。就在这时。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的头部。幸亏有一名荷兰的外科医生为他及时治疗,他才免予丧命。
5月14日20时30分,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通过广播命令全军投降。荷兰皇室及政府逃往伦敦。
德军空降部队在荷兰的空降作战并没有全部成功。由于荷军战前预有反空降准备,德军空降兵受到重大损失。德军在荷兰共空降1.6万余人,伤亡4000余人,1600名伞兵被荷军俘获并运送到英国。在海牙的空降完全失利,其第22机降师失去了几乎一半的军官和1/4的士兵。在鹿特丹的空降虽然取得成功,但也伤亡很大。德国空军投入的500架运输机损失了117架,这些飞机大多是由空军航校提供的,飞行员大都是航校的飞行教官。这次空降作战,使德空军的后备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
功亏一篑
——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
德军在西线节节获胜,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膨胀。希特勒的视线又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在波兰覆灭、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定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12月,他批准了该计划。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德国侵苏的南翼以及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同时可以利用巴尔干半岛的有利位置,突击英国在地中海、近东和北非的战略要地。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侵苏战争急于要控制的国家。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过政变建立的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加入了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同盟,德军30万人开进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宣布加入三国同盟,引起了本国人民的强烈反对。27日,在一次政变中,亲德政府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正在对意大利军队的英勇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首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咽喉要道——科林斯大桥
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国及其仆从国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4月18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发起进攻。4月9日,德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4月19日,德军进到希腊中部地区、希腊第1集团军已来不及撤退,于23日投降。希腊第2集团军和驻希腊的英联邦军队,一面阻击德军前进,一面有计划地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等地向南撤退,准备从海上逃往克里特岛和北非。德军为了阻止希军和英联邦军的撤退,决定使用空降兵夺取科林斯大桥,断起退路,以达围歼之目的。
科林斯城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端,为半岛的交通要冲。它的北面为一条5公里宽的狭长沙质地段,是连接着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大陆的地峡。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有一条24米宽的运河沟通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距科林斯城北5公里横架于运河上的科林斯大桥,成为希腊大陆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希军和英联邦军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的必经之路。
当德军继续向南推进,进入布拉洛斯和塞尔莫普莱隘路的时候,由亨利·威尔逊中将率领的英联邦军(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组成)已经知道,由于德军已集中兵力快包围了希腊大陆东、西两侧的港口,拉夫里昂港和拉菲纳港附近的海面是不能再利用多久了。他们唯一的撤退路线就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纳夫普利昂、卡拉梅和莫内姆伐西亚港口。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科林斯狭窄地带的重要性。威尔逊下令让澳大利亚军直属炮兵指挥官李准将负责防守伯罗奔尼撒半岛,直到盟军完成南撤任务时为止。李很清楚,能够有效阻止德军追击的唯一地方,当然是凭借科林斯运河上的桥梁。如果在撤退完成前失掉这座桥,希腊大陆上的盟军部队就会被切断通往港口的通路。为此,他必须努力使这座桥得到严密的守卫。
4月24日下午,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尔戈斯登上指挥车,朝北向着科林斯大桥方向驶去。在大桥附近,他看到了一些已挖好的94毫米口径高射炮隐蔽掩体和两辆属于装甲第4团的坦克。坦克手们告诉他,在桥那边还有两辆坦克。他知道,这支部队的其余部分配置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从科林斯到帕特雷的北部沿海一线。除此以外李还看到,有一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第6野战连的工兵正在桥墩上装置炸药,他们打算等到最后一批英联邦军队撤过桥之后,把桥梁炸毁,堵塞运河航道,以阻止德军追击。尽管英联邦军队通过其情报部门已知德军是有能力对科林斯大桥进行装甲或空降袭击的,但由于败退到这里的守桥部队不断遭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已经十分疲劳,加之这座桥很快就会被工兵炸毁,所以没有在桥周围构筑防御工事。
李看到这些情况后,感到非常着急,他认为必须把一支比较强的部队配置在科林斯大桥,如果德军运用装甲力量或空降兵对桥发起攻击,企图突破运河,这支守桥部队要能够坚守到增援部队到达。这时已近黄昏,澳大利亚第16和第17旅步兵群的卡车开始陆续通过大桥,公路两侧再次出现长长的步兵队伍。李找到过桥部队的指挥官艾伦,告诉他现在这座桥已显得极端重要,请求拨给他1个营的兵力,支援他扼守科林斯大桥。艾伦也认为需要加强大桥的防御,于是命令正在过桥的步兵第6团第2营的两个连退出行军纵队,留守大桥。李将1个连配置在桥北边沿铁路一带,将另1个连配置在科林斯以南约两公里半的地区。
这样,至4月25日,加上原来的守桥部队,李已在运河地域组建起1个营,他给这个营命名为"地峡部队",由第19营的一个连长戈登少校指挥,主要负责守卫大桥。其兵力部署是:桥北端有两个步兵连和部分工兵及10门高射炮;桥南端有1个步兵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及12门高射炮。桥南还驻有装甲第4团司令部,有坦克4辆。守卫大桥的总兵力是4个步兵连及1个坦克团团部。
英雄有用武之地
德军空降兵自组建以来就一直把断敌退路当作是自己最适宜担负的任务,但以前却没有机会实践过这种典型任务。渴望再一次获得战斗荣誉的斯图登特为捕捉有利战机,已在上个月就将他的部队从德国开到保加利亚。4月24日下午,他将空降夺取科林斯大桥的任务交给了空降第7师第2团。该团司令部设在保加利亚中部的普罗夫迪夫,团长是斯特姆上校。斯图登特命令他在26日进行突击,空降兵力为:第2团的第1和第2营,加强有工兵、重火器各1个连,共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