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46章

第146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范万章强忍剧痛,想控制住直往下坠的飞机,但操纵杆已不听使唤。于是,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地面指挥员报告:"01,我是08号,我不行了。"

            范万章的声音是软弱无力的,却强烈震憾着战友们的心。翘首盼望的战友们默默地低下了头。

            范万章和他心爱的战鹰坠落了,但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全大队的安全,他的英雄壮举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

        空中盾牌焦景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大队因取得赫赫战功,被人们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身为大队长的王海也因取得击落击伤9架美机的战绩,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战斗英雄。王海所取得的功绩,除了他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高超的技战术外,与他有一个坚如盾牌的好僚机也是分不开的。

            王海的僚机名叫焦景文,1大队的飞行员们都亲昵称他是"英雄僚机"、"钢铁般的空中盾牌"。焦景文的功绩不仅在于自己击落击伤4架美机,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始终如一地履行一个僚机飞行员的职责。在激烈的空战中,他像一面坚实的"盾牌",守护在长机周围,抵挡敌人的炮火。当长机遇到危险时,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52年12月3日,王海率领全大队12架战鹰与40多架美机展开一场鏖战。经过一场激烈角逐,全大队一举击落击伤美机5架,其余美机狼狈逃窜。随后,12位空中勇士满怀胜利的喜悦,踏上归途。

            在返航途中,焦景文发现2架美机从后面偷偷咬上了我7号机,情况万分危急。焦景文立即将情况向长机作了报告,随后,和长机一起做了个半斤斗翻转,风驰电掣般地向美机扑过去。时刻关注长机安危的焦景文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警惕地搜索着四周,掩护长机前进。

            突然,焦景文发现左后方又有4架F-86飞机向他们扑来,而且已占据了高度优势。他急忙高声向长机报告:

            "102,后面来了4架,赶快开炮打击前面敌机!"

            "明白!"王海立即按动炮钮,把1架美机揍下去,另1架慌忙逃走。驾驶7号机的张滋脱离了险境,然而后面的4架美机已追了上来,到了开炮的距离。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炮火从后上方射向焦景文的机身。"嘣"的一声,飞机剧烈抖动起来,震得焦景文头晕眼花。一股强劲的寒风吹进座舱,像无数钢针刺在他的脸上,钻心般疼痛。焦景文定了定神,抬头一看,座舱盖已被打掉一半,机翼上千疮百孔,升降舵也不太听使唤了。

            焦景文使劲摇晃了几下操纵杆,飞机勉强还能操纵。于是,他咬紧牙关,驾驶着严重损伤的战鹰,继续掩护长机战斗。

            可是没过一会儿,负伤的飞机速度越来越慢,操纵杆也渐渐不灵了。焦景文回头看看,美机仍紧追不放。他想,自己的飞机负了重伤,难以保持双机作战。这样一来,敌机就会集中火力攻击长机。得想个法子。

            经过片刻思索,焦景文毅然决定:豁出自己的性命,把敌机引开,解除长机的危险。

            "102,102,我不能掩护你了,你注意后面的警戒!"焦景文一面向长机报告,一面猛蹬右舵,向东北方向转去,与长机分成两岔。

            4架美机见机身负伤的焦景文成了单机,像饿久的恶狼猛然间发现猎物一样,争抢着扑了上去。

            脱离了险境后的王海举目四望,焦景文已将美机引开。他连声疾呼:"103,103......"耳机里没有回音。

            在另一个空域,焦景文见4架美机都被引了过来,长机脱离了危险,心里踏实了许多。他琢磨现在该想法摆脱身后的美机了。可是,敌机分成两对双机,左右夹攻,疯狂地包抄上来。焦景文镇定一下情绪,驾驶着重伤的飞机,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做着不规则的机动。美机连续攻击几次,都未得手。

            又较量了几个回合,焦景文心想:这样单纯躲避,总不是办法,得摆脱被动展开反击,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

            这时,正好2架美机由于速度过大,冲到了焦景文的前面。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暗叫一声:"来得好!"适时按住炮钮,"咚!咚!咚!"一串炮弹飞泻而出。可惜因机身颤动,没有击中敌机要害。负伤后的美机不敢再战,逃之夭夭。另外2架美机又作了几次攻击,可是,直到炮弹耗尽,也未击中焦景文,只好怏怏地转弯收兵。

