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92章

第92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是,珍珠港的水深只有12米,若按这一传统的攻击方式,鱼雷就会统统扎到海底里去。

            训练的第4天,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精度,尽快达到训练目的,渊田将鱼雷机飞行员全部集中到海滩上,由自己亲自作示范。这位具有15年航空经历,飞行近3000小时,曾经担任过"赤城"号航空母舰飞行队长的指挥官果然身手不凡。只见他驾驶的飞机在抵近海滩时,几乎是擦着飞行员的头皮冲向海面。刹时,平静的海面被飞行的气浪划出了一道白色的痕迹,高度仅10米左右。紧接着,一条红头白身的鱼雷投入海中,飞机一抬头拔高,海面上鱼雷直扑目标,"嘭"地一声,鱼雷准确地撞在目标上。

            飞行员们被总队长出色的表演给"震"住了。第2天的训练,虽然有几架飞机坠入大海,但却有不少鱼雷射中了目标。

            经渊田和他的飞行员连日以来发疯似的猛烈训练,虽然鹿儿岛的市民对于飞行员违反飞行条令的行为极为不满,但鱼雷机队队员们的训练成绩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装在教练机上的仪表显示,鱼雷的下潜深度已基本控制在12米左右。另外,一种获有稳定片、入水后比较稳定,专供浅海攻击用的"改2"型鱼雷的研制成功,也大大地帮了这些飞行员的忙。

            由于在训练中一直使用教练鱼雷,为了确保成功,11月上旬,在离结束训练的时间11月15日还有几天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实弹投射。在鹿儿岛湾选择了一处水深只有12米的狭窄水区,用3条鱼雷进行了实射。结果,2条鱼雷命中目标,1条鱼雷扎进了海底。那天,渊田海军中佐的眼睛一直紧紧跟踪着射出的鱼雷。只见发射出的鱼雷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并排拖着两道白色的航迹,驶向目标。哈哈!基本成功!

            与此同时,水平轰炸机则在有明湾海军轰炸靶场进行训练,把一枚枚训练弹投向画在地面上的同美国"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一样大小的标志上。飞行员们经过一番拼死训练,投弹技术大大提高,在3000米的高度,投弹误差一般不超过3米。当时,水平轰炸机使用的是800公斤重的穿甲炸弹,对舰船的水平轰炸能够达到这样高的命中精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在加强训练的情况下,还根据飞机数量和不同攻击机的性能特点,确定了第1攻击波的具体攻击目标。

            当时使用的鱼雷重800公斤,其中炸药量约为200公斤,要使1艘战列舰或航空母舰受到致命打击,一般需要命中2-3条鱼雷,而当时对敌舰实施浅鱼雷攻击,命中精度只有60%左右。鱼雷机队共有40架,分成8个中队,其中6机中队和4机中队各4个,每个中队攻击1个目标,鱼雷机队共负责攻击4艘航空母舰和4艘战列舰8个攻击目标。

            水平轰炸机队50架,以5机编队编成10个中队,投弹高度约在3000米中等高度。进入轰炸航向后,5机编队各机之间要保持半架飞机的距离,以等高度和等航速组成严整的队形。当第1架向导飞机投弹时,第2架和第3架轰炸机的投弹时间不得迟于百分之五秒,而第4架和第5架飞机则不得迟于十分之一秒,只有这样,才能使炸弹的落点覆盖目标,其中大致可以保证有1枚炸弹命中。但10个编队大体上只有80%的捕捉率,共有8个队的8颗炸弹能够命中目标。另外,当时的投弹装置还不是电动的,完全要靠手来拉投弹索掌握时机,这就更不容易了。水起轰炸机使用的是800公斤穿甲弹,这种炸弹装有延迟时间0.2秒的延时引信,能够穿透战列舰的装甲,使炸弹在舰内爆炸,威力很大,一旦命中,十有八九能把敌舰击毁。由于鱼雷机无法攻击停在港内侧的战列舰,另外要使1艘战列舰完全被毁,一般需命中2颗800公斤炸弹,所以水平轰炸机队共将4艘战列舰作为攻击目标。

            俯冲轰炸机队有51架飞机,由于要实施俯冲,每架只能携带1颗250公斤重的特种炸弹。战前通过训练知道,当空袭时,俯冲轰炸机从4000米的高度开始俯冲,在400米高度时开始投弹,可以获得较好的命中精度。另外,在顺风条件下,还可采取加大俯冲角度的方法来提高投弹精度。这样综合采取措施,可使精度超过80%。50架飞机共编为3个中队,将同时攻击驻有战斗机的惠列尔机场、福特岛机场和驻有重型轰炸机的希凯姆机场。

