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四、战后法国的空降兵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抵抗运动在国外曾组建2个伞兵团。大战结束后,法国重整军备,到1956年,在武装力量内有第10、第25等两个空降师。1962年缩编,两个师合并为第11轻装干涉师,1971年改为第11空降师。1977年陆军改组时,第11师与陆军第44军分区合并,组成统一指挥部。1983年再次改组,恢复第11空降师,编入快速机动部队。其编制情况是:全师编制人数为1.47万人,下辖6个空降团(2个伞降阻击团、2个海军陆战空降团、2个外籍空降团),1个装甲侦察团,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通信团、1个空降作战基地。空降团是师的基本战斗单位,每团下辖4个空降步兵连。炮兵团编3个炮兵连。主要的武器装备有:81毫米迫击炮48门,120毫米迫击炮54门,20毫米高射炮51门,"米兰"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80部,ERC装甲侦察车59辆,直升机50架。此外,法军在80年代还新组建了一个具有空降作战能力的第4空中机动师,师辖1个支援直升机团,4个战斗直升机团,2个反坦克直升机团,全师装备多种直升机250架。
五、德国的空降兵部队
1955年11月原联邦德国开始组建陆军,1958年成立了第1空降师。30多年来,师的编制没有大的变化,师下辖第25、26、27等3个空降步兵旅,每旅平时编制2100人。旅由2个空降步兵营、2个反坦克导弹营组成,主要的武器装备有:120毫米迫击炮16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44门,"米兰"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44部,"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60部,装甲输送车82辆,直升机20架。旅是空降兵的最大作战单位,战时每个旅配属给1个陆军军,由陆军军长直接指挥使用。
六、战后英国的空降兵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于1945年解散了2个空降师,1948年又解散最后1个空降师,在武装力量中只保留了1个加强伞兵旅,番号为第16独立加强伞兵旅(16为1和6,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第1、第6空降师)。第16伞兵旅一直保留到1977年,旅辖3个伞兵营,共4315人。1977年3月,英精简部队结构,压缩编制,第16伞兵旅旅部撤销,而3个营保留,2个为伞兵营,1个编为步兵营派往国外执行守备任务。1982年马岛战争后,英将第5步兵旅改编为第5空降旅,辖2个伞兵营、1个步兵营,以及防空导弹排,装备有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排、机械连、装甲侦察分队、轻火炮分队、直升机支援分队等,全旅约5000人。此外,英军在莱茵集团军中尚有1个空中机动旅。
七、战后意大利的空降兵部队
意大利于1963年组建了1个空降兵旅,编制人数5000人,下辖5个伞兵营、1个炮兵营、1个特种营、1个供应营,以及指挥连、通信连、反坦克连、工兵连、直升机联队。伞兵营辖3个伞兵连。全旅的主要武器装备有:81毫米迫击炮24门,106毫米火炮30门,105毫米无座力炮18门,"米兰"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180具,直升机12架。
八、以色列的空降兵部队
1948年9月以色列建立了伞兵小分队。1953年从战斗部队中抽调一批骨干,组成了第101部队,用于敌后作战。1954年第101部队与伞兵分队合并,组成第202伞兵旅。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第202伞兵旅改称第55伞兵旅。1969年2月以军成立了步兵——伞兵司令部。根据国外资料介绍,70年代末以色列已有5个伞兵旅。其中,2个为整编旅,每旅3000人;1个简编旅,人数为整编旅的一半;2个架子旅,战时根据需要扩编。此外,尚有5个机动步兵旅,受过空降训练,能够执行空降作战任务。整编旅下设2-4个伞兵营,1个迫击炮营,1个反坦克炮营,以及高炮连、侦察连、工兵连、通信连、特务连等,伞兵营有3个伞兵连。平时旅的主要武器装备有:120毫米迫击炮12门,106毫米反坦克炮32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20或30毫米高射炮12门,以及"陶"式、"龙"式反坦克导弹。旅遂行任务时,加强装甲车150辆,吉普车190辆。
九、印度的空降兵部队
