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空降作战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世界空降作战 > 第7章

第7章

书籍名:《世界空降作战》    作者:胡复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5月10日凌晨,德航空兵袭击了荷兰、比利时、法国的40多个机场,夺取了制空权,5月10日4时,运载第1批伞兵的运输机开始起飞。5时30分,第18集团军向哥雷比-皮尔防线发起进攻。

            在海牙,运载伞兵第2团1营的65架运输机,超低空飞越国境线,接近海牙时升高到180米,分成3队,分别飞向瓦尔肯堡、奥肯堡、伊彭堡3个机场进行伞降,伞兵着陆时未遇到大的抵抗。于7时30分占领了各个机场。接着,运载第22机降师第1批部队的100架运输机在这3个机场进行机降。此时,由于失去了空降突然性,机降遭到机场守卫部队有力反击。中午德空降部队占领了机场。下午荷军组织了6个步兵营、1个炮兵旅、1个炮兵团向三个机场进行大规模反击,将德空降部队全部逐出了机场。德第2批44架运输机到达时,机场为荷军控制,德运输机无法着陆,14架迫降在卡特威吉克附近的海滩上,其中7架接地时失事;30架迫降在德尔夫特附近的公路上,由于路面设置了障碍,许多飞机被撞毁。16时,第3批运载预备队及补给物资的机群不得已改变计划,全部飞向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第22机降师师长斯庞尼克随第2批机群飞到伊彭堡机场上空,由于看到无法着陆,改飞奥肯堡机场。奥肯堡的防空火力猛烈,斯庞尼克乘座的飞机被击中,迫降在附近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天黑前,海牙周围到处是德军被迫降落的运输机和空降人员。斯庞尼克把各小股部队集合起来,约数百人,在海牙郊外的奥弗赖斯希构筑了"防御阵地",因为兵力太弱,无法向市区进攻。不久,根据上级命令,第22机降师撤离海牙,残部从南向鹿特丹靠近。德在海牙的空降部队有1500人被俘,运输机损失90%。

            在鹿特丹,夺取瓦尔港机场的伞兵第1团3营(欠1个连)于5时伞降,经1小时的激烈战斗,占领了机场。伞兵占领机场后,第16机降步兵团随即机降。当时瓦尔港机场的守军在荷军重迫击炮火力和鹿特丹北部炮兵火力支援下,进行了有效抵抗。由于德军发出了绿色信号弹,这是荷军停止重火器射击的信号。荷军炮兵误认为这是自己发出的信号,因此停止了射击,致使机场守军失去了炮火支援,经不住伞兵的攻击,被迫投降。

            瓦尔港机场位于鹿特丹西南,由机场到鹿特丹市区有座维列姆大桥。为了夺占这座桥梁,德军安排了两支空降分队。一是第16机降步兵团11连和部分工兵,约120人。他们在进攻发起的头一天夜里,潜入到奥耳登堡附近的次维舍南浴场,登上12架水上飞机,5月10日7时,沿着马斯河以离水面几米的高度超低空进入目标,降落在维列姆桥下的水面上。空降兵乘橡皮筏登岸,爬上桥墩,数分钟内夺取了大桥,拆除了桥上的炸药,并在两头筑起了桥头堡,抗击荷军的攻击。另一支分队是第1伞兵团的第11连,约60人,他们在桥北不远的一个运动场上伞降着陆,而后截住几辆市内公共电车,横穿费耶努尔特区,赶到河边,抢占了桥北的碉堡。当时,第16机降步兵团11连正被困在桥头,情况危急,他们的到来,使形势有了好转。不久,在瓦尔港机降的第16机降步兵团第3营经过激烈的巷战到达河畔,进一步增强了扼守维列姆大桥的力量。荷军被赶出大桥后,从岸边阵地和附近高建筑物上向大桥猛烈射击,出动炮艇对桥头进行炮击,对大桥进行了火力封锁。

            夺取梅尔韦德大桥的是第1伞兵团第3连。伞兵着陆后当即占领了大桥,并拆除了桥墩上安放的炸药。战斗中连长阵亡。由于此处建筑物布局很乱,并靠近桥梁,荷军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反扑,将大桥夺回。于是德将第1伞兵团主力和在瓦尔港机降的一个步兵营投入作战,双方进行了持续三天的反复争夺。直到5月13日德正面进攻部队到达时才使大桥巩固下来。

