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83章

第183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章还探讨了这些手法和作者心情的关系,认为这些诗的共同点,就是作者虽然胸怀抑郁,但又不去寻找出路,采取了借在时间流逝中趋于灭亡的不安定的存在来抒发感慨的态度。

            成松柳文则指出,温庭筠诗歌艺术风格的建立,首先是吸收了前辈诗人包括杜甫、李贺、李商隐、贾岛等人的艺术精华形成其诗风芜杂的特点,另外其诗风又很典型地代表了晚唐诗整体风貌,体物细微曲折,有向审美和艺术主体回归的态势。

            三、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本世纪对温庭筠诗歌作品的整理成果,主要有吴遁生的《温庭筠诗选》、刘斯翰的《温庭筠诗词选》和清人曾益等笺注、今人王国安点校的《温飞卿诗集笺注》。另外,林邦钧的《温诗顾注补正二则》、黄震云的《晚唐诗人温庭筠佚诗二首(〈赠隐者〉、〈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林邦钧的《〈温飞卿诗集笺注〉摘误》等,也可参考。

            万曼的《唐集叙录·温飞卿集》对《温飞卿集》的流传和版刻情况进行了介绍。                                                              

        第三节    温李之比较      

            温庭筠与李商隐同时代,诗人号为"温李",也使得后人多注意"温李"这一称号的含义,对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八十年代以前本世纪较早对"温李"并称发表意见的有玄修,他在《说李商隐》中谓世人将"温李""相提并论,皆非知言","温李之称,指偶俪文字言,非论其诗也。"后来陈寂的《李商隐诗探微》也论及"温李的分歧",他认为,温李虽同是雕琢藻丽,而李较清峭深婉,温较柔靡巧缛,所以在诗史上李的成就较高,而温却是花间词人之冠了。      在思想内容上来看,温所说的是主观的个人得失,李所说的是客观的国家兴衰,积极和消极意义显有不同,把温、李混淆在一起,说他们同样是唯美的、象征的、神秘的、颓废的东西,这就是对他们没有经过精细分析作区别对待,而把李的作品价值降低,也可说是不辨淄渑了。范文澜的看法则不同,他在《中国通史》第四册中指出:"在晚唐,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晚唐诗人温李并称,其余诗人都不能和他们比高下,因为此后诗人(包括词人)都是温李的追随者。"

            八十年代以后对"温李"齐名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黄震云在《谈温李齐名》中也对"温李"齐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温李齐名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二)温李齐名反应了他们诗词上的成就:首先,他们丰富的诗歌著作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托古讽今的作品,在含蓄中露出悲愤的心情,其次,他们在晚唐文坛上的地位均较高,再次,温李诗歌中都有相同数量描写男女爱情的和少量的恻艳作品。于翠玲的《温、李齐名说浅探――兼及温、李的酬赠诗》认为,昭宗朝翰林学士裴廷裕在《东观奏记》中以"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李齐名说,广及诗文辞赋,并不仅指诗歌方面,而后人却把它片面理解为诗歌,至宋代已有扬李抑温的观念,清代常州词派本想力挽狂澜,后王国维以其词品极似"画屏金鹧鸪"再次一锤定音。故是"温李齐名"反映的只是当时晚唐文坛温、李双峰并峙的局面,而以后随着温庭筠文著的失传,这种辉煌也就一去不返了。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直接将温李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分析颇为细入。如林邦钧的《温、李诗比较》从思想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他指出,温李诗的思想内容有不少相同之处,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盛世难再的悲叹多于理想的追求;不满现实的冷嘲热讽多于现实的抨击、抗争;诉哀乞怜的怨忿、思归慕隐的向往多于奋发有为的进取。但李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或广度上为温诗所不及。而且温李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区别也影响他们的风格:在沦落潦倒之后,温多思归慕隐;李多身世之悲、沉沦之痛。表现在诗中,温庭筠的律诗得王韦之澄淡清疏,工慕山状水,时抒闲逸之情;李商隐律诗承少陵的沉郁顿挫,多托物寓怀,常吐哀艳之词。所以有温薄李厚、温清李浓之别。吴肃森的《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就指出,从爱情的题材,缛丽的语言,婉曲、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沉痛感伤的倾向,都可以看出温庭筠词的婉约风格是李商隐的绮词艳语从正面起推动作用的结果。但他们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各有其长处与不足。简括地说,李商隐的爱情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它能委曲尽意地写出爱情相思的心理过程;且语言华美而不失流走自然。但是他的许多诗艺术表现过于虚空,往往给人一种飘忽朦胧而又捉摸的感觉;再加上章句间跳跃较大,以及炼词伤意等,都给作品增添了费解的成分。温庭筠的恋情词深受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影响而又有所进展。他加强了词的组织性,用暗示、联想的手法,使它能表达李商隐在五、七言诗中所难于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是,也由于他过分讲究藻饰和文字声律,从而产生了许多文字流弊;同时也由于文人的阶级意识和生活的限制,作品的内容日益空虚,并逐渐远离了人民。房日晰的《李商隐、温庭筠之七律比较》也指出,李情深,温浅露。李有着极丰富的感情,并将深切的感受与情绪渗入作品,主客观融为一体,其诗幽微缠绵,曲折丛深,凝重而浑厚。温诗往往是客观的描写,在作品中主观感情的融注似嫌不足。类似的文章还有陈铁镔的《温庭筠诗与李义山诗的比较研究》等。                                                              

