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68章

第6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十七年后马茂元又发表了《王之涣生平考略》一文,结论未变。

            八十年代以后,又有一些介绍《王之涣墓志铭》的文章发表,如李希泌的《王之涣墓志介绍》、傅璇琮《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郝毓南的《王之涣墓石笺证》、王尔迁《〈王之涣墓志铭〉注及其它》,但较之马茂元文大多无更深入的探讨。

            李希泌的《盛唐诗人王之涣家世与事迹考》根据《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和《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夫人渤海李氏墓志铭》,并参考了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等有关资料,对王之涣的先世和经历、王李婚姻、王之涣的弟兄和诗友、王之涣诗篇写作时间的推测、王之涣及其夫人渤海李氏行年录等,作了较详细的考述。

            另外,陈尚君的《跋王之涣祖父王德表、妻李氏墓志》据与《王之涣墓志》差不多同时出土的其祖父王德表、妻李氏的两方墓志,参稽史籍,对王之涣的家世及其若干事迹作了新的考证。而且,他在文后作者补记中又云还找到了王之涣祖母薛氏的墓志,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为前文所不及的史实。

            王之涣诗歌研究  本世纪的王之涣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登鹳鹊楼》作者的争议和对《凉州词》诗意的理解上。

            1985年,林贞爱撰《〈登鹳鹊楼〉非王之涣诗》,根据盛唐人芮廷章的《国秀集》选王之涣诗未及此,而系于朱斌名下这一情况,认为,此诗的作者当是朱斌而非王之涣,文章还辨析了后人致误之由。该文发表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文教资料简报》杂志社专门就此问题请程千帆、孙望两位教授发表看法,程、孙两位教授首先肯定林文提出了问题,读书细致,善于思考,这是好的。但似乎不能即下断语:"应该把《登鹳鹊楼》的诗的著作权还给朱斌。"理由是:一、朱斌行踪无考,生卒年不详,也无其他材料可作旁证;二、据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和诗的内容均无不合之处,林文缺乏内证。程、孙二教授最后认为"孤证是难以成立的",《全唐诗》编者的态度可行,还可再加两个字"待考"。

            后来涉及此问题的文章还有一些,但大多自以为发人所未发,实无新意。

            另外,在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两次关于王之涣《凉州词》诗意解释的讨论,焦点是此诗首句到底应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其中卜冬的《王之涣的〈凉州词〉》、林庚的《漫谈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汝弼的《读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稗山《"黄沙直上"与"黄河远上"》史铁良的《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几篇文章影响较大。对于这个问题,上引《文教资料简报》也请程千帆、孙望教授发表过看法,他们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不能妄改,因为将相距甚远的两个地名写到一首诗中并不奇怪。

            二、李颀研究

            李颀是盛唐诗坛上一位重要作家,其人、其诗也受到学界较多的注意。本世纪学界不但对他的生平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而且对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李颀生平研究  学界关于李颀生平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谭优学的《李颀行年考》、马茂元的《李颀里贯仕履辨证》、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李颀考》、刘宝和的《李颀里贯辨疑》、郑宏华的《李颀行事质疑》、刘宝和的《李颀事迹考》、姚奠中的《李颀里贯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等。这些文章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1、生卒年。闻一多《唐诗大系》、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均认为李颀约生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后来诸文学史、唐诗论著大多从此说。但傅璇琮在其《唐代诗人丛考·李颀考》中则认为,李颀的生年尚无法确定。至于其卒年,闻一多定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亦为后世大多数有关著作所沿用。谭优学《李颀行年考》则认为李颀天宝十三载犹健在,此后则不可考。傅璇琮《李颀考》认为,李颀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秋冬尚居住洛阳,其卒当在此后数年间,不超过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但无法确定为哪一年。