80年代末印度陆军现有1个空降旅——第50伞兵旅。该旅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0月,英军在印度组建了1个伞兵营,年底扩大为1个旅,即第50伞兵旅。1943年,该旅编入英军第44空降兵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44空降师解散,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分得第50伞兵旅;1948年印独立后,第50伞兵旅编入印国防军。印伞兵部队属陆军系统,由陆军司令部下设的伞兵司令部领导。80年代初编制人员3000人,下辖3个伞兵营,1个野炮团,以及工兵连、通信连、侦察警戒连、勤务连、医务连等。主要的武器装备有:106毫米无座力炮24门,75毫米防坦克炮24门,60毫米迫击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据外电报导,1986年印又组建了一个具有空降作战能力的空中突击师,约2万人。
十、战后日本的空降兵部队
80年代末,日本有1个空降旅——第1空降旅,隶属陆军东部集团军。1954年,日本在美国扶植下,开始筹建空降兵部队,曾派人到美国接受空降训练。1955年1月,组建了空降训练队,1958年由空降训练队扩编为第1空降旅。旅编制人数1346人,下辖1个空降步兵群,1个重迫击炮营,1个无座力炮队以及保障连、管理连。空降步兵群辖3个空降步兵连,重迫击炮营辖2个迫击炮连。主要的武器装备有:75毫米无座力炮6门,105毫米无座力炮4门,60毫米迫击炮12门,81毫米迫击炮6门,106毫米迫击炮8门。
十一、台湾军队的空降兵部队
1949年4月,国民党共有3个伞兵团,第3团在撤往台湾的途中起义,第1、2团逃到台湾屏东。1950年9月,逃到台湾的伞兵改编为空军伞兵司令部,1951年2月又改为空军伞兵总队,5月改隶陆军,辖4个大队。1953年5月由屏东迁往龙潭,缩编为2个大队,改称游击伞兵总队。1955年4
月游击伞兵总队改编为空降兵教导团,辖3个步兵营,约3000人,驻回屏东。1965年3月改编为空降司令部,辖4个空降步兵营、1个特种空降营、1个炮兵营,共4900人。1967年7月扩编为2个旅,辖4个空降步兵营,3个特种空降营,2个炮兵营,约8000人。1974年3月,空降司令部与特种作战号令部合并,改称空降特种作战司令部,辖2个空降旅和4个特种作战总队。1979年4月,特种作战部队改编为宪兵部队,空降特种作战司令部改名兵空降司令部,仍辖2个空降旅,陆军航空指挥部划归空降司令部领导。
空降旅下辖3个空降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空降旅平时编制2695人,战时3347人。空降步兵营630人,辖3个步兵连和1个重兵器连。全旅主要的武器装备有:120毫米迫击炮18-24门,81毫米迫击炮16门,60毫米迫击炮48门,106毫米无后座力炮64门,重机枪16挺,轻机枪52挺,火箭筒36具。
第二节 运输航空兵部队
战后的军用运输机发展了4-5代。50年代的军用运输机,采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0-90吨,巡航速度为每小时300-380公里。60年代,研制了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军用运输机,如美国的C-130型运输机,苏联的安-12、安-22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增大到100-250吨,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450-750公里。70年代,军用运输机开始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使起飞重量和巡航速度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如美国的C-141、C-5A和苏联的伊尔-76型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为150-350吨,巡航速度超过每小时900公里。军用运输机的发展,推动了运输航空兵部队的发展。美军于1946年建立了空军空运部,1966年改编为军事空运司令部,并从1976年起直属参谋长联席会议领导,成为为美三军提供全球性战略空运和战术空运的军事空运组织。80年代末,美军事空运司令部下辖14个空运联队,有C-5A运输机72架,C-141型运输机234架,C-130型运输机240架。此外,美军的战术航空兵司令部还有各种运输机500架,空军后备队、国民警备队和民航预备队有各种运输机870架。美军共可集中运输机1960余架,一个航次可输送10万余名武装士兵,3昼夜可将2个陆军师从本土空运欧洲。苏联1946年组建了空降运输航空兵,1955年改编为军事运输航空兵,作为苏联空军的一个独立兵种。到80年代末,苏军事运输航空兵下辖7个运输航空兵师,有安-22、安-12、伊尔-76等中、远程运输机960余架,安-24、安-26等近程运输机600余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