            太阳落山了,晚霞染红长白山头。在战友们的起盼中,焦景文驾着负伤29处的战鹰奇迹般地飞回了基地。他以实际行动,覆行了自己的诺言:"你要忠于祖国,就要忠于自己的职责,你要热爱祖国,就要热爱自己的长机。"

        一腔热血洒长空

        ——志愿军空军英雄孙生禄、樊玉祥

            有战争,就要有牺牲,然而,对于那些替侵略者卖命的人,他们的死只能换来世人的鄙视和唾弃,而对于那些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勇士,人们将永远在心里为他们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两位志愿军空中勇士。

        拼命三郎孙生禄

            在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有一个著名的北陵烈士陵园,在陵园的一隅,安息着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他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生禄。

            1945年,年仅十几岁的孙生禄就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他勇敢地同2个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刺死其中一个,另一个吓得落荒而逃。战后,孙生禄因作战勇敢而荣立战功。

            1951年10月,孙生禄怀着对美国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来到朝鲜战场,这时,他已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

            此时正值美国空军实施所谓的"绞杀战"计划。美国空军旗图凭借平空中优势,切断中朝军队的后方交通线,分割前方和后方的联系,削弱中朝军队的作战力量。为粉碎美军的企图,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空中大搏杀。所以,孙生禄随所在部队一到前线便立即投入到反"绞杀战"战斗中去。

            1951年11月18日下午,美国空军又出动100多架飞机轰炸中朝军队的后方交通线。根据志愿军空军的命令,孙生禄和战友们一起飞往战区拦截美机。

            当孙生禄和战友们飞至清川江大桥上空时,突然发现一群美机正疯狂地对江桥进行狂轰滥炸。炸弹落在江面上,腾起束束水柱。孙生禄看到,一段江桥已被炸塌。他气得两眼直冒火,和战友们一起向美机群扑去。只见6架银色战鹰在敌机群中一会儿猛冲直下,一会儿拉起机头,垂直跃升,一会儿爬高占位,一会儿压迫切内圈咬住敌机,只几个回合就把美机群搅得晕头转向,乱了阵脚。趁此良机,我机连续开炮,一下子就打掉了4架美机。

            孙生禄看着一架架敌机拖着黑烟直往下掉,禁不住连声叫道:"好!好!打得好!"同时,他睁大眼睛,搜寻猎物。

            不久,孙生禄发现前方有1架敌机,他悄悄地从后面咬了上去。然而,由于求胜心切,再加上缺乏临战经验,还未到有效射击距离,孙生禄就开了炮,结果,未能命中目标。

            前面的美机见遭到攻击,顿时慌了手脚,掉转机头想溜。孙生禄定了定神,为自己刚才操之过急而感到懊悔不已。他驾机迅速追了上去,心里骂道:"小狼,看今天你往哪里跑。"

            没多久,孙生禄再次咬住美机。这一次,孙生禄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贸然开炮,而是一边修正前置量,一边向敌机接近。700米、600米、500米、400米、300米,眼看就要和美机相撞了,孙生禄这才狠狠地按下炮钮,机上所有炮管都喷出愤怒的火舌,顿时一架F-84在空中开了花。

            孙生禄首次参战就击落了敌机,为志愿军空战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受到了志愿军空军的通令嘉奖。

            美国空军在连续遭到志愿军空军的打击后,被迫承认其空中优势受到挑战。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失败。1952年春天,为了重新夺得并保持平空中优势,美国空军不仅向朝鲜战场运来了大量的最新式的F-86战斗机,而且还从国内调来了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航空联队。这个联队的飞行员大多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几千小时飞行经历的飞行老手。他们一到朝鲜战场,就大肆吹嘘要给志愿军空军一点颜色瞧瞧,简直是狂妄到了极点。

            面对狂妄的敌人,孙生禄和战友们都憋着一股劲,准备和号称"天下第一"的美国空军展开一场血战,好好较量较量。

            1952年12月2日,美国空军派出一群所谓的"王牌飞行员",驾驶着清一色的F-86,掩护一批轰炸机向铁山半岛和鸭绿江沿岸扑来。孙生禄所在的部队奉命起飞截击这伙空中强盗。

            到达战区后,敌我双方机群立即展开一场空中白刃战。孙生禄率领僚机正在追逐1架美机,突然发现从右上方冲下来4架F-86,直奔自己的带队长机扑去。眼看敌机就要开炮,孙生禄大叫一声:"不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