            战列舰及航空母舰等大型战舰,一旦遭到鱼雷和穿甲弹攻击,即使没有沉没,也大多倾倒,没有装甲的水下部分也就露出了水面。此时再用第2攻击波的54架水平轰炸机和81架俯冲轰炸机就能把敌舰彻底摧毁。

            在攻击时,为了防止敌机反击,保障己方攻击机的安全,确保战斗空域的制空权,确定由第1攻击波的43架战斗机和50架俯冲轰炸机、第2攻击波的36架战斗机担任掩护。俯冲轰炸机趁敌机未起飞之际,对地面实施攻击,力争将敌机摧毁于地面,战斗机负责消灭已起飞的敌机。

            ......

            就这样,以珍珠港美国舰队为目标的高强度训练进入了最后阶段。队员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飘扬的"Z"字旗

            准备开战!准备开战!

            1941年11月5日,日本帝国大本营决定12月上旬对美开战。

            1941年11月20日,由31艘军舰组成的庞大机动舰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以不同的航线,各自从所在地点悄悄出发,秘密地向千岛群岛的单冠湾集中。这是日俄战争以来,日本联合舰队最大规模的一次集结。除了各舰长之外,连副舰长都不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而一般官兵都以为是去北海进行演习。

            机动舰队组成和指挥官是:

            机动部队:总指挥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海上空袭部队(南云忠一中将),由6艘载有舰载机的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瑞鹤、翔鹤号)组成,共载飞机423架,其中用于突击的有99式俯冲轰炸机131架,99式水平轰炸机104架,97式鱼雷机40架,"零"式战斗机79架,共计354架;

            海上支援部队(三川军一中将),由战列舰(比睿号和雾岛号)和重巡洋舰(利根号和筑摩号)组成;

            海上警戒部队(大森仙太郎少将),由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和9艘驱逐舰(谷风、滨风、齐风、矶风、霰、霞、阳炎、知火、秋云号)组成;

            海上补给部队(大藤正知大佐,新美和贵大佐),由8艘运油船(极东轮、国洋轮、健洋轮、极洋轮、神国轮、东邦轮、东荣轮、日本轮)组成;

            先遣巡逻队由27艘潜艇组成的。

            这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海军编队。

            11月21日,南云机动舰队在单冠湾刚刚集结完毕,帝国大本营海军部发布了《大本营海车部第5号命令》,命令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实施开战部署。

        大本营海军部第5号命令

        昭和16年11月21日

            奉敕  军令部总长  永野修身

            兹命令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一、为遂行作战,指令必要的部队及时开赴待机海域。

            二、在作战准备行动中,如遇美英荷军挑衅,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有权以武力自卫。

            三、有关具体事项,由军令部总长下达指示。

            1941年11月23日,机动部队的先遣编队离开单冠湾,向夏威夷出发,执行侦察监视任务。11月25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从广岛湾的旗舰"长门"号战列舰上,向空袭珍珠港的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发出绝密作战命令,指示向待机海域出击。命令称:"机动部队务于11月26日自单冠湾出发,竭力保持行动隐蔽,12月3日傍晚进入待机海域并加油完毕。"

            机动部队的待机海域是:夏威夷群岛以北北纬42°、西经170°附近海面。

            11月26日,离天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天空乌云密布,朔风在怒吼。早晨6时,"赤城"号旗舰升起了信号旗。各舰上的信号兵都向本舰舰长报告说:"旗舰发出信号,起锚,准备出港。"此时,南云忠一率领的日本海军史上最强大的一支机动部队迎着时而飘落下来的雪花,踏上了征程。

            以"赤城"号为先导的6艘航空母舰徐徐驶出单冠湾。这是一次秘密出击,没有人送行。只有在单冠湾外面监视敌潜艇并实施反潜巡逻的1艘警戒舰发来了信号:"祝一帆风顺。"当然,这艘警戒舰根本不知道机动部队出发的真正目的,它之所以发来信号也只是单纯地表示礼仪而已。

            "谢谢。"

            "赤城"号一边回答信号,一边悄悄地穿行而去。舰尾的海军军旗迎着北太平洋寒冷的晨风,哗啦哗啦地飘扬。这面军旗不久就要换成作战旗了。但是,箭毕竟还没有离开弓弦,眼下还只是引弓待发。

            12月2日下午5时30分,机动部队收到了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以密码电报发来的如下命令:

        联合舰队作战电令第10号

            "NIITAKAYAMANOBORE-1208"(攀登新高山)

            这是一份密码电报,意思是"按原计划12月8日发起攻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