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52章

第152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见敌机群已被冲散,王海命令飞行员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向下层的敌机展开攻击,自己则依旧在高空盘旋,一面观察,一面掩护警戒。

            战斗使王海变得更加沉着、冷静。

            没多大功夫,飞行员张守兰首开纪录。他一通炮火击中1架敌机的油箱,敌机顿时冲出浓烟烈火,一头栽到海里。"单机注意,单机注意,后面有狐狸!"耳机中传来地面指挥员急促的声音。王海急忙四下观察,只见前面低空里有2道黑色的烟带。他从高空向低空直冲下去,大约离前面的飞机2000米远时才看清那是1架返航的友机,后面2架敌机在玩命地追赶。

            王海一加油门奋起直追,同时大声喊道:"前面的单机是谁,赶快作反转脱离。"

            耳机中传来焦景文的声音:"102,后面来了4只小狼,赶快开炮,把前面的小狼赶跑!"

            "明白!明白!"

            焦景文提醒的正是时候。王海立即按动炮钮。敌机见遭到攻击,拐弯就逃,王海立即向左压迫度,从斜刺里直插过去,炮口又冒出一串串火舌。只见1架敌机摇晃着朝下栽去。

            "102,小狼从后面攻击,注意!"焦景文再次急促地喊到。王海回头一看,果然有几架敌机从后面靠了上来。他决定和僚机分头脱离,互相掩护。

            "103,扩大间隔!"王海发令。

            "明白,明白!"焦景文回答。

            为了给长机创造更多的攻击机会,焦景文决定把敌机都吸引到自己这边来。他急蹬右舵,向东北方向拐去,与长机分成两叉。

            过了一会儿,王海的耳机中传来焦景文微弱的声音:

            "102,我不能掩护你了,你要注意后面警戒。"

            王海的心一阵发紧,他大声喊到:"103,103......"

            没有回音。

            "你在哪里?你在哪里?103......"

            王海喊得嘴唇发干,嗓子发哑,可仍旧没人回答。

            王海哪里知道,此刻焦景文正同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刚才,他把4架敌机引到自己的身后,眼看长机已经没有危险,他正想摆脱敌机,突然嘣的一声,飞机猛然一震,震得他眼睛发花,脑袋发晕,一股冷风吹进座舱,像无数针尖刺向他的脸颊,耳机里什么也听不见。

            焦景文定了定神,发现座舱盖已被掀掉了一半,只剩下一些锯齿般的碎玻璃片。他试了试操纵杆,还能操纵,便驾机照直前飞。

            2架凶狠的敌机并没放过焦景文,在后面紧追不舍。焦景文左拐右滑,一连躲过敌人几次狼命的攻击。忽然,敌机停止射击,1架向后转朝南飞去,另1架直冲到他的近旁。原来敌机没有炮弹了,而焦景文的炮弹也早打光了。

            又飞了好一段路程,可那架敌机还是跟着不放。焦景文恍然大悟:敌机这是要逼迫我撞山或跳伞。他一下子来了火,侧转翅膀迎头向敌机撞去。他下了狠心:今天我回不去,你也别想回!

            敌飞行员被这突如其来的壮举吓傻了,掉头就跑。焦景文拉起飞机,向机场飞去。

            这一天,1大队12架战鹰与44架敌机较量,从万米高空打到千米低空,从清川江打到大同江,纵横数百里,获得击落故机3架、击伤3架的辉煌战果。

            就这样,1大队在王海的率领下,打一仗,进一步,越战越勇,越战技术越精。到这场战争结束时,1大队取得了击落击伤29架敌机的骄人战绩,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奇袭大和岛

        ——志愿军空军首次实施大规模轰炸作战

            在美国空军大学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51年11月6日,一队双发动机的图-2螺旋桨式轻型轰炸机对大和岛进行了成功的轰炸。"

            这次"成功的轰炸"在当时曾震惊了美国朝野内外,一向自认为在朝鲜战场上握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当局对此采取了不承认态度。美国的新闻媒介也连连惊呼:"这次袭击,不会是中国方面来的。""这次战斗,小分队驾驶新型轰炸机,进行了成功的轰炸,看来不是亚洲人干的。"

            其实,"这次成功的轰炸"正是亚洲人干的,是组建才1年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某师第22团的勇士们干下的杰作。

