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71章

第71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六、其他中小作家研究

            在盛唐文坛上还有相当多的著名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当时的大作家均有频繁的交往、唱和和很深的友谊,而且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甚至在当时享有很尊崇的地位,然而由于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注意,本世纪有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

            刘昚虚  本世纪关于刘昚虚的论文主要有马茂元的《刘挺卿非刘昚虚  辨〈渔洋诗话〉之误》、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刘昚虚》、谢先模的《盛唐诗人刘昚虚》、廖延平《刘昚虚〈阙题〉诗有题》等。马文首先认为刘挺卿是刘迅,非刘昚虚;刘昚虚的籍贯有嵩山和江东两说,目前尚不能确定;他在调洛阳尉之前,可能曾为校书郎;其卒当在开元二十八年后不久。傅文首先认为说刘昚虚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是错误的;刘昚虚"八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调洛阳尉,迁夏县令"的说法也值得怀疑,是把刘晏早年的事迹错作刘昚虚的事迹了;另外,李华《三贤论》中的刘君根本不是刘昚虚而是刘迅。谢文首先对刘昚虚的出生地进行了考辨,在"江东"、"嵩山"、"江东(一作新吴)"三种说法中,认定刘是新吴人(唐时新吴即今之江西奉新县);其次考证其生卒年,认为刘约生于公元702年――705年之间,卒于公元756年――759年之间;另外还据《奉新县志》(道光版)述其科第、官职:开元中以宏词科举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转崇文馆校书郎;最后认为康熙间仍流传的《鶺鴒集》五卷是其诗集,只是到道光间才散失了。廖文据江西《靖安县志》(道光五年版)和《长冈刘氏宗谱》,发现刘昚虚的《阙题》诗原题《归桃源乡》,且据此补考了刘在江西靖安桃源的一段隐居生活。

            张子容    本世纪有关张子容的研究文章只有马茂元的《张子容生平及其诗》一篇。该文认为张子容当是先天二年进士,《登科记考》谓先天一年进士,误;在贬乐城尉之前,尝仕宦中朝,然涉历不详;子容谪乐城,当在开元中,乐城解官后,游永嘉,与孟浩然见面;子容之由永嘉北行,当为秩满还朝选官;可能终于晋陵尉;文章最后还对子容集中误收诗、散佚情况作了一些介绍。另外,一些有关孟浩然生平的研究文章中也涉及到张子容的生平,如陈贻焮《孟浩然事迹考辨》、谭优学《孟浩然行止考实──唐诗人行年考之一》、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孟浩然》、屈光《孟浩然首次入京考》、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陶敏《孟浩然交游中的几个问题》、李浩《孟浩然交游补考》、王辉斌《孟浩然年谱》(上、下)、李浩《孟浩然事迹新考》等,均可参考。

            綦毋潜    关于綦毋潜的研究文章主要有马茂元的《綦毋潜里贯仕履及其诗》、傅如一的《綦毋潜生平事迹考辨》、王辉斌《綦毋潜生平考实》、蒋方《唐人綦毋潜生平中几个问题的考辨》等。其中马文认为綦毋潜籍贯南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登第后,释褐授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天宝中为右拾遗;其官右拾遗之前,曾为秘书省校书郎;似又曾由拾遗出为县令。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李颀考》中也涉及到綦毋潜的生平,其关于綦毋潜登第时间及初授官职的考证与马文相同,亦认为其籍贯当为南康,荆南说误;綦毋潜于开元十五年至十八年间曾归江西故籍,并已为集贤殿学士。傅如一文在綦毋潜生平诸多问题上的看法与马茂元、傅璇琮有异,如马、傅都认为綦毋潜是南康人,该文则认为綦毋潜的江东别业在南康,而荆南是其籍贯;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綦毋潜的生于公元692年,约卒于开元749年,该文则认为其卒年目前尚可阙疑,最早当卒于天宝末年,具体不可考;马、傅都认为开元十四年登第后即授宜寿尉,该文则认为进士及第后所授官职为秘书省校书郎;该文还考证出綦毋潜开元十七年弃官还江东,长时期没到北方来,直到开元末才在洛阳与李颀、崔颢等人游,至天宝五年夏方去洛之京,同年授宜寿尉,大约于天宝八年即迁为右拾遗,至天宝十一年,仍在右拾遗任上;天宝后行迹难考;另外该文还发现綦毋潜一些与薛据相混的诗。蒋方文主要讨论了綦毋潜的乡贯、江东别业所在、任宜寿尉及初次归隐的时间,认为綦毋潜的乡贯当以傅璇琮的虔州说为是,江东别业指吴中,而非虔州;其任宜寿尉应在开元中,在集贤院待制与校书郎之前,但不是及第后即授宜寿尉;对傅如一定綦毋潜初次归隐在开元十七年、陈铁民定于天宝初两说都不同意,认为似应在开元二十年左右。

