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24章

第224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本世纪李煜词研究成果中,新加坡学者谢世涯的《南唐李后主词研究》可以说是研究得最为全面、细致的一部著作。该书除结论外,共分十章,分别探讨了李煜生平、版本、艺术风格和思想,其中第五章至第十章为本书重点所在。五六两章详论后主词之艺术成就,第七章辨析前人对后主词艺方面的曲解,第八、九章论驳所谓爱国思想与释迦、基督思想之缪说;第十一章则就所谓"阅世愈浅情性欲真"之意为后主词辨诬。书后还附有"李后主词伪作表"。                                                              

        第八节    张志和、白居易和韩偓词研究      

            中晚唐时期产生了很多词人,除了上文已经论及的温、韦、冯和花间集所收词人之外,还有张志和、白居易、韩偓等人。本世纪学界对他们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张志和及其词研究  本世纪张志和研究中,生平研究尤其是其生卒年的考订是一个重点。论及这一问题的学者主要有胡云翼、施蛰存、王从仁、陈耀东、赵昌平等。

            张志和生卒年,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作"约730-约810",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张志和"条同,新版《辞海》"张志和"条亦同。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夏承焘的《唐宋词选》、顾颉刚的《唐宋词选释》等著作,均不列其生卒年,以示缺疑。

            王从仁在《杂考二则》中,据颜真卿的《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考证出张志和生卒年应为公元742(?)-774年。施蛰存在《张志和及其渔父词》中则认为,张志和的卒年当在大历九年秋至十二年之间。稍后,陈耀东在《张志和生卒年考》中认为,张志和应生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卒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享年三十岁。陈文发表后不久,赵昌平即撰文提出商榷,他认为陈说是建立在一系列对史料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的,实未足以使人信服,故而论断大误,并认为沈汾《续仙传》关于张志和的记载乃附会之说,不能作为考订张生平的材料依据。他说,张志和的确切生卒年无法考订,至多只能说卒于建中、贞元、元和时期。

            探讨张志和生平和交游的文章则有洪静渊的《唐人张志和事迹考》、陈耀东的《张志和交游考》和熊竹沅的《张志和及其〈渔父词〉考阙――兼论  "词固不可概人"》等。

            本世纪分析和论述张志和《渔歌子》词的文章较多,但大都系赏析性质的文章,其中只有施蛰存的《张志和及其渔父词》、陈耀东的《张志和〈渔歌子〉的流传和影响》、解晓亮的《张志和与〈渔歌子〉》、陆坚的《张志和〈渔歌子〉的流播与日本填词的滥觞》、张昌余的《从中日两组渔父词看文学的传播因素――试论张志和与嵯峨天皇的〈渔歌子〉》等,较具学术深度和价值。

            另外,九十年代学界还展开过关于《西塞山前》等五首《渔歌子》词是否为张志和所作的讨论。张应斌在《"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吗?》中指出,《渔歌子·西塞山前》的作者不是张志和,而是颜真卿。其所以误系于张志和名下,主要原因是词与画共轴流传产生的误会。同年,柴葵珍撰《"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兼致张应斌先生》文对张应斌说进行商榷,他认为从当时人的记载和历代的记载中,均可证明:1、张志和写了渔歌,2、张志和写的渔歌中,有"西塞山前",3、当时有唱和渔歌的雅聚,唱和张志和"西塞山前"的有颜真卿等人,4、诸贤唱和中,各有五章。本文最后认为,在没有确切材料的情况下,无视众多的资料,把朱景玄记颜真卿作渔歌,宣布为作"西塞山前",这是不慎重的。后来,熊竹沅的《张志和及其〈渔父词〉考阙――兼论  "词固不可概人"》和钟来因的《〈渔夫歌〉著作属张志和新证》两文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新的材料证明《渔父词·西塞山前》确系张志和所作。

