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93章

第193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沃登上校将计划制定小组成员集中在空军参谋部的"决胜"处办公室。两天后,计划初具轮廓。8月7日下午,应空军副参谋长约翰·洛将军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长达12页的对伊战略空中战役计划梗概。该计划被命名为"霹雳",以区别于越南战争的"滚雷"计划。

            洛将军和当时的空军参谋长杜根将军都很喜欢这个计划。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计划制定小组随空军计划主任亚历山大少将一起到麦克迪尔空军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汇报。

            沃登上校设想通过一次空中进攻战役打击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该计划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之意。因为他无法在短期之内集结起足够打一场进攻战役的地面部队,也就无法完成总统下达的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任务。而只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来,打一场空中战役,担负起摧毁伊军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让沃登上校将"霹雳"计划呈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鲍威尔也赞同这个计划,并进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撤退,而是要消灭他们,摧毁他们所有的坦克。"他让沃登上校在计划制定小组中增加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代表。这样就使计划制定小组的成员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后,"霹雳"计划正式出笼了。"霹雳"计划的要旨是:战斗一开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形成绝对压倒对方的优势,打击其要害部位,"在战争伊始就一鸣惊人"。

            不过,单纯依靠空中力量打败伊拉克军队的想法遭到了鲍威尔将军的反对,杜根将军甚至因此被撤了职。但依靠空中力量发挥关键的作用,则在美军高级军官中取得一致看法。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写过一部名为《空中战役》的书,沃登上校在书中,旁征博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战争"重心"对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在各个战争层次上都要打击敌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雳"计划完全贯彻了沃登上校的这一思想。计划小组以5个同心圆环,形象地确定了战争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这一个圆环中,最内环是敌人的作战指挥系统,包括其指挥机构、军民用通信、广播电视系统等;第2环是敌能源系统,包括石油、电力等生产设施,但计划只使其短期内丧失生产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毁,因此只计划攻击发电厂附近的配电站、变压迫等目标,而不是摧毁发电机房;第3环是敌交通系统,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计划只摧毁关键的铁路和公路桥梁,切断伊军的重要补给和交通,但不给国民交通造成全面破坏;第4环是对伊军及国民的心理战,通过广播、传单等形式,削弱伊军的作战能力,影响国民的士气,同时又可避免无谓的伤亡;最外一环才是可投入战场的军事力量,重点是伊军地地导弹、远程轰炸机等战略报复力量、共和国卫队及战略防空系统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将最后完成的攻击计划向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作了汇报。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非常赞同使用空中力量打击伊军的计划,他让沃登上校将该计划交给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总部前指"空军司令霍纳中将。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华盛顿,而参加计划制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军官则被留了下来。

            根据霍纳将军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准将负责在"霹雳"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攻击计划的细节。为此,格洛森准将在沙特空军大楼霍纳将军办公室隔壁房间里,成立了代号"黑洞"的特别计划与作战行动组。格洛森将军要求每个部署在沙特的空军联队派来2名熟练掌握本联队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员,并要求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的计算机专家来操纵空军的计算机辅助兵力管理系统。随着进入作战地区联队的增加,"黑洞"小组的成员也不断增加。

            经过精心策划,"黑洞"小组制定出了更为详尽的空中进攻计划。他们为该计划确定了5个基本目的:孤立萨达姆政权并使之垮掉;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剥夺伊军的军事进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伊陆军的进攻能力。为此,他们提出了12个要突击的目标群,包括作战指挥系统、伊战略防空网、机场、化学武器、"飞毛腿"导弹、共和国卫队、能源设施、交通枢纽等。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格洛森将军还反复征求了参战的各联队长的意见,使计划更加完善。

            美军不遗余力地调集各方人马,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空中进攻计划,为他们赢得这场战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两军尚未开战,美军已先胜伊军一着。

        "风暴"骤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规定的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

