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66章

第166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一天,赫鲁晓夫情绪高昂,连讽刺带挖苦,吐出了4年来郁积在胸中的那股闷气。

            不过,为了大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他还是掌握分寸,留有余地,给了艾森豪威尔一个台阶。他说:"我准备承认,总统并不知道有1架飞机被派往苏联,而且没有飞回来。"

            赫鲁晓夫的一番演说,在美国,在西方,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U-2事件成为世界头号新闻,各大报社、通讯社纷纷抢发头条。对于这一切,美国政府尴尬至极。

            既然赫鲁晓夫大发慈悲,网开一面,僚属们自然都主张为总统找一个替罪羊,使总统脱身。然而,艾森豪威尔不想领赫鲁晓夫的情。几天之后,他亲自站出来发表声明:U-2飞机对苏联从事间谍活动,是由自己亲自批准的。

            艾森豪威尔赤裸裸的承认,使赫鲁晓夫大为恼火。在赫鲁晓夫看来,艾森豪威尔这一意外举动,包含着两种弦外之音:其一,我不领你赫鲁晓夫的情,让你狼外婆的"好意"见鬼去吧;其二,是我指派的,U-2飞机进去了,偷看了一切,你又能拿我怎么样?

            赫鲁晓夫真的生气了,他下令在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举办"U-2飞机残骸展览会",并把被俘的飞行员带去参观他自己的飞机残骸,以便让国内外新闻记者和成千上万的苏联人能亲眼看见美国侵犯苏联领空,人赃俱获的铁证。

            展览会从5月11日开幕,到7月15日才闭幕,长达56天,充分达到了赫鲁晓夫所期望的宣传苏联国力,揭露美国阴谋的宣传效果。

            赫鲁晓夫又巧妙选择了8月17日——U-2飞行员鲍尔士31岁生日那天,在莫斯科公开审讯鲍尔士。在法庭上,鲍尔士采取了与苏联人合作的态度,有问必答,对自己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雇用,向苏联进行间谍活动的罪行供认不讳。经过3天详尽而细致的公开审判,最后,鲍尔士被从轻判处10年徒刑。

            赫鲁晓夫的这几手,把个美国政府捉弄得狼狈不堪。鉴于苏联已经有了能打下U-2的新式导弹,再加上各方面的压力,艾森豪威尔只好下令:取消U-2飞机在俄国领空的一切飞行。

            然而,艾森豪威尔哪里知道,苏联当时并非有什么新式导弹,U-2之所以被打下,完全是赫鲁晓夫指使克格勃唱的一出"空城计"。这个谜底,直到5年后,克格勃的一个重要官员巴托列斯基叛逃美国后,才算揭开。

        鲜为人知的"空城计"

            1960年某一天的深夜,克格勃中东及南亚地区负责人马林斯基的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赫鲁晓夫的副官格兰尼托夫。对于格兰尼托夫的深夜来访,马林斯基起感意外,连忙热情接待。

            一阵寒暄之后,言归正题。

            "我从赫鲁晓夫同志那里来,他要我直接向您下达一个紧急而绝密的任务。"格兰尼托夫表情严肃而又诡秘地说道。

            "是!"任务竟然直接来自第一书记,马林斯基既紧张,又有点受宠若惊。

            "美国的U-2飞机,4年来多次飞越我国领空。这个,您知道吗?"

            "知道。"

            "它飞得太高了,高达68000英尺,我们的高炮、飞机、导弹,能用上的都用上了,也捅不下来,这个您知道吗?"

            "知道。"马林斯基心里涌起一团狐疑,他不知道这件事与自己有何关系。

            "知道就好。赫鲁晓夫同志命令你,把1架U-2给捅下来。"

            "我?"马林斯基大吃一惊,随即两手一摊,面露难色,说道:"伟大的苏联军队都拿它没办法,叫我怎么高攀?"

            格兰尼托夫微微一笑,然后神秘地附在马林斯基耳边窃窃私语,向他传述了赫鲁晓夫的"锦囊妙计"。

            当晚,马林斯基悄悄地飞往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通过克格勃在喀布尔的情报机关,找来了1名叫穆罕默德·喜兹尼·汗的阿富汗空军飞行员。他曾在苏联学习驾驶米格飞机,是克格勃发展的1名谍报人员。

            一阵密谋之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肩负重要使命的穆罕默德穿过阿巴边界线,潜入巴基斯坦。经朋友介绍,穆罕默德在白沙瓦机场找到了一个扫飞机跑道的工作。

