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上引吴家恒、王绶青文虽然否认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承认它的思想价值,文中说,"边塞诗创作的价值何在呢?我们以为主要是在他们仕途不得意或是受到严峻的现实的教育,所以写下的那些揭露不义战争的作品",包括:描写"军中的黑暗的兵民的苦难"、关怀民生疾苦,同情征人戍卒、刻划"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恐"以及"同情受凌辱的少数民族"的篇什。该文还肯定了支持平叛战乱的作品。吴文认为唐代边塞诗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并指出:"唐以前,文学作品反映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的任务主要是由历史散文、地理著作来承担的。到了盛唐时代,边塞诗已成为反映边塞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得以再现于诗歌创作之中。朱尔纯的《边塞诗浅论》强调了边塞诗在艺术上的贡献。文中指出边塞诗"注意揭示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人们的美好精神世界","深刻动人的感情是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边塞诗往往用简练的笔触发挥高度的想象力,塑造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葛晓音的《盛唐边塞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一文则认为:"从边塞诗产生的具体背景可以看出,在唐朝边事由衰转盛,统治者由安边走向开边的过程里,大多数诗人都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反映出不同时期背景中人民情绪的变化。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价值就在这一点。"文章还认为:"盛唐边塞诗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诗人们对待边事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边塞形势的改观,鼓励边功的时代风气,给他们造成了开拓眼界、振奋精神、了解将士和人民感情的客观条件,促进一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盛唐诗人打破前人写边塞多袭乐府'因其事用其题'(《存余堂诗话》)的格套,即事名篇,自出己意,继承建安诗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风骨,又吸取南朝诗善写离愁别怨的长处,形成了健康开朗的审美观念,以新鲜的生活和充沛的激情为传统的题材罩上了时代的光轮。"
三、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争议不多,但解释却各有侧重。沈文指出盛唐是边塞诗最繁荣的时期,在解释其原因时说:"唐初以后在边境设都护府,增强了边庭的军事力量,不少诗人都曾去过边塞、甚至长期居留在边塞"。"由于边塞是保卫祖国的前哨,边塞生活本身又是如此丰富多样,除了去过边塞的诗人写下他们的生活感受外,还有为诗人普遍歌唱的价值和魅力"。"边塞生活成为诗歌中普遍的题材和诗歌整个发展的形势应当是不能分开的。"吴庚舜文指出:边塞诗的繁荣除了可用大家承认的唐诗繁荣的那些原因解释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当时"诗人视野广阔,精神振奋,边塞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当时人热心从军和密切关心边塞,还有政治制度和英雄人物的影响"。2、盛唐时期"边塞与内地联系空前加强,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交通便利......这就为从军出使,漫游塞上提供了方便,实际上也就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可观条件"。3、"在边塞军旅中有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将帅能文能武,他们延揽诗人入幕,使得诗人接触了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这些悲壮、雄壮的境界使诗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写作的激情。"禹克坤《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中指出边塞诗"与文学传统有一定的关系,边塞诗多用乐府古题,这些古题一般属于乐府中杂曲、鼓吹曲、横吹曲,是'马上之曲',适于表现征战的题材。唐代边塞诗人......都亲历过边塞生活,他们的诗往往是呈献之作,呈献的对象,又是依附的边塞守塞武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创作目的,使得他们的边塞诗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去描写征战。""唐代重视边功,有'节度使入相天子'的制度,寄身幕府,是中下层知识分子'蹑取进身'的重要途径,从而,以边塞征战的审美趣味,写了许多仿制的边塞诗。"回俊才《边塞诗而形成及其评价问题》强调盛唐时期"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国力空前强大和统一,以长安为中心各民族(还有外国)商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加强,这是边塞诗形成的根本原因。"这里所说的"经济繁荣"是包括陇西一带的,而且特别强调"边塞地区的繁荣,那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对盛唐诗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王景琳《论盛唐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原因》强调从军求仕对边塞诗繁荣的影响,文中说:"开元以来自边帅入相者很多,所以文人更加注意边塞,走从军求仕之路,以诗抒发情怀、表达志向,就十分自然了。"