            虽然战斗还没有打响,但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并不显得轻松,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着作战计划,惟恐有什么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设计,战争将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大规模空袭,时间将持续2周以上,目标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战略性军事和通讯设施;第2阶段为地面作战,时间大约1周左右。第1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风暴",第2阶段的行动代号为"沙漠军刀"。

            为了保证"沙漠风暴"行动首战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战争的教训,将海军、陆军所属的作战飞机统统集中起来,交由驻海湾地区美空军司令霍纳中将全权负责指挥。

            1月15日很快到来了,然而,萨达姆没有撤军。

            1月16日,在距美国本土万里之外的海湾地区,美军官兵已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布什总统下达开战的命令。

            上午10时半,布什总统终于拿起笔,签署了给驻海湾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战命令。放下笔之后,他对身旁的国际部长切尼说道:"现在,这个命令立即下达。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撤军,它将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发生任何情况均不能影响它的执行。"

            一天的时间又静静地消逝了。萨达姆没有宣布撤军,布什也没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没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风呼呼地叫,不时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抛向远方。

            在沙特阿拉伯各空军基地上,一架架满载炸弹的飞机,像一头头俯伏的怪兽,随时可能突然扑出。机场跑道旁两行长长的指示灯,像巨兽伸出的两颗嗜血的獠牙。

            空袭时间定在1月17日凌晨3时。此前11小时25分钟,携带AGM-86C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已从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尔空军基地起飞。进攻前7小时,驻扎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的B-52起飞。随后,驻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F-15、F-16等飞机也相继起飞,列队向伊拉克飞去。进攻前1小时29分,一批"战斧"式巡航导弹从在红海上游弋的美海军巡洋舰上发射......

            最先拉开"沙漠风暴"行动帷幕的是美军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MH-53J"低空气路"特种作战直升机。为了在伊军严密的防空网上撕开一个口子,保证空袭编队顺利突防,美军特别组成了2个代号为"白色小队"和"红色小队"的直升机小分队,对伊军的雷达阵地发起攻击。

            1月17日凌晨1时,科迪上校率4架"阿帕奇"和2架"低空气路"组成的"白色小队"从紧靠伊科边境的阿尔朱夫基地起飞,在夜空中向北飞去。6分钟后,同样编成的另一个"红色小队"跟着起飞。飞行约1小时后,科迪上校看到地面腾起一道红光。原来这是一名伊拉克士兵听到了直升机的声音,胡乱发射了1枚导弹,但未击中。

            两个飞行编队以每小时222公里的速度、在15米的高度上继续北飞,航行灯全部关闭,无线电保持静默,以免被伊军发现。

            在距伊军雷达阵地13公里时,二级准尉托马兴奋地对驾驶员琼斯喊道:"我找到目标区了。""减速,距离显示12.2公里。""继续前进。""右边有个大家伙。"

            琼斯观察着前视红外系统操纵直升机向目标接近。

            "是发电机。锁定它!"德鲁中尉在796号直升机上发出命令。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

            伊军官兵发现了远处的闪光,知道不妙,雷达阵地一时陷入一片混乱。

            一枚枚"狱火"式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奔伊军雷达飞去。火箭和机枪也一起开火,枪弹雨点般向伊军雷达阵地扑去。仅仅4分钟,伊军的2个雷达站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科迪上校的一声令下,2个直升机编队按预定计划超低空返航。这时,数百架飞机组成的空军混合轰炸机群正从他们头顶飞过,顺着他们撕开的口子,向伊拉克纵深腹地飞去。

            科迪上校立即用事先约定的密语,"加利福尼亚AAA"和"内布拉斯加AAA"将目标已全部摧毁、己方无一伤亡的消息传给中央司令部。

            几乎在"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伊军雷达阵地的同一时刻,1架绰号为"黑色幽灵"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已突入伊拉克首府巴格达上空。它把1枚2000磅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投到位于巴格达闹市区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屋顶的正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