            受过谍报训练的穆罕默德很快弄清了白沙瓦机场的情况:这是美巴军合用的空军基地,美国人用的那部分,戒备森严,日夜有哨兵警卫,任何人不得入内。那里面停有几架从土耳其调来的1010部队的U-2飞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利用夜色的掩护,秘密潜入机场的美军用区。趁两个哨兵谈话疏于戒备之机,穆罕默德快速地钻进1架U-2飞机的驾驶舱。他先用一把小螺丝刀把飞机高度表右上方的1颗小螺丝取下,尔后从自己衣袋里取出另外1颗小螺丝,把它换上去。

            做完这小小动作之后,穆罕默德在飞机里又等了2个小时,趁美军哨兵换班之际,悄悄溜下飞机,钻进夜幕之中。

            这一切干得迅速、隐蔽,美军毫无察觉。

            凌晨4时30分,鲍尔士驾驶这架U-2起飞了。他哪里知道飞机已被人做了手脚。

            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后,鲍尔士一拉驾驶杆,上升高度。这时,穆罕默德换上的那颗螺丝开始作怪了。这是一个磁性螺丝。在磁力的作用下,高度表上的指针被慢慢向右吸引过去。

            对这一切,鲍尔士自然无法知晓。当他发现高度表指针已指向68000英尺时,便不再爬高。他哪里想到,飞机的实际高度还不到6万英尺,所以会遭到米格机的追逐。

            摆脱米格机的追逐后,鲍尔上还未意识到高度表出了问题,依旧保持高度飞行,于是,在飞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时,遭到14枚导弹的攻击。导弹虽未直接命中,但近距离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却使U-2飞机崩裂,失去操纵。接下去,便是让苏联人人赃俱获。

            赫鲁晓夫亲自导演的这出"空城计",把艾森豪威尔整得狼狈至极,既雪了苏联人的耻,又出了美国人的丑。艾森豪威尔作梦也想不到,轰动世界的一场龙争虎斗,引爆的"雷管"却是一颗小小的螺丝,堂堂美军五星上将的半世英名竟然毁在克格勃的小小间谍手里。

        丛林上空的较量

        ——越南战争中的空中作战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先后投入了260万人的兵力,消耗弹药1144万吨,共伤亡349559人,耗资达150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发生在东南亚茂密丛林上空的那惊心动魄的空中作战:米格机与"鬼怪"式的殊死搏斗;无坚不摧的激光制导炸弹;神秘的电子战;"B-52"地毯式轰炸的火海;征服丛林的直升机"蛙跳"作战......这一切向世人展示了喷气机时代那一幕幕异彩纷呈的空战场面,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回味......

        战云密布北部湾

            1964年8月2日,越南沿海的北部湾地区风平浪静,亚热带和煦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北部湾沉浸在一派安静祥和的气氛中。但是,海岸边绿树丛中不停旋转的北越海军监视雷达和荷枪实弹的哨兵却告诉人们,宁静的北部湾并不太平。这几天,北部湾地区的气氛骤然紧张,美国攻击型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多次搭载着挂满炸弹的攻击机在北纬17°线以东海域炫耀武力,一些美国驱逐舰也在附近海域游弋,北越海军已进入战备状态。

            下午,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果然大摇大摆地闯入了清化以东的北越领海,军舰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北越海岸。北越海军发出警告后,这艘军舰非但不听,而且旁若无人地在北越领海内作起了"Z"字形航行,舰上的美国水兵对着北越海岸大呼小叫。面对在自己家门口如此放肆的美国军舰,北越海军忍无可忍。一声令下,早已等待多时的4艘鱼雷快艇像离弦之箭一样朝美国军舰冲去。"马多克斯"号见来者不善,赶忙掉头逃往公海。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所谓"北部湾事件"。

            美国人这种赤裸裸的挑衅的目的是为其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

            "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在全世界大造舆论,声称美舰遭到了北越海军攻击,美国必须报复。1964年恰逢美国的大选之年,约翰逊总统为迎合国内的强硬派,命令驻南越美空军对北越进行"报复性"空袭。8月3日深夜,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埃"号再次闯入北越领海进行挑衅活动,北越鱼雷艇隐蔽出航向美舰发出了警告。美国海军又一次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一时间北部湾地区战云密布。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向来是美国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的急先锋,这次也不例外。8月5日上午,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星座"号到达岘港附近海域,与"提康德罗加"号会合。在第7舰队第77特混舰队司令汤姆逊的指挥下,2艘航空母舰与数艘驱逐舰一片威风凛凛地驶往预定攻击阵位。同时,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发出命令,所属部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在航空母舰上,一架架攻击机已从机库中提上甲板,地勤人员异常忙碌地给每架飞机加油挂弹,哨子声此起彼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