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10章

第110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6月3日傍晚,日舰迅速地从西北方向朝中途岛聚拢,次日拂晓前,就能抵达离目标320公里的起飞地点。

            美军两支特混编队,由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率领,平时正在中途岛东北方向500公里的地方。

            统率这两支特混舰队的弗莱彻少将正确地判断出,日军航空母舰就在不远的地方。6月3日晚7时50分,他率舰队朝西南方向驶去。他深信第二天将是"美国海军史上最重要的日子"。次日拂挠,他就能驶抵中途岛北面,恰好能袭击日军的进攻舰队。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推断,因为当晚美国的航空母舰离日军南云舰队只有160公里。

            斯普鲁恩斯通过目视信号通知部下说:"我们可能碰上占优势的敌人;日军有4-5艘航空母舰。此次战斗对美国国家安危是极为重要的。"在美国军舰上,关于日本密码已经破译,此刻正在布下陷井的说法很快传开了。在军官室里,在饭厅内,到处是一片振奋的情绪。

        进攻时刻已经来临

              6月4日,进攻时刻来临。凌晨2时45分,"赤城"号的舰上扩音器尖锐地响了起来。飞行员们翻身下床,整个舰上都充满紧张的气氛。

            渊田美津雄中佐是帝国海军中第一个驾机轰炸珍珠港的人,这次轰炸中途岛本来也应当由他打头阵,但此刻他却躺在舰上的病房里。出海的第一夜,他得了急性阑尾炎。

            联合舰队的另一名干将源田实中佐,也躺在同一间病房的吊床上。他本来应该在舰上具体指挥攻击机群的出动,但他却得了重感冒,双眼布满了血丝。其实就连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此时也正经受着胃痉挛的折磨。日本出击舰队的将佐们,可谓出师不利。

            源田听见出击的广播,身穿睡衣,跌跌撞撞地爬上舰桥,向南云中一海军中将保证,他的病已经好了,可以亲自负责这次袭击。南云拍拍他的肩膀。舰桥上的官兵,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不知是受到感动,还是预感不祥。

            在甲板上,飞行人员正在匆匆地进早餐。那是日本传统早餐:米饭,酱汤,干板栗和白酒。

            当黎明的一抹曙光出现在海天之际时,日本4艘航空母舰上的探照灯都已打开,照亮了宽敞的飞行甲板。4艘母舰上配备飞机的数量分别是:赤城54架,加贺63架,飞龙54架,苍龙56架。

            这4艘航空母舰此时位于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正迎着风全速行驶,为舰载机起飞作准备。

            源田中佐命令飞行部队作好对中途岛发动第一波进攻的准备。

            4时30分,南云中将的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下达了进攻命令。突然,渊田中佐也从病房里出来了。他在下边呆不住,爬上甲板来看代替他率领第1攻击波的友永城市大尉,从舰上起飞去空袭中途岛。

            指挥起飞的军官挥了挥绿灯,第1架"雾"式战斗机掠过灯火通明的起飞甲板,冲向黎明前黑暗的天空。甲板上的水兵器声欢呼为它鼓气。接着,8架战斗机相继起飞,然后是18架舰载俯冲轰炸机。

            15分钟内,108架飞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零"式战斗机各36架,从4艘航空母舰上同时期飞。它们以壮观的环形队列,轰鸣着绕行舰队一周,然后向着东南方的中途岛扑去。舰上的人注视着它们翼尖上一长串红蓝灯光闪烁着逐渐远去。

            第1攻击波刚刚起飞,南云中将立刻命令第2攻击波做好出击准备。

            与此同时,南云突击舰队的7架水上侦察机,受命前往东面和南面搜索美国航空母舰。其中5架侦察机顺利地飞走了,但是重型巡洋舰"利根"号上的2架侦察机,却因弹射启发生故障,起飞时间耽误了半小时。这一耽误,给日本舰队带来意想不到的厄运。

        中途岛遭受空袭

            中途岛已有准备,正严阵以待南云的第一批突击飞机。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在了解到日军即将进攻中途岛的意图后,往这个弹丸小岛上调集了大批飞机。机种包括侦察机、战斗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其中有:  PBY-5A"卡塔莱纳"式水上侦察机32架;  FF4-3"野猫"式战斗机6架;

            FA2-3"水牛"式战斗机20架;  B-17"飞行堡垒"式重轰炸机19架;  B-26"劫掠者"式轰炸机4架;  SBD-3"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1架;  SBU2"守护者"式俯冲轰炸机11架;