        直  捣  敌  巢

            1951年8月,美军为了瘫痪志愿军后方,在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集中平空军力量,对中朝人民军队发动了以破坏铁路线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的"空中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道,与美国空军进行了长达10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前线部队作战物资的运输供应。但是,美军在大、小和岛建立的情报机构,对中朝军队的战斗行动威胁极大。

            大和岛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海岸铁山半岛的南端,距鸭绿江口约70公里。在该岛及其附近的小和岛、椴岛、炭岛上,盘踞着南朝鲜"白马部队"及美国和南朝鲜陆海空情报机关人员1200余人,设有大功率的雷达、对空指挥台和窃听设备,日夜侦听中朝军队情报,指挥平空军轰炸中朝军队重要军事目标和交通运输中心,并经常由此派遣特务潜入朝鲜北部西海岸地区进行破坏活动,成为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一个重要前哨阵地。

            为了拔除敌人安插在眼皮底下的这颗"毒钉",1951年10月底,志愿军总部决定,以志愿军空军某部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攻占大和岛等岛屿。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和志愿军地面部队首长一起商定了作战计划,确定空军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空中掩护,保障攻岛部队在集结地域不受空袭;对椴岛、大和岛、小和岛进行航空照相侦察;摧毁大、小和岛上的敌指挥设施;轰炸大、小和岛附近海面的美国和南朝鲜军舰,配合地面部队夺取这两个岛屿。

            为了顺利完成上述任务,志愿军空军领导机关经过周密的研究,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一、战斗起飞由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决定;二、轰炸机部队由设在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的轰炸机指挥所指挥;三、歼击机部队由空军某师师长在浪头机场统一指挥;四、志愿军空军派出前方指挥所于11月3日到达铁山半岛之舟山,靠近地面部队指挥所,负责组织与登陆部队的协同;五、担任空中突击的轰炸航空兵图-2飞机9架,于11月6日14时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随时听命令出动;六、歼击航空兵某师以拉-11飞机16架,与图-2轰炸机组成联合编队,遂行全程护航任务;歼击航空兵某师以米格-15歼击机2个团的兵力,担任战场空中掩护;七、每架轰炸机携带100公斤杀伤爆破弹8枚,100公斤燃烧弹1枚,全部使用瞬发引信。

            接到志愿军空军司令部的命令后,我轰炸机部队立即召开会议,分析判断情况,研究作战方案,并确定这一任务由22团2大队执行。

            第22团第2大队接到任务后,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志愿军轰炸机部队首次用炸弹去还击美国侵略者。早在1月29日,大家听说空军某师28大队大队长李汉首开纪录,将1架美军的F-84战斗机打得空中开花,就急得手直痒痒,纷纷请战。接下来的几个月,歼击机部队连战连捷,捷报频传,轰炸机部队的官兵们更是求战心切,恨不得立即冲上战场,让美国侵略者也尝尝挨炸的滋味。这一次,大家求战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情无比激动。

            为了争取首战获胜,2大队在大队长韩明阳的率领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战前准备。为了把目标的地形、地物认清记牢,几十个飞行人员围成一圈,跪在一张大比例尺地图上仔细分辨;机场上,大队长韩明阳和飞行员们一起手持飞机模型,进行起飞程序和集合编队的演练......

            1951年11月5日夜,志愿军地面部队攻克了大和岛附近的椴岛。为配合地面部队的战斗行动,巩固既得胜利,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命令轰炸机部队第22团2大队于6日14时35分行动。这一时机的选择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每日15时左右,美军战斗机大机群在朝鲜北部地区的活动基本结束。从那时到黄昏,美机通常不再出动。因此,选在这个时机起飞,正可以乘虚而入,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11月6日,安东地区风和日丽,云高1000米以上,能见度10公里,东北风,风速每秒2米,这对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来说,是战斗出航的好天气。

            下午2时35分,两颗绿色信号弹在蔚蓝色天空中升起,9架草绿色的图-2轰炸机带着雷鸣般的轰响腾空而起。起飞后,9架图-2编成大队楔队,高度2000,以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向东飞去。

            40分钟后,空军某师4团副团长张华率领16架拉-11歼击机赶来加入编队。庞大的混合机群浩浩荡荡地横过天际,直向大、小和岛飞去。15时38分,担任掩护的空军某师第7团的24架米格-15歼击机,也到达指定空域宜川、身弥岛上空,在7000米高度进行巡逻掩护。

            一切都严格按协同计划进行。

            当机群距大和岛还有30公里远时,大队长韩明阳眼尖,首先发现了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