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85章

第185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直期望大英帝国庞大舰队一到,马岛上的阿根廷人就会望风披靡的英国战时内阁,此时也开始紧张不安了。大臣们一致认为:若不采取断然行动,那么滞留海上的舰队必将遭受阿根廷空军的一次次袭击,外交上也将逐渐对英国不利。

            就在这一夜,唐宁街10号向万里之外的舰队发出了一道电令:登陆。

            接到电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将军数日来阴沉的面容终于绽开了一丝笑容。

            登陆计划早在几天前就已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了。他要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陆军部队在陆地上创造一个奇迹。众所周知:马岛阿军有1万余人,且以逸待劳,而他的地面部队仅有6000人,如何能创造以少胜多的战绩呢?他想到了圣·卡洛斯。

            这无疑是个极具冒险的计划。圣·卡洛斯只是个小港,地形复杂,航道狭窄,舰艇接近困难。更让人头疼的是,它面向阿根廷本土,极易遭受从阿根廷本土起飞的飞机攻击。

            但圣·卡洛斯守军仅40余人,经过连日来的殊死搏杀,阿军驻岛兵力大部已被吸引到其首府斯坦利港附近,一旦在此登陆,阿军显然鞭长莫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是阿军防守最薄弱的环节。

            伍德沃德选择了"奇袭"。

            入夜,漆黑的海面像块巨大的黑幕,2艘英军登陆舰悄悄驶向圣·卡洛斯。3点30分,由3个突击营组成的登陆分队,划着橡皮艇飞快地接近海滩。

            与此同时,由"海王"式、"小羚羊"式和"支奴干"式直升机运载的2个伞兵营,也在夜空中降到了敌后。

            奇兵完全收到了奇效,当第1排枪弹划过夜空时,40名阿军便逃跑了,英军未折一兵一卒。天明时,英军已在滩头建立了一条宽4英里并有足够纵深的阵地,坦克、装甲车源源不断地开上了岸,"吹管"式和"轻剑"式防空导弹高高竖起,准备对付空袭之敌。

            马尔维纳斯之战,已到了决定胜败的时刻了。

            得到英军登陆的消息,加尔铁里震怒了,他再次召见了空军司令多索,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立足未稳的英军赶下海去。

            多索神情严峻地望着总统,沉重地抬臂向他敬礼。他明白:整个马岛的命运,甚至整个阿根廷的命运,已经落到了他的肩上。

            天刚破晓,一架架阿根廷飞机便腾空而起,向在圣·卡洛斯登陆的英军旗去。天空中,"天鹰"攻击机,"其卡拉"攻击机发出恐怖的怪叫,"幻影"战斗机也不间断地发射密集的空地火箭,一排排尘土阵起,中弹的英军士兵在尘土中痛苦地抽搐,残缺的肢体不时被抛向天空。

            阿根廷飞机连续的猛烈突击,已基本破坏了英军登陆后的部署,阵地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向四面推进的英军突击队在阿空军的打击下也变得混乱不堪,其指挥官琼斯中校也被炸成了碎片。英军对圣·卡洛斯奇袭所收到的效果几乎全被阿根廷飞行员的打击抵消得一干二净。

            要是此时阿军地面部队再猛扑上来,那么圣·卡洛斯英军的末日便到了。但令人惊讶的是,万余阿根廷守军,竟未动一卒,关键时刻,阿根廷人未能给英军最致命的一剑。

            英国人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根廷有限的空中力量也在不停地被消耗着,几十架飞机被英国战斗机和航空导弹击毁,从本土起飞的许多轰炸机,由于航程太远,甚至未飞到圣·卡洛斯上空,便把炸弹扔到了海里。空中攻击渐渐减弱了。

            黄昏时分,战斗沉寂了,英军突击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守住了极其脆弱的滩头阵地。他们留在了马岛的土地上。

            加尔铁里终于喝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一位军事评论家指出:"如果马岛上修建了大型空军基地,那么结局可能完全不同了。"

            此时的阿根廷空军,在勇敢的搏杀之后,已如同一名浑身是伤的斗士,无力再发动强大的攻势了。现实是无情的:阿根廷作战飞机损失逾半;仅有的9枚"飞鱼"导弹已发射完毕;尤其严重的是,欧共体国家及北约已联合对阿实施武器禁运,阿根廷人已无法修复手中已折断的利刃了。

            胜利的天气,逐渐偏向英国一方。

            5月27日,在圣·卡洛斯站稳脚跟的英军兵分两路迅速南下。

            5月28日,英军进占达尔文港。

            5月31日,英军逼近马岛首府——斯坦利。

            此时,天空已不再有阿根廷空军的飞机了,一架架"支奴干"式和"海王"式直升机向前方输送着部队和装备,"鹞"式战斗机在空中威风凛凛地巡航待战,从阿松森岛远程奔袭来的"火神"战略轰炸机一遍遍地对斯坦利守军实施着地毯式轰炸。

            海面上,几十艘军舰的炮口,黑洞洞地指向目标。

            地面上,英军第3步兵旅和第5装甲旅像滚滚洪流涌向斯坦利。

            6月13日晚,英军向斯坦利发起了最后的进攻。10点30分,万炮轰鸣,大地震颤、"无敌"号、"竞技神"号航母上,一架架"鹞"式飞机腾空而起。

            截止14日早上6点,阿军在英军强大的攻势下,已是混乱不堪,他们的士兵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战机了。而敌人的飞机却像蝗虫般地涌来。阵地上,到处是哭声、喊声和呻吟声,战斗已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下午2时,鉴于损失严重,已无力抵抗,阿军守岛司令梅内斯将军被迫同英军地面部队司令穆尔少将举行了谈判。晚上9时,梅内斯抬起颤抖的手,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伦敦沸腾了,人们看见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久已不见的狂热。此时此刻,人们似乎暂时忘记了"谢菲尔德"号,忘记了阿根廷飞机令人心悸的啸叫,忘记了尘土中将士们抽搐的身影,忘记了永远留在那个遥远岛屿上的几百个同胞的魂灵,忘记了4月5日那个惨淡的早晨......

            而此时的阿根廷,巨大的哀痛罩着人们的心头,他们相视无语,只用沉重的目光盯视着阴沉沉的天空,他们再度失去了马尔维纳斯,在等待了150年之后,他们还得等待下去…...

        贝卡谷风云

        ——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导弹阵地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争进入紧张阶段,英阿两国也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打得不可开交。以色列瞧准这一有利时机,突然入侵了黎巴嫩。6月3日,以色列借口气驻英大使被暗杀,对设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据点和难民营实施炮击,24小时内空袭60次,发射炮弹、投掷炸弹万余发(枚),造成500多人伤亡,从而揭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

            黎巴嫩战火熊熊燃烧,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它的邻国叙利亚感到严重不安。以色列和叙利亚积怨甚深,叙利亚担心它的这个老对手会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境内。

            然而,开战不久,以色列通过多种渠道传话安慰叙利亚:以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而不是同叙利亚打仗;只要叙利亚不参战,以色列绝不会攻击叙军。

            叙利亚人闻听此言,仿佛吃了颗定心丸。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以色列的一个缓兵之计。

            仅仅事隔3天,6月9日下午2时14分,以色列突然出动近百架飞机,对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发动了一次闪电般空袭,仅用6分钟就让叙军的19个导弹阵地化为一片废墟。

            贝卡谷一战,萨姆-6导弹惨遭厄运,举世哗然,以致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4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4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3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

            1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采用新的工作品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