            TBF-1"复仇者"式鱼雷攻击机6架。

            清晨5时30分,中途岛上的雷达发现了来袭的日军机群。岛上的战斗警报尖锐地响了起来。此时友永大尉率领的日军108架攻击机群,离中途岛大约还有150公里。

            尼米兹上将命令岛上的所有飞机立即起飞。他命令用战斗机迎击敌机群,轰炸机和攻击机全部飞往海上寻歼日军舰队。

            6架"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和4架装有鱼雷的B-26轰炸机,起飞后径直朝北面的敌人航空母舰方向飞去。19架B-17轰炸机和37架俯冲轰炸机,跟随它们前进。

            20架"水牛"式战斗机和6架"野猫"式战斗机则向西北飞去,迎击向岛上飞来的敌机。

            清晨6时16分,中途岛上的所有飞机刚刚起飞完毕,美国战斗机就同日机遭遇。

            日本护航的"零"式战斗机队,在美国战斗机还来不及冲入轰炸机群时,就和它们干上了。双方的飞机俯冲、跃升,相互紧咬追逐。日本的战斗机不但在数量上超过迎击的美机,而且在性能上也比对手优越。

            由三菱公司生产的M62"零"式战斗机,虽然只装1台A950马力的发动机,但是由于机体轻巧,最大时速高空可达534公里,海平面达454公里;机上装两挺7.7毫米机枪和两门20毫米机炮。

            由格鲁门公司生产的FF4-3"野猫"战斗机,装1台1200马力发动机,最大时速高空515公里,海平面441公里;装6挺12.7毫米机枪。

            由布鲁斯特公司生产的FA2-3"水牛"式战斗机,性能则更差一些。它装1台950马力发动机,高空最大时速517公里,只有4挺12.7毫米机枪。

            空战的结果,美军战斗机17架被击落,7架被击伤。日军"零"式战斗机未受损失,也没让"野猫"式战斗机击落1架日方轰炸机。

            日本攻击机群扑向中途岛的目标,再也没遭到飞机拦截。轰炸机冒着猛烈的高射炮火频频俯冲,肆意轰炸了20分钟,炸中了岛上建筑物、油库和一处海上飞机库。

            可是,日本轰炸机要在中途岛消灭对方航空力量的企图却落空了。它们所能找到的轰炸目标,不过是空的飞行跑道和几座空机库。岛上所有的飞机都已飞向高空。

            领队的友永大尉在袭击结束后,驾机巡视了全岛。他虽然看到中途岛已经成了一片浓烟滚滚的火海,但是也发现岛上的跑道并未被彻底破坏。他认为有必要对中途岛实施第2波攻击。他所率领的第1攻击波飞机,弹药已尽,油料也所剩无几,只得返航了。

            这时太平洋中部时间是早晨7时。友永大尉从飞机上向南云舰队发出电报:"突击机群返航,有必要再次袭击。"他的机群在轰炸中途岛的过程中,被地面的防空炮火击落了1/3。其余的飞机在霞光映红的天空中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微弱的嗡嗡声。

        美国舰队准备反击

            就在南云的突击舰队向中途岛发动第1波空袭的同时,美国方面也在积极准备发动对日本入侵舰队的反击。6月4日黎明,日出前半小时,美国海军第17特混编队指挥官弗莱彻少将,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派出了10架侦察机,去搜寻敌人的舰队。不过首先发现日本军舰的,还是从中途岛起飞的"卡塔莱纳"式水上侦察机。

            当天清晨5时25分,霍华德·艾迪上尉驾驶着1架从中途岛起飞的"卡塔莱纳"侦察机,在靠近南云突击舰队航行的海域时恰巧钻出了云层。当他发现那一大批灰色的敌人舰只时,着实吓了一跳。"发现敌人的航空母舰",艾迪用无线电向基地报告。

            弗莱彻少将接到敌人舰队的确切情报后,却不能从他所乘坐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派出舰载飞机首先出击,因为他所派出的10架侦察机这时燃油都快用完了,需要把飞行甲板空出来,先让侦察机降落。

            清晨6时07分,弗莱彻少将向"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的斯普鲁恩斯少将发去电报,命令第16特混编队首先向敌舰队发平空袭;第17特混编队随后跟上。

            斯普鲁恩斯少将本来计划继续航行3小时,也就是当天上午9时,再出动舰载飞机进行攻击。因为到那时,他同日本舰队之间的距离,将缩短到160海里以内。这对于航程有限的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作战比较有利。

            不过他的参谋人员提出了不同意见。特混编队参谋长米尔斯·布朗宁上校认为,如果把出击时间定在上午7时而不是9时,那么就能使出击飞机在日军航空母舰最脆弱的时刻,也就是在他们空袭中途岛的飞机返回母舰降落的时刻,正好抵达敌舰上空发动攻击。

            斯普鲁恩斯是个勤奋好学、肯动脑筋的指挥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