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第二节 白居易研究
一、二十世纪白居易研究概述
白居易和杜甫、李白一样,是被本世纪学界研究得最为深透的三大唐代作家之一。在本世纪上半叶,学界就已经对白居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如生平研究方面,产生了郭虚中的《白居易评传》和岑仲勉的《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等或对白居易一生行事进行评述、或对白居易生平疑点进行考辨的著作。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有张汝钊的《白居易诗中的佛学思想》。诗歌研究方面成果更多,有总论白居易诗歌的,如佘贤勋的《白香山诗研究》、李尔康的《白居易诗研究》等;也有研究白居易诗歌题材的,如李蕴华的《白居易的妇女文学》、李国标的《白居易和他的讽谕诗》等。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虽然出版于1950年下半年,实际上他从四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对白居易诗歌进行考论结合的综合研究,并在1948年发表了《长恨歌笺证》、《白香山新乐府笺证》,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白集整理方面,本世纪上半叶学界所取得的成绩同样很大,其中岑仲勉著作尤丰,他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发表关于白居易集版本、诗文考证的文章达六篇之多,提出并解决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或解决的问题。
五六十年代,白居易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此时学界研究得较多的问题是白居易诗歌的创作方法、艺术特征等问题,李嘉言、霍松林、陈友琴等学者之间曾经展开过关于此类问题的讨论。此时学界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怎样看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是这次讨论的焦点,因为其中涉及到阶级分析还是超阶级的研究的问题,对此,陈珏人、谭丕模、林志浩等人曾经多次撰文进行讨论、彼此商榷。尽管在本世纪上半叶早已有人涉足白居易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但是五六十年代的白居易文论研究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色彩,因为人们着重分析的是白居易诗论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问题,当时人们得出的某些结论即使到世纪末的今天也还有人在沿用。另外,陈友琴的《白居易诗评述汇编》的出版,也为当时白居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文革期间,白居易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后期,白居易研究从复苏渐渐走向全面兴盛。此时人们不仅继续研究过去几十年中学界热衷探讨的白居易的生平、诗歌创作手法、《长恨歌》的主题、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等老问题,还开掘了白居易与宗教之关系、白居易诗歌体裁和形式、白诗在国外的影响、白居易的美学观等新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领域是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与宗教之关系和白集的全面整理和版本研究。生平研究方面,出现了好几部白居易年谱、家谱和传记;白居易与佛教之关系的研究也出现了开掘较深的好文章,其中陈允吉的《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一文尤为新警。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可谓是本世纪白集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白居易作品的笺证和校勘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白居易文集版本研究方面,谢思炜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其博士学位论文《白居易集综论》从各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白居易集的版本流传和各本文字的校勘问题,是本世纪末产生的对白集版本系统研究得最为全面、深入的成果。
二、生平研究
本世纪白居易生平研究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陆续出版了一大批白居易传、白居易年谱和白居易家谱之类的专门性生平研究著作。
周庆熙的《白乐天评传及其年表》是本世纪较早出现的白居易评传,该文对白居易一生行事、思想和诗文创作的评述较为粗浅,但评价较高。文后所附年表亦极简略,对乐天生平事迹无甚发明。稍后出版的郭虚中《白居易评传》,则对白居易的一生行事、思想和诗歌创作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初,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下子出现了好几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和分析白居易及其创作成就的传记类著作。如王进珊的《人民诗人白居易》、苏仲翔的《白居易传论》、万曼的《白居易传》、王拾遗的《白居易》、褚斌杰的《白居易评传》、陈友琴的《白居易》等。其中,苏仲翔著从白居易的家世、生平、思想及性格、诗歌创作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评价。万曼著则是一部较为详细的白居易传记,对白居易一生的经历和创作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王拾遗著也叙述了白居易一生的主要事迹,并粗略地把白居易各个时期的活动连系起来了,试图描绘出白居易"在那个历史时代是如何生活着和战斗着的"。褚斌杰著也从"诗人的家世和家庭"、"诗人的一生"、"开明的政治思想"、"先进的文学主张"、"具有高度人民性的作品"、"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的影响"等诸方面对白居易的一生和创作进行了评述。
