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91章

第191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站在将军身边的情报处长报告说,从各方面情报看,预定攻击的目标无任何异常。

            地图上,几只红色箭头直指阿普皮亚兵营、西迪比拉勒港口、的黎波里机场和位于班加西的"民众国"兵营与贝尼纳军用机场。这里的两个兵营都是卡扎菲的住处和指挥所。"再过一会儿,卡扎菲就将不存在了。"凯尔索指着放大的阿普皮亚兵营中的那个白色帐篷的光点,露出了一丝冷笑。

            15日1时54分,离总攻时间还剩6分钟,4架EF-111电子战飞机和14架EA-6A电子战飞机一马当先,率先对利比亚实施强电子干扰,当即使利比亚的无线电通信中断,防空雷达失灵。与此同时,6架F-18战斗机向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利军防空雷达站连续发射了50枚"百舌鸟"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利军的5座雷达站在爆炸声中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只好关机休战。一时间,利比亚的防空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15日凌晨2时,担任主攻的F-111战斗轰炸机和A-6攻击机准时对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5个预定目标发起攻击。

            霎时间,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爆炸声接连不断,火光冲天。

            在的黎波里,16架F-111战斗轰炸机以每小时870公里的速度和60米的超低空飞行高度掠过利比亚的海岸线,分3个编队扑向各自的目标。第1编队8架F-111向卡扎菲的指挥部及其下榻处——阿普皮亚兵营各投掷了4枚2000磅GBU-10激光制导炸弹;第2编队3架F-111向被认为是"恐怖分子训练中心"的西迪比拉尔港兵营各投掷了4枚GBU-10激光制导炸弹;第3编队5架F-111向的黎波里机场军用区各投掷了12枚500磅GBU-12激光制导炸弹。

            在班加西,14架A-6舰载攻击机同时对两个预定目标发起攻击。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8架A-6攻击机向贝尼纳空军基地倾泻了数十枚500磅MK-82炸弹和MK-20集束炸弹。从"美国"号航母上起飞的6架A-6攻击机则用500磅MK-82炸弹,使卡扎菲的预备指挥所——"民众国"兵营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飞机尖利的呼啸声和炸弹猛烈的爆炸声把沉睡的利比亚人从梦中惊醒。

            "飞机为什么不起飞?"美国情报侦听网收到利比亚总部向空军基地发出的质问。

            "雷达受到强烈干扰,导弹无法发射。"导弹基地指挥所收到下面的报告。

            "打,没有雷达也给我打!"基地指挥官握着话筒大声咆哮。

            奉命行事的利比亚防空部队将一枚枚失去雷达引导的地空导弹射向空中,结果可想而知。喷着火焰的萨姆导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绚丽的弧线,然而却没有1枚能够命中目标。

            部署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周围的所有利比亚高炮也一起对天空怒吼起来,将半个天空打成了红色。终于,1架向阿普皮亚兵营俯冲投弹的F-111被击中了。这架飞机转眼间变成一个火球,在暗红的天空中翻滚着坠向地面。这是此次战斗中利比亚军队获得的唯一战果。

            2时12分,美机群完成预定攻击任务,150多架飞机很快消逝在茫茫的夜空中,踏上返航归途。

            空袭仅仅持续12分钟。

            在"黄金峡谷"行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美国的所有军政要员全都聚集在白宫椭圆形总统办公室里。他们在等候前线发回的消息。

            战斗打响后10分钟,报告准时采取行动的第1封密电到达:

            "由于通过电子干扰机对敌雷达进行干扰和用哈姆高速反雷达导弹对敌雷达进行破坏,敌防空雷达系统完全丧失效用。米格飞机不能起飞,导弹不能发射,轰炸进展顺利。但经过最初的混乱后,敌导弹及高炮已开始对空直射,虽是无的放矢,却企图以大范围火力网封锁我机的轰炸。这似乎是越战后我遇到的最猛烈的反击。"

            电讯是从几千公里外停泊在锡德拉湾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发来的。当里根拿到这份电文时,那里的战斗已接近尾声。

            5分钟后,第2封密电接踵而来。情报官手持电文高声念道:"行动已经结束,除1架F-111失踪外,其余飞机均已安全返航。"

