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空降作战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世界空降作战 > 第2章

第2章

书籍名:《世界空降作战》    作者:胡复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空降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以突然袭击开始的局部战争,空降作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受到更大的重视。深入地研究空降作战的理论与实践,以不断提高驾驭空降作战和反空降作战的能力,对于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空降作战的由来

        第一节  从降落伞说起

            空降兵能从飞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伞。是降落伞的问世,才有空降作战的产生。

            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从空中缓慢向下降落的一种器具。它是从杂技表演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后来用作空中救生,进而用于空降作战。

            在国外的一些军事书刊中,会看到不少这样的评述:"象火药一样,降落伞也是从中国传来的"。降落伞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汉时代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降落伞原理应用的记载。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他叙述的故事是,上古时代,有个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粮仓顶部,瞽叟从下面点起了大火,舜利用两个斗笠从上面跳下,没有被烧死。这是人类最早应用降落伞原理的记载。相传公元1306年前后,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宫廷里表演了这样一个节目:杂技艺人用纸质巨伞,从很高的墙上飞跃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气阻力的原理,艺人飘然落地,安全无恙。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跳伞实践了。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伞》一书写到了这件事,书中介绍说:"由北京归来的法国传教士发现如下文献,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杂技师用纸做的大伞,从高墙上跳下来,表演给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也写到:"一些证据表明,早在1306年,中国的杂技演员们便使用过类似降落伞的装置。"这个跳伞杂技节目后来传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久又传到了欧洲。到17世纪,各种各样的跳伞杂技表演在欧洲各国盛行一时,伞也由纸质改成布质、绸质,形状由圆形改成多样形。

            18世纪30年代,随着气球的问世,为了保障浮空人员的安全,杂技场上的降落伞开始进入航空领域。据国外资料介绍,当时有人制成一种绸质硬骨架的降落伞,以半张开状态放置在气球吊篮的外面,伞衣底下带有伞绳,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气球失事,即乘降落伞落地。这可能是最早用于航空活动的降落伞。飞机问世后,为了飞行人员在飞机失事时救生,降落伞又有了进一步改进,1911年出现了能够将伞衣、伞绳等折叠包装起来放置在机舱内,适于飞行人员使用的降落伞,这种降落伞于1914年开始装备给轰炸机的空勤人员。以后,随着运输机的出现,降落伞得到进一步改进,逐步为军队大量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空降兵这一新的兵种,带来了空降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样式。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降活动

            有了飞机和降落伞,便存在将人员有目的地从空中投到敌后进行军事活动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在战场上出现空降活动。但是,由于当时尚没有专门的运输机,使用的轰炸机也数量少,人员跳离飞机时要从舱口爬上机翼,而后从机翼上跳下、进行"爬舱跳伞",因此,每次只能空降极少数人,并且不能随身携带枪支,空降活动只限于侦察、破坏、袭扰。战场上最早的空降活动可能是德军1916年10月14日在俄军战线后方80公里处的罗夫诺破坏铁路,当时空降了2人,活动了一昼夜,完成任务后由飞机接回。此时,法军也进行了类似的活动,以2人空降到德军后方的阿鲁达耶地区,他们化装成当地居民,对德军一个司令部进行了连续袭扰,德军出动部队搜捕20多天没有结果,不得不将司令部转移。法空降人员又将此情况报告给自己的军队,法军趁机向德发起攻击,使德军遭到很大损失。到1918年10月20日,英军一次使用5架飞机在德军后方空降了一个组,原定任务是待火车通过隧道时将其炸毁。他们着陆后发现德军的主要运输线不是铁路,而是运河,遂改变计划破坏了运河一个闸门,造成德军水上运输堵塞。

