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98章

第19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文认为,柳诗具有冲淡、幽独、流动的三大审美情趣特征。其"冲淡"是以"形象直觉"、"玄览"、"游心"为主要审美方式,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社会不即不离的距离作为前提;其"幽独",运用"直抒"外化心灵的方式和移情、寄情的方式以展示审美情趣所蕴藏的幽独内涵和鲜明的形象;其"流动",则跨越时距,"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充分发挥联想的审美功能,使自己和欣赏者通过有限的篇幅,反映出、领略到广阔、深厚,独特的意蕴和回旋跌宕的美。梁文则针对当前柳诗研究中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柳宗元的悲剧性格气质,悲剧性遭遇,激愤忧伤的情绪,构成了他悲剧性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他与屈原同调,接受陶、谢清峻的语言,把握《庄子》的奇想气势,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在柳诗悲剧氛围的美感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诗人悲苦的心情。这是柳宗元对我国诗歌发展史的独特贡献。

            八十年代以后,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研究柳宗元的山水诗的,如黄乃康的《试论柳宗元的山水诗》、景凯旋的《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儒佛思想》、蔡国相的《柳宗元景物诗的移情特色》、贺秀明的《浅论柳宗元山水诗意境的独特性》、王启兴的《超尘脱俗,徜徉山水――佛教对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和景物诗的影响》、张峻亭的《论柳宗元山水景物诗中的情》、林继中的《柳宗元山水诗风格特征之形成》等。其中,景文认为,柳宗元山水诗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儒佛思想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和自然的矛盾态度上。在他的诗中,"出世"与"入世"并存,其意识难以在观照自然时保持审美的距离,所以处处都有一个"我"的存在。这种"徘徊两端,阴郁畏疑",正是柳宗元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柳诗的这一风格,"还代表了中唐山水诗境与魏晋、初盛唐山水诗境的区别"。贺秀明文指出,"幽深荒冷的景物与忧伤悲愤的感情基调融合的种种方式",是构成柳宗元山水诗意境的重要方面。王启兴文指出,柳宗元在贬谪永州司马后,极为苦闷,在原来信佛的基础上,更笃信天台与禅宗。佛教的出世思想对柳宗元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山水游记与景物诗的创作都有巨大影响。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柳宗元张扬了创作主体意识,摆脱了儒家功利主义的审美观,对永州山水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在作品中创造了空寂、幽旷、宁静的艺术意境。

            还有一些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柳诗与同时代其他诗人创作的异同,如苏渊雷的《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的异同及柳的独创性》、赵昌平的《韦柳异同与元和诗变》、马自力的《论韦柳诗风》、《韦柳诗歌与中唐诗变》、房日晰、卢鼎的《韦应物柳宗元五言古诗之比较》等。苏渊雷文比较了韩柳。刘柳诗风的异同:"大抵刘诗通俗处近元白,精深不及子厚而婉丽过之","刘、柳诗高于退之处,正以他们浸淫骚雅,厚于性情,深入民间。诗外别有事在,触目感怀,故能言之若是清拔郁结、异彼退之之故为高调,转成险急也。盖小诗精深,短章蕴籍,子厚较之韩刘,为尤突出。"赵昌平文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对韦、柳诗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作一些新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企图通过这一研究,对诗歌流派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文章认为,韦应物的成就与功绩在于在大历诗风普遍因片面追求"理致清新"(  《中兴间气集》序)而渐趋浮薄之际,能度越流辈,直接陶潜与王、孟之阃域,并以其独特的个性,出众的才能使清远诗派的传统格局,发出又一次绚丽的光彩。而韦应物的创作手法未能超出王、孟家数,特别是其高标独秀却缺少众芳环拱的现实,又说明了清远诗派发展至此,再走盛唐人的传统路子就势必前途越益暗淡。清远诗派的变革已成必然之势。正在此时,从盛唐杜甫起,中经皎然《诗式》进一步阐发,然而未为时世所重的,对谢灵运诗锻炼以求精粹,苦思以求自然的特点的卓越认识,至元和时由于韩、孟等人的弘扬而蔚为风气。于是,柳宗元就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在保存清远诗派从陶谢以来真于情性,中丰外淡的特点的前提下,由谢诗之上述过去未被重视的一面开拓,从而创造了清远诗派的新格局。如果说韦应物是清远诗派传统格局的卓越后劲,那末柳宗元则是这一流派新风貌的先行。韦柳并称,今天应当从他们同是中唐时期此派诗人最高成就的代表着眼。韦柳有别,则应当是指出他们同中有异的创作特色,在诗歌史上占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地位。至于历史上由唐宋诗分判而产生的倾向不同的韦、柳左右论,可以帮助我们对韦柳之异同加深认识,然而我们正不必步前人之后尘,再来对韦、柳强分左右高下。马自力前文指出,韦柳诗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他们的创作倾向代表中唐诗变前期的诗歌发展趋势,在诗风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总体特征是"高雅清远";马自力后文又将韦柳与大历十才子进行比较,认为天宝诗风所包含的三个创作趋势,到大历十才子那里一度中断了,而在韦柳手中却得到了延续。房日晰等文则指出,韦柳的诗表现出很强的冲淡美,其诗风接近陶、谢,但由于生活经历与审美情趣不同,诗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韦诗清旷,柳诗幽怨"。