祁子祥《唐代边塞诗》中除了指出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对边塞诗的影响以外,还强调了唐朝统治者所之行的"兴学"和"修文"的文化政策,"这种有最高统治者提倡而又身体力行的较自由而开放的文艺主张,解放了诗的题材,造就了一大批多种风格的诗人,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风貌。"葛晓音的《盛唐边塞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则着眼于初盛唐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边塞形势的变化对文人精神面貌的影响,就边塞诗产生的具体背景和审美特征作了一番考察。作者认为,边塞诗之所以在盛唐最繁荣,原因就在它那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唐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决不是实行民族压迫,而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尊重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这就大大激发了盛唐文人讴歌强大国力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强的信心。如果不考察这些因素,仅仅把盛唐边塞诗看作开边战争的颂歌,就很难作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左云霖《尚武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其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一文从民俗学的新角度探讨盛唐时期尚武的社会风气,以及形成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并论证了尚武风气对边 塞诗思想内容的影响。作者认为盛唐尚武 风气对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三个方面:一、赞美勇猛剽悍的性格和尚武轻生的精神;二、歌颂出塞之乐,使人产生"致功名于千里之外"的激情;三、颂扬边塞征战。
徐定祥《"文章四友"与盛唐边塞诗──兼谈边塞诗的文学渊源》则从诗歌艺术本身的演进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盛唐边塞诗的文学渊源,因"初唐文学研究综述"文章四友部分已经作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在八十年代,还出现了两本有关盛唐边塞诗派研究的专著;一是漆绪邦的《盛唐边塞诗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二是西北师院中文系和西北师院学报编辑部合编的《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前者第一章从"盛唐的边塞战戍形势"、"源远流长的边塞诗传统"、"盛唐气象和盛唐的边塞诗派"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盛唐边塞诗勃兴的历史原因,后三章分别探讨了高适、岑参以及李颀、王昌龄和盛唐其他边塞诗人的创作成就,最后一章"第五章"是"盛唐边塞诗的余波──中晚唐的边塞诗"。后者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的论文汇编,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都是总论唐代边塞诗的文章,其中较有新意者,有邱俊鹏的《唐代边塞诗与传统征戍诗》、吴逢箴的《送入吐蕃使诗初探》等,第二部分是论盛唐边塞诗的,重要论文有徐定祥的《"文章四友"和盛唐边塞诗》,第三部分是论岑参边塞诗和中晚唐边塞诗的,较有价值者是孙映逵的《岑参边塞诗地名笺释》,第四部分是关于唐代边塞诗在国外的影响和研究综述的文章,王丽娜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在国外》角度比较新,填补了本世纪唐代边塞诗研究的一项空白,值得一读。 九十年代以后,虽然也还有人对盛唐边塞诗派进行研究,但总得来说无太大进展,有关的文章主要有胡大浚的《唐代社会文化心理与唐代边塞诗》、倪培翔的《略说盛唐边塞诗的美学特征》、韩玉珠的《琵琶起舞换新声――评唐代边塞诗中的西部风情美》等。
第三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是本世纪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提出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有人对这样的提法不太同意,但是由于学界沿用已久,且为多数人认同,更主要的是已经产生了一些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故本书下面将对本世纪有关的研究情况作一回顾。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形成原因
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原因,学界有角度不一、深浅不同的看法。胡适《白话文学史》第十三章"歌唱自然的诗人"认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五世纪以下老庄的自然主义的思想和外来的佛教思想的混合,使得士大夫往往轻视世务,寄意于人事之外;虽不能出家,而往往自命为超出尘世,于是在文学的方面有"山水"一派的出现;二是当时社会重视隐逸,隐逸之士遂成了社会上的高贵阶级。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却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即使不得征召,而隐士的地位很高,仍不失社会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