            另外,赵克尧《论唐玄宗对音乐、歌舞艺术的贡献》、初旭《杨贵妃的诗和诗中的杨贵妃》、王令《李邕补益〈文选注〉说志疑》、王元军《事近小臣毙――略谈李邕之死》、马茂元《李昂仕履及其长篇歌行》、谢学钦《读薛令之的佚诗》、马茂元《崔国辅里贯仕履及其绝句诗》、陈尚君《李白与崔令钦交游发隐》、张旭光《〈教坊记〉作者崔令钦的时代》、洪炯《关于韦承庆〈凌朝泛江旅思〉》、刘法绥《高力士及其诗》、符苇《赵彦伯及其诗之疑析》、富寿逊《考订二则》(马戴籍贯考)、马茂元《祖咏生平考略》、张立名《祖咏和他的诗》、刘继才《论祖咏及其与王维、陶渊明之关系》、马茂元《崔曙里贯及其生平考略》、马茂元《薛据里贯及其生平考略》、佟培基《薛据生平及其作品考辨》、刘开扬《关于房琯》等文章皆论及盛唐一些中小诗人,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五章    中唐文学研究      

            中唐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继盛唐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故千百年来一直为诗评家所重视。本世纪学界对中唐诗歌的研究,无论是综合研究还是作家作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节、中唐诗歌整体研究      

            一、中唐诗歌的总体评价和综合研究

            本世纪人们对中唐诗歌的总体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某些时期,还有明显的分歧。

            本世纪上半叶  在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对中唐诗歌的认识和分析大多较为肤浅,但在吉光片羽之中也不乏珠玑之论。

            如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中唐是"唐诗的极盛时代",而且"与开元天宝盛时的文学有根本上的不同"  ,"开元天宝是盛世,是太平世;故这个时代的文学只是歌舞升平的文学,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八世纪中叶以后的社会是个乱离的社会;故这个时代的文学是呼号愁苦的文学,是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的。"他还认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只是少年时期,体裁大解放了,而内容颇浅薄,不过是酒徒与自命为隐逸之士的诗而已。以政治上的长期太平而论,人称为'盛唐',以文学论,最盛之世其实不在这个时期。天宝末年大乱以后,方才是成人的时期。从杜甫中年以后,到白居易之死(846年),其间的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现。"胡适此论后来得到了苏雪林、郑宾于等人的认同,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雪林《唐诗概论》在概述中唐诗歌时对胡适观点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这时候一般的人太平迷梦早已打破。而诗人饱经乱离之苦,对时代更有深刻的认识,文学的态度也就一变而为严肃、认真、深沉。而写实文学便于这时代勃然以兴。"

            郑宾于的《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也认为,"大历元和之际的风尚,和以前已显然有了几个不相同的区别:有卫道的古文诗人;有讲究声病严分近古的诗人;有致力台阁,专工赠送的诗人;有用方言俚语,通俗辞句来写诗的诗人。"而且,该书对前人认为中唐诗人大多"复古"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乃是矫古";对于王世贞所持"贞元而后,方足覆瓶"的见解更是不敢苟同,认为"站在诗的立场上"说,"我们之所谓盛唐,并不仅指开元天宝,实在也指大历元和。假如没有元白的尽量创作,......则唐代的'诗戏'便没有终台,登峰而未造极。所以元和的诗业也是特别富于创造力量的。"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册)统观中晚唐诗时也认为"在诗史上,这是一个光荣的时代",并谓此时的诗歌"都以民间疾苦为题材",诗人"作诗的态度也更严肃,更认真","这些,都表示新的风气。"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论中唐诗坛时则更注重从诗歌体制演变和发展的角度来阐述问题,他认为,"五七言诗的格律,到了大历间,是已经发展到无可再发展的了,其体式也已进步到无可再进步的了,诗人们只有在不同作风底下,求他们自己的深造与变幻。但大历的诸诗人,除了顾况一人外,其他'十才子'之流,皆没有表现出什么重要的独特的风格出来;他们仿佛都只在旧的诗城里兜着圈子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