            夺取默尔迪吉克大桥的是第1伞兵团第1营,在桥的南北两个桥头堡附近伞降,对大桥守卫分队进行两面夹击,经过短促激战,顺利夺取了公路桥和铁路桥,并扼守到正面进攻军队到达。

            德正面进攻的第18集团军于5月11日突破哥雷比-皮尔防线,其先遣装甲营于5月13日清晨通过默尔迪吉大桥向北推进。由于维列姆大桥为荷军封锁,进攻军队被阻于桥的南端。5月13日16时,德军开始敦促防守鹿特丹的荷军投降,经过一天谈判没有结果。5月14日13时,德军航空兵对鹿特丹市进行了狂轰滥炸,60架轰炸机一次投弹1300余枚,市中心受到很大破坏,房屋绝大部分被焚毁,居民死亡900余人。17时,荷兰城防司令亲自走过维列姆大桥向德军求降。5月14日20时30分,荷军总司令命令全军投降,荷兰皇室及政府成员逃往英国。

            由于荷军预有反空降准备,德军在荷兰的空降作战受到重大损失,空降兵伤亡4000余人。在海牙的空降完全失利,其第22机降师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军官和四分之一的士兵。在鹿特丹的空降虽然取得成功,但也伤亡很大,第7伞降师师长斯徒登特中流弹重伤。投入的430架容克-52运输机,三分之二被击落、击毁。这些飞机大多是由空军航校提供的,飞行员大都是航校的飞行教官,这次空降作战,使德空军的后备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三、空降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一次奇特大胆的空降突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防御德国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奇诺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向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埃本·埃马耳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东北和西北是悬崖峭壁,高约40米,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是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要塞的东面还有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要塞里筑有钢筋水泥碉堡和加固了的地下坑道,坑道总长为4.5公里。要塞是在和平时期经过三年精心施工完成的,当时被称为欧洲坚不可摧的防御阵地。要塞防守部队1200人,属第7步兵师指挥,主要的武器有安装在转动式装甲炮塔上的120毫米火炮2门,75毫米火炮16门,60毫米反坦克炮12门,高射炮6门,轻、重机枪37挺。

            要塞西北6公里以外有三座位于艾伯特运河上的桥梁,是由东向西越过运河的必经之途。这三座桥梁是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每座桥由1个班(1名军官12名士兵)防守,构筑有桥头堡,有反坦克炮1门,机枪1挺。桥墩上安放了炸药,随时可以对桥梁实施破坏。平时这三座桥的守备分队属要塞指挥,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制之内。

            德军在1939年秋就开始进行袭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准备。通过情报人员获取了要塞的设计图纸。根据设计图纸构筑了大小两个要塞模拟。1939年10月,成立了专门执行袭击埃本·埃马耳要塞任务的空降突击队,由科赫上尉担任队长。针对要塞的地形特点。计划使用滑翔机将突击队直接降落在要塞上面。突击队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进行了半年的训练,利用要塞模拟进行了12次演练,每个队员都对要塞的工事设施了如指掌。此外,集中了当时性能最好的滑翔机,并在狭窄场地进行了昼夜间的着陆训练。为减少滑翔机的滑跑距离,在滑翔机的滑橇上缠上带刺铁丝等减速装置。突击队共700人,编成两个梯队。第1梯队400人,分成4个战斗组,使用滑翔机机降。第1组85人,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和破坏要塞表面阵地;第2组96人,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弗罗恩哈芬桥;第3组92人,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第4组90人,使用10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坎尼桥。各组夺取目标后,扼守到正面进攻部队到达。第2梯队300人,在第1梯队后伞降,以增强第1梯队的力量。突击队于1940年4月底转场到科隆郊外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两个机场待命,空降距离100公里。为使滑翔机驾驶员能看见降落地点,空降时间定在日出前30分钟,5分钟后正面军队发起进攻。为了提高突然袭击效果,空降突击前不进行炮兵火力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滑翔机从荷兰方向进入目标,并在进入荷兰领空前就脱离拖曳机,悄悄地越过荷兰狭窄的领土上空进入比利时。

            5月10日4时30分,第1梯队起飞,5时许按计划在预定各点空降。

            10日凌晨3点10分,埃本·埃马耳要塞指挥官接到第7步兵师司令部"要严格戒备"的电话,要塞守备人员进入临战状态,但只注意正面情况,当滑翔机利用微明天色悄悄地从侧后进入并降落在他们跟前时,个个被惊得不知所措。

            德夺取要塞表面阵地的战斗组有9架滑翔机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