            五、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作品整理和普及  本世纪的柳宗元作品整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吴文治点校的《柳宗元集》,该集在版本校勘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是一部较可信赖的柳集。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国安笺释的《柳宗元诗笺释》,这是今人所作的第一部对柳宗元全部诗作进行注释、系年的著作。该书打破了原集序次,按作品年代先后重加编排,分为四卷,在柳诗作年考证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注释方面也比较精审,对所吸取的前人成果能一一注明,体现了谨严的学风;该书还尽量辑录了前人对柳诗的评论、解说,有关各诗者,附丽各诗之后;总论柳诗者,辑为一卷,隶于篇末,便于研究者参考。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出现一部今人精校、笺释、系年三合一的,能够充分体现本世纪柳宗元研究最高水平的《柳宗元集校注》。

            在柳宗元作品普及方面,本世纪学者也作了一些工作。本世纪上半叶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选本不多,笔者仅见胡怀琛的《柳宗元文》。本世纪下半叶柳宗元的诗文选本比较多。就选本而言,要数文革之中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选注》本最多,这些选注本虽然大多是应"评法批儒"之需,但其中有些选注本选注了前人从未注释过的柳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学术进步;而且这么多的选注本同时问世,客观上也起到了普及柳宗元诗文的效果。文革之后,又出版了一些柳宗元诗文的选注本,如贝远辰的《柳宗元诗文选》、胡士明的《柳宗元诗文选注》;译注本则有王松龄等的《柳宗元诗文选译》;范阳的《柳宗元哲学著作注释》则对柳宗元的哲学著作、论文进行注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柳宗元哲学思想的研究。另外,金涛还主编有《柳宗元诗文赏析集》,收录了今人对柳宗元诗文名篇的赏析,因多是研柳有年的专家所撰,所以在普及柳宗元诗文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版本研究和"柳学"研究  本世纪对柳宗元文集的版本和流传进行专门清理和研究的文章甚为有限,仅见吴文治的《柳宗元集版本源流考略》和万曼的《唐集叙录·河东先生集》。

            在"柳学"研究方面,应该说也是从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展开的。1981年10月湖南省内外的九十多名柳学研究者在湖南省零陵召开了柳宗元学术讨论会,这是本世纪召开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柳宗元专题研讨会,因而在柳学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1985年8月,柳宗元学术研究会在广西柳州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三十四名会员,经过热烈的讨论,确定了要把柳学作为专门学问来研究的宗旨和研究会今后的工作任务。在会后不久,柳宗元研究会出版了不定期刊物《柳学研究动态》,主要是汇集国内外有关柳宗元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和新动态。到1998年4月止,该刊物已经先后出版了4期。1993年8月,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唐史学会、山东大学、柳州市柳宗元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以"柳宗元与中国传统文化"  为中心议题的首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广西;柳州市召开了,这次大会有来自海内外的柳学专家70余位,共收到会议论文80多篇、论著8部,较全面地显示了本世纪九十年代初柳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在这次会上,成立了隶属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全国性的柳宗元研究会,这说明柳学研究已经全面展开。

            在柳宗元研究资料方面,首推吴文治的《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该书收录的资料,包括中唐以迄"五四"一千一百余年间带有代表性的评述四百六十余家,辑录图书四百八十余种,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选材以对柳宗元的思想、诗文创作等进行评述的资料为主,也选录了部分有关柳宗元生平事迹及考辨其作品真伪的重要资料,属于作品字义疏证的资料,也酌情收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