        第十二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研究      

            韩愈和柳宗元虽不只以古文名世(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是足为后世师的),但是,由于他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所以我们把本世纪学界对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研究情况放到在一起介绍。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研究      

            从三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学者对唐代古文运动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如王锡昌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这样一部论述简略而周全的专著。此时从整体上探讨唐代古文运动的专题论文也出现了好几篇,其中又以曾了若的《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论》和罗根泽研究唐代古文运动创作和理论的系列文章《唐代早期古文文论》、《韩愈及其门弟子文学论》等较具深度。四十年代涉及唐代古文运动的专著似乎只有龚书炽的《唐宋古文运动》一本,论文亦少。

            五六十年代论及唐代古文运动的专著和论文虽然不多,专著只有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一本,论文也只有寥寥几篇,但是当时新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则充分体现了学者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后对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实质的新的探讨和认识。

            十年动乱之中尤其是七十年代中叶,唐代古文运动被卷进了"评法批儒"的运动中,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用"儒法斗争"观念对唐代古文运动的阶级实质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文章,其中较为典型和较有影响的文章则是刘大杰的《韩愈与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展,是在七十年代末直到现在的二十年里,此时不但先后出版了陈幼石的《韩柳欧苏古文论》、孙昌武的《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刘国盈的《唐代古文运动论稿》、葛晓音的《唐宋散文》、李道英的《唐宋古文研究》等各具学术个性和学术创见的专著,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研究唐代古文运动的专题论文。另外,九十年代还出版了好几部对唐宋八大家文集进行新的整理和对唐宋八大家散文艺术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著作,如朱世英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吕晴飞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吴小林的《唐宋八大家汇评》、郑子瑜的《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隅疏举要》余冠英的《唐宋八大家全集》等。

            下面,我们将从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期和作家研究、整体评价等方面,对本世纪学界所取得的有关学术成果进行介绍。

            一、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这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对之进行探讨了。如王锡昌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从文艺思潮、民族关系和社会制度等三方面论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其中不乏新见,如他认为:"北方民族刚直成性,气质天赋,故不适雕章缛句之虚饰,更难拘于韵律声病之束缚,......故古文运动得始盛于北方,盖亦由于其民族性之关系欤?"他又指出唐代明经考试、官修史书这两种制度对古文运动有重大的影响,"明经则抑华而务质,修史则厌虚而求实。古文运动之促成,实赖于斯二者之力。"当时出版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也有相关的论述,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唐代古文运动取得成功的最大的原因"便在于骈俪文的矫揉做作,徒工涂饰,把正当的意思与情绪,反放到第二层去。而且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也实在不能尽量的发挥文学的美与散文的好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