            本世纪对张志和著作进行辑考的文章则有陈耀东的《张志和著作考》、龚坚锋的《张志和的〈玄真子〉并非"今已不存"》等。

            白居易词研究  白居易在作诗之余作了一些曲子词,是中唐文人词中的佼佼者。本世纪论述白居易词的专题论文主要有俞平伯的《民间的词――白居易的作品研究》、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施蛰存的《白居易词辨》等。

            韩偓词研究  韩偓是诗词兼善的晚唐诗人,学界对其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施蛰存的《读韩偓的词》、缪钺的《论韩偓的词》、宋心昌的《韩偓诗词散论》等。                                                              

        第十五章    唐代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唐代小说研究概述      

            本世纪学界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发轫于二十年代。无论是从作品的整理方面说,还是从小说史的理论探讨方面说,鲁迅都称得上是本世纪唐代小说研究的奠基人。他首先打破了清儒轻视小说的旧习,从1920年8月起,  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于二十年代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小说史论著,辑校并出版了《小说旧闻钞》和《唐宋传奇集》。其中《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唐代部分发明颇多,对唐代小说的系统研究有开创之功;《唐宋传奇集》更是本世纪一部出现较早的、较为可信的唐宋传奇选本,对当时唐代小说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鲁迅,当时致力于唐代小说研究的学者还有郑振铎和汪辟疆等。其中,郑振铎曾于二十年代编过一套《中国短篇小说集》,其中第一部都是唐人小说;三十年代又在他编的《世界文库》里陆续印出了《传奇》、《博异志》、《玄怪录》等唐人小说。汪辟疆除了校录出版了《唐人小说》,还撰有《唐人小说在文学史上之地位》等对唐代小说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二三十年代,唐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张鷟《游仙窟》从日本的回归和学界对这部作品及作者张鷟生平事迹的热烈讨论。四十年代后期出版的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则是本世纪较早出版的一部全面研究唐代小说的专著,集中体现了本世纪上半叶唐代小说研究的成果。

            五六十年代,唐代小说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但重印了鲁迅、汪辟疆等人选辑的《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还新出版了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张著在前两书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增补,不仅加了比较详细的注释,而且也作了认真的校订。从文字校订方面来说,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本子。另外,此时也陆续整理出版了一些唐人小说的单行本。如方诗铭的《游仙窟》就是其中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新注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的唐人小说集有《剧谈录》和《三水小牍》两种,都选用了较好的底本,并作了新的校订。其中《三水小牍》仍是现今最好的本子。另外,汪绍楹校点的《太平广记》的出版,也对唐代小说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再从小说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看,这一阶段也较之本世纪上半叶有所深入和拓展。此时人们多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和局限,也有学者探讨唐代传奇与当时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更出版了《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这样综合研究的著作,至于当时对唐代著名的小说家及其作品研究和介绍的文章就更多了。

            八十年代以后,唐代小说的研究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此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现了一批开掘深、视角新的唐代小说史著作,如程毅中的《唐代小说史话》、程国赋的《唐代小说嬗变研究》、侯忠义的《隋唐五代小说史》等。另外,此时唐代小说研究的领域也扩大了许多,以前人们较少关注的唐人笔记小说,也受到了学界的重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社就陆续推出了不少经过整理的唐人笔记小说的单行本,还出现了像周勋初的《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这样专论或涉及唐人笔记小说的专著。此时在唐人小说的普及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传奇鉴赏集》的面世,较好地满足了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唐传奇的需要,唐代传奇、唐人笔记选译本的大量出版,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尽管这些普及性的读物中不乏粗制滥造、转抄剽窃之作,但相当一部分还是比较精审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唐代小说在当代普通读者中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小说史的研究      

            和历代的唐代小说研究相比,本世纪唐代小说研究最显著、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史"的研究。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不但对唐代小说的史学地位和历史贡献首次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唐代小说兴盛的原因,还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研究了唐代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与唐代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在唐代小说"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