            2、籍贯。《唐才子传·李颀小传》说"李颀,东川人",但"东川"究在何地,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云南东川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东川在今云南东川附近,马茂元《唐诗选》也说在今云南会泽县附近。(2)四川东川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游国恩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均认为在四川三台。(3)河南说。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颀考》对前两说均持异议,认为李颀的郡望出自赵郡,但实际居住地则是河南府的颍阳。前人之所以认为李颀系东川人,是将李颀诗中的东川别业当成其籍贯了。谭优学的《李颀行年考》也对前两说表示反对,认为李颀的东川,不必他求,就在今河南巩县之南,且并非一行政单位,不能作为李颀籍贯。至于其籍贯应该存疑。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一文对"东川"的辨证,与傅璇琮、谭优学相近,但他认为,李颀应是"赵郡人,家于嵩阳之东溪"。

            3、举进士第的时间。对于李颀举进士第的时间,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1)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和《唐诗选》都认为,李颀登进士第的时间在开元十三年。刘宝和《李颀事迹考》则在对开元二十三年反驳中,认定李颀登进士第是在开元十三年。(2)开元二十三年说(公元735年)。傅璇琮《李颀考》认为既然李颀是在孙逖典贡举时进士及第,就只能在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这两年内。《全唐诗》小传当是于开元二十三年中漏掉了"二"字,误载为开元十三年。马茂元《李颀里贯仕履辨证》、谭优学《李颀行年考》也都持此说。

            4、李颀的交游。傅璇琮《李颀考》中曾对李颀与陈章甫、梁锽、康洽等人的交游作了考证,谭优学则在其《李颀行年考》后附有《李颀交游考》,文中对陈章甫、梁锽、康洽、相里造等人与李颀的交游作了考证。郑宏华《李颀行事质疑》首先认为李颀诗中的刘四乃是刘晏,而非刘昚虚;然后又认为傅璇琮《刘方平的世系及交游考》中关于刘方平与李颀的关系有所忽略,故补充材料,认为二人过往是完全可能的。

            5、其他。谭优学《李颀行年考》后还附有《李颀江南游踪考》,傅璇琮《李颀考》对李颀登进士第后的经历也大略作了一些考证,刘宝和《李颀事迹考》则认为李颀大概在开元二十四年正月离开新乡,二、三月间,便到了长安,稍事勾留,即离开王维、卢象,返回东川故园。此后,再未出仕。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一文也对李颀的生平行事作了一些补充。郑宏华《论李颀及其诗歌》一文将李颀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壮游时期(开元十五年前)、十年闭户(开元二十三年前)、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三年)、归隐东川(开元二十九年后)。

            李颀诗歌研究    八十年代以前,学界对于李颀诗歌的讨论多是在文学史、唐诗论著中涉及的,很少有专论,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

            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册认为,在盛唐七言诗的作家中,李颀是最重要的一个。他的七言诗差不多是几首七绝合成的,内容方面也喜欢歌咏战争,但其意境和见解近于王昌龄,而与高、岑略异。另外,李颀还擅长写音乐,并认为其《听董大弹胡笳》诗是"写音乐的作品中的杰作"。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在肯定李颀七言律诗方面的成就时认为他的七绝如《野老曝背》"也有独特的风趣"。

            和这些出版于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史相比,五六十年代新出版的几部文学史加重了对李颀诗歌进行分析的份量,如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认为李颀的诗"长于粗犷明晰的线条",如《送陈章甫》诗"风格正是与边塞诗情调一致的了";又说其《古从军行》、《古意》、《少室雪晴送王宁》等诗是"何等清新明快";又认为其五言"常常夹在七言里用",以增加变化,"因为整个旋律的节奏乃是服从于七言的",像《送刘昱》诗中"这些富于异乡情调的歌唱与边塞诗乃是同一脉搏的"。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对李颀诗作的分析笔墨较多,认为其《古意》诗"在豪壮中略带苍凉",《古从军行》诗"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沉痛、章法的整饬、音韵的宛转,都有近似高适之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则认为,李颀的边塞诗虽然只有几首,却颇为流传,"是因为他的诗流畅而又奔放,,慷慨悲凉,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认为他"还善于用大自然的音响和形象表达音乐给人的感受","尽量把个人主观感受诉之客观景物,使难以捕捉的音乐美得到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另外还具体分析了李颀用五、七言古体诗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认为"在我国小说发达以前,这样的人物素描诗,的确是颇富特色而有意义的"。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出现专门探讨李颀及其诗歌成就的论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