文革之后,虽然又出现了一些传记类的著作,如陈友琴的《白居易》、陈翔的《大诗人白居易》、王拾遗的《白居易传》、陈敏之、羊达之的《白居易》、褚斌杰的《白居易评传》,但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新的白居易年谱、家谱。
王拾遗的《白居易生活系年》是其中较早问世的著作。该书以系年的形式,考订了白居易生平、行事、思想、交游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年白居易事迹下均列出论据若干,然因资料来源不广,故发明不多。书后附《白居易简要年表》,分"纪年"、"时事"、"出处"、"主要诗文"等四个栏目,使人对白居易一生行事和诗文创作一目了然。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是作者多年笺校《白集》积累的成果,它以广博的征引和缜密的论证,对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作品系年、人事游和有关时事进行了详赡精当的考订。全书在参考宋绍兴本、明马元调本、日本那波道圆本、清汪立名一隅草堂本等多种版本,校正《白集》有关诗文的同时,还广泛吸收和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旧《唐书》等典籍的有关记载,并对其中的疏漏失误多有补正,提出了不少关于白居易生平行事的新见解。《白居易家谱》是1980年7月在洛阳白家发现的,记载了从白居易到现代共五十余代的情况。该书原名《乐天后裔白氏家谱》,谱中记载各代的婚配、子嗣、昭穆次序,井然不乱,为研究白居易的后裔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书后面还附有顾学颉编写的《白居易行实系年》。
除了上述各种关于白居易生平研究的专著,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还产生了不少对白居易生平事迹进行考证、辨析的专题论文。
综观这些专著和论文,可以发现本世纪学界对以下几个问题比较关注:
世系和家族 新、旧《唐书·白居易传》和白居易本人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都说白居易是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之后,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白建乃后周弘农郡守。清人汪立名的《白香山年谱》已经指出这个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中论"牛僧孺家有隋代牛弘赐田事"时曾阐述及之。他指出,"白建卒于北齐未亡以前。其生存时期,周齐二国东西并峙,互相争竞。建为齐朝主兵之大臣,其所赐庄宅和得越在同州韩城,即仇雠敌国之内乎?其为依托,不待辩说也。"他在此基础上又推论道:"岂居易、敏中之先世赐田本属于一后周姓白名某字某之弘农郡守,而其人却是乐天兄弟真正之祖宗,故其所赐庄宅能在后周境内,后来子孙远攀异国之贵显,遂致前代祖宗横遭'李树代桃'之阨耶?"这一观点,陈寅恪后来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又再次提出,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如顾学颉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朱金城在《白居易年谱》中都接受了陈氏此说。
同样,本世纪学界对白居易的远祖也提供了新的看法。对于白居易的远祖,白居易自己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是出自芈姓,"楚公族也"。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白氏出自姬姓",为周太王之后。周为西北民族,楚为南方民族。对于这个分歧,从宋代以来,就代有学者考辨、论析之。
到本世纪中叶,陈寅恪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指出,"此种谬伪矛盾可笑之处"乃"诸家谱谍记述,虚妄纷歧"所致,"今日稍具常识之读史者,决不致为所迷惑",他根据《北梦琐言》中所记崔慎由诋白敏中语,《唐摭言》中白敏中、卢发所赋"十姓胡中第六胡"诸句,以及白居易《沃州山禅院记》所云"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昔道猷肇开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州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等语,谓"白氏与西域之白或帛有关,自不待言",从而推论乐天先世当出于西域胡姓。陈氏此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响应。
八十年代初,顾学颉发表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中有一部分就专门论述" '白'是汉化胡姓之一"的。他在陈寅恪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正史、野史及《高僧传》中的材料,考证出"因龟兹国境内有白山,故汉朝赠其王姓白,一直到唐代未变",而且"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从西域龟兹国来到中土姓帛(白)的人很多,有传教的,有做文官的,也有做武官封王的",所以他也认为"白氏的祖先并不是汉族,而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