            1小时45分钟后,第3封电文和一摞传真照片又送到里根总统桌上。电文报告了此次行动取得的战果:5个选定目标全部被摧毁,击毁利比亚军用飞机14架,摧毁利比亚防空雷达站5座。利比亚死亡37人,伤93人。死亡者中有卡扎菲1岁半的养女汉娜。伤者中有他的两个儿子。

            然而,卡扎菲却不在死亡者之列。这让里根总统感到有几分遗憾。

            两天之后,从惊吓中缓过神来的卡扎菲第一次在利比亚电视台露面。然而,他除了能对着摄像机镜头大声谴责、怒骂一通外,再也没有其他复仇良策。

        海湾风云

        ——海湾战争中的空中战役

            80年代末,弥漫在波斯湾地区的硝烟渐渐散去,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全世界的人都在为海湾地区出现的光屏而感到欣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全世界人民致力于海湾和平时,一场新的冲突正悄然地孕育着。

            从1990年初开始,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授意下,伊拉克的官员几次三番地对其近邻科威特进行刁难。先是提出"以阿拉伯团结的名义"一笔勾销两伊战争期间所欠下的350亿美元债务,后来又进一步提出领土要求。科威特当然是予以回绝。见软的不行,萨达姆又来硬的,下令向科伊边境调集军队,并向科威特发出最后通牒。霎时间,科伊边境危机四起,战争一触即发。

            8月2日凌晨2时,白天气温达摄氏40度的暑气稍消,190万科威特人还在沉睡之中,月照星空,万籁俱寂。就在这死一般宁静的时刻,随着萨达姆一声令下,30万伊军以被萨达姆称为"军中之军"的伊拉克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为主力,在350辆T-72坦克的开道下,如天边的炸雷,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越过125公里长的科伊边境,长驱直入,冲向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霎那间,科威特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天空中,大批的伊拉克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机群呼啸着,成群结队而来,一排排重磅炸弹,一串串集束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地面上,伊拉克1个坦克师和8个机械化师一字排开,成多路直插科威特城,锐不可当。

            对于有8年实战经验、号称阿拉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伊拉克来说,科威特实在太小了。它的国土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没有可供回旋的余地,它的军队也只有2万人,根本不是伊拉克军队的对手。伊军仅用10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听到前方传来的战报,指挥所里的萨达姆露出得意的微笑,他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胜利只是暂时的,一场更大的战争阴影正向他袭来。

        "沙漠盾牌"出笼

            科伊战火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感到如坐针毡。

            美国人在海湾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历来对这一地区的形势极为关注,美国的侦察卫星时时刻刻盯着这里。萨达姆向科伊边境调集重兵的情况当然逃不过那些太空上的"火眼金睛"。但美国人的判断是伊拉克不会动武,萨达姆只是想威胁一下科威特。事实证明,美国人的判断是大错特错了。

            8月2日凌晨,得到伊拉克军队突然进攻的消息,美国总统布什甚感震惊,国防部五角大楼指挥中心也处于一片忙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连发几道命令:命令停泊在巴林麦纳麦港的6艘美国军舰立即起锚驶离港口,以防伊拉克空军突然袭击,造成"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命令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向阿曼湾靠拢待命;命令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基地上的B-52轰炸机随时准备出击;命令美军驻希腊苏扎湾海军基地处于高度战备状态......

            8月4日清晨,美国军政要人齐聚戴维营。会议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一项代号为"沙漠盾牌"行动的计划就在这次会上敲定下来。该计划的主旨是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时,该计划还规定"沙漠盾牌"行动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全权组织实施。

            8月7日凌晨2时,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命令下达后,五角大楼迅速行动起来。早晨6点,国防部长切尼主持会议,详细部署了"沙漠盾牌"的实施方案。

            在"沙漠盾牌"实施方案中,空中力量以其特有的机动速度快、机动距离远的特长而备受重用。

            7时30分,美军第82空降师的2300人作为"沙漠盾牌"行动的先头部队登机完毕,5分钟后,运载这批伞兵的飞机奉命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沙漠盾牌"行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2个中队共计48架F-15战斗机作为首批派往沙特的空军部队,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指定机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