            战场上出现的这些空降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显示了它巨大的潜力,为当时一些军事家所瞩目,有些人因此产生了建立空降部队进行空降作战的设想。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远征军航空军官米切尔上校。他于1918年10月上书远征军司令官潘兴将军,建议集中60个中队的1200架轰炸机,不是按常规装挂炸弹,而是在每架飞机上乘载10名士兵及2挺机枪,一次将一个1.2万人的步兵师全部空降到德军的战线后方,以夺取重镇梅斯,突破德军防御。米切尔认为,这1.2万人着陆后只要有十分之一发挥作用,就有完全取胜的把握。这个设想的计划工作交给了他的助手布里尔顿少校。布里尔顿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设想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如在短时间内筹集不了这样多的飞机和降落伞,有了飞机和降落伞也没有这样多的机场可供使用。同时,这种作战也超出军队所能提供的通信保障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不久大战就结束了,这个设想没有付诸实施。1922年美国公布了这个设想,设想中对空降部队的组织编制、训练和空降作战的实施方法等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米切尔可以说是第一个提出空降作战的人。

        第三节  空降兵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交战各国将部分轰炸机改成运输机,并开辟了一些空中航线,实行航空运输,1919年被称为"空中运输年"。到30年代,运输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不少国家生产了专门的运输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HP-42运输机,德国的Ju-52运输机,美国的DC-3运输机(即美空军的C-47),苏联的AHT-9运输机等。在此基础上,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组建专门用于空降作战的兵种——空降兵。因此,空降兵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组建空降兵的国家。

            1929年4月13日,苏联红军为歼灭威胁加尔姆市的巴斯马赤匪邦,曾机降45人。当时,白匪费扎伊利集团对塔吉克斯坦进行袭击后,取道加尔姆市,企图夺占加尔姆市道路枢纽,以便进入阿莱谷地和费尔干纳盆地,摆在红军面前的紧急任务是抢在匪邦占领加尔姆之前将其歼灭。先派去了一批骑兵部队,但没有达到目的。在此危急时刻,中亚军区作出决定,用飞机输送部队,增援加尔姆市。第1架飞机乘坐2人,携带机枪1挺,任务是夺取着陆场,掩护尔后人员机降。骑兵旅长及政治委员等3人乘坐第2架飞机,携带机枪2挺。原计划旅长查明情况后随飞机返回向军区报告,由政委留下监视敌人,等待地面骑兵到达后指挥作战。他们着陆后,发现市区已有一半被敌占领,情况不允许有任何迟延,旅长没有乘飞机返回军区,他率领所有人员,征用当地群众的马匹,急速向加尔姆市前进。进入市区后,他们用机枪向敌猛烈扫射,给敌以突然打击。遭到突然打击的敌人,一时陷入混乱之中。匪徒看到1名中校用机枪射击和指挥作战,以为是红军的大部队进入该市,纷纷逃窜。不久,红军增援的骑兵部队赶到,和空降的部队一起,消灭了袭击加尔姆市的匪邦。这次行动不是标准的空降作战,但反映了利用快速的空中机动对敌实施突然袭击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不久,苏联红军即着手组建专门用于空降作战的部队。

            1930年夏,苏军从航空兵第11旅抽调了30名飞行员在沃罗涅日机场进行跳伞训练,作为组建空降兵的开始。8月2日,由其中的10人举行了一次战斗跳伞表演。使用2架飞机,先伞降6人,接着空投了机枪、冲锋枪及弹药,随后又伞降4人。他们着陆后,收集空投的武器弹药,演练了攻防战斗动作,它标志着苏军空降活动正式开始,这一天后来被苏军定为空降兵节。1931年3月18日,苏军在此基础上,于列宁格勒军区建立了一个非编的试验性航空摩托化空降支队。该支队有1个步兵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排,1个轻型装甲汽车排。装备有76毫米火炮2门,T-27超轻型坦克2辆,汽车16辆,摩托车4辆,以及其他武器,共200人。为保障其训练和试验,配属有1个重型轰炸机大队和1个航空兵支队,有特伯-1型飞机12架和卡-5型飞机10架。该支队主要作为机降兵使用。6月,列宁格勒军区又组建了另一个非编伞降支队,共46人,附属给航空兵第11旅。其任务是伞降夺占敌后机场,保障机降支队在机场降落。组建后,这两个支队进行了紧张的训练和试验,多次参加各军区组织的军事演习,摸索和积累了人员伞降和武器装备空投的经验。1932年初,这两个支队合并,组成第3航空摩托化空降支队,正式列入编制。支队设有指挥部、参谋部,下辖2个伞兵连,1个装甲连,1个摩托连,1个炮兵连,配属有一个由特伯-1型飞机编成的特别航空大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