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 第26章

第26章

书籍名:《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作者:李广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冯雪峰站起身说,“你说鲁迅先生好象盘旋于高空的老鹰,他看明了旧社会的弱点就奋力搏击,二次,三次,无数次,非到这弱点完全暴露,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他不罢休。写得好!你关于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技术的论述,也很精辟。你准备给那家报刊发表?”

            “这是为《文学》七卷六号写的,王统照等着发排呢。”茅盾答,又从那包书中取出一本,签上名说,“《创作的准备》出来了,请你批评。”

            “这种介绍创作经验的小册子青年人很需要。你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冯雪峰看了一遍书的目录后说。

            “雪峰,你今天来,有什么事吧?”茅盾将一杯热茶递给客人。

            “当然,无事不登三宝殿嘛。”冯雪峰笑笑说,“鲁迅先生去世后,上海的文坛较前冷落了。我见到一些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他们谈起话来都不大有劲,心情沮丧,这与当前全民族抗日情绪普遍高涨的形势很不适应。我们要设法把作家们团结起来,使他们抖擞精神,投入新的斗争!”

            “你说得对。是应该为青年作家们组织一些活动,使他们加强联系,交流感情,激励斗志。”茅盾表示赞同。

            冯雪峰征询他采用什么方式比较好。

            茅盾想起前几年出版界的一些老朋友曾举行星期聚餐会,十一二个人,每周聚餐一次,轮流做东,每人每次出一元钱,做东的出两元钱。在餐桌上,互相交换上海政治界、文艺界的信息,也解决一些编辑、出版上的事务。于是他向冯雪峰提出:可以仿照星期聚餐会的方式,把大家邀集到一起交流思想、感情。这种方式比较自由,大家可以随便交谈,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是一个好主意!雁冰,我的事情多,也不大好公开出面,这事就委托你了。你可以再找几个同志商量商量。”

            冯雪峰起身告辞,在门口他紧握着茅盾的双手,眼里流露出充分信任的神色。茅盾也点了点头,说道:“放心。你自己多保重!”

            晚上,艾芜和申报《自由谈》的编辑吴景崧来拜访他。茅盾向他们谈了想搞个青年作家聚餐会的想法。他说:“虽然我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人,可我觉得自己跟青年人一样,爱和青年朋友谈天,青年朋友思维敏锐,见解新颖。如果大家能一星期或两星期聚餐一次,谈谈文艺思潮和新发表作品,该有多好?”

            艾芜、吴景崧齐声称好。第二天,他又找了沙汀、张天翼征求意见,他俩也满口赞成。

            这件事就定了下来。

            茅盾向冯雪峰谈了举行聚餐会的准备情况。冯雪峰提出一个问题请茅盾考虑:青年作家和“星期聚餐会”的参加者不同,参加“星期聚餐会”的郑振铎、傅东华、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徐调孚……这些人是名作家、老编辑、经济都比较宽裕、每星期拿出一元钱来聚餐是小意思,而预定要参加聚餐会的青年作家,要他们每周掏出一元钱,都会感到吃不消,一元钱意味着三四天的饭钱呢。

            经冯雪峰一提,茅盾想了个退一步的办法:不固定每星期一次,也可以两星期一次。不轮流做东,就由他固定做东家。凑钱采用“撇兰”的办法,每一“兰”一般是四角、五角、六角,负担不大,也活泼。饭馆是中小餐馆。

            冯雪峰表示赞同。

            茅盾提议这种聚餐叫“月曜会”。

            冯雪峰觉得“月曜会”这个名字既新鲜,又好记。他对茅盾说:“你想邀请谁参加,就邀请谁。”

            第一次“月曜会”聚餐在一个星期一的晚上举行了。茅盾和王统照早早地来到预定的菜馆。他们选了一间屋子一桌雅座。不大一会儿,张天翼、沙汀、艾芜、朱凡、王任叔、蒋牧良、端木蕻良…….陆续来到了。茅盾拿出一张纸,用笔在上面画了一丛兰草,在兰草的根部注明钱数。于是撇兰开始了。茅盾说:“我是东家,我先来圈。”

            大家一一圈完了兰叶,打开一看,茅盾圈的是一元二角,他马上把钱掏了出来放在桌上。

            别人哪会知道,他是有意圈画这最多的一份。

            点的一道道菜肴送上来了,一个个话匣子也哗哗地打开了。茅盾指着王统照向大家说:

            “在座的大多是青年作家,老王当然不算青年作家了。我拉他参加,一则是因为他是《文学》的主编大人,能对青年朋友来稿中存在的毛病提出一些意见,二则他与你们熟悉起来,也为《文学》的稿源开辟一个基地。”

            “对,对!我是来交朋友的。雁冰拉我来吃菜,我来向大家拉稿。今后,请大家给我们《文学》多多支持啊!”王统照说。

            有人关心地问茅盾,他是不是常失眠?茅盾说,他有了治失眠的“单方”,不大失眠了。

            大家纷纷向他请教“单方”是什么。他说,这个“单方”就是地临睡之前读几页有趣而轻松的书。他举例:“譬如,昨晚我睡不着,就打开灯,读勃兰兑斯写的《安徒生论》。

            我觉得勃兰兑斯的评论文章也和安徒生的童话一样轻松而有趣。他说,写童话不要用曲折的叙述,什么都得从嘴巴里新新鲜鲜当场出彩──哦,说是‘讲出来’还嫌不够,应当是咪咪吗吗、帝帝打打,或者是呜嘟嘟象号筒。他举例说,安徒生常常是这们开头的:

            ‘三个小兵在大路上开正步走……一

            二!一、二!’或者‘那么……张开嘴巴的喇叭在吹,大底达大打!有一个小孩在里头!’……我读者读着,就在安徒生的鼓声中进入了梦乡,呼……呼……”

            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月曜会”上,茅盾讲的并不多,总中听别人讲话。每当人们议论到文坛现象和文艺思潮时,他总是注意倾听。他听到一些青年作家反映,他们写出了作品苦于无处发表。

            就想出了出“丛刊”的主意向冯雪峰建议,创办了《工作与学习丛刊》。出了四辑:

            《二三事》、《原野》、《收获》和《黎明》。茅盾在上面发表了评论青年作家艾芜、周文、葛琴等人作品的书评,以及其它评论文章。陈白尘后来写道:“1937年春,张天翼同志通知我去参加由茅盾同志主持的‘月曜会’的聚餐,这更使我兴奋不已了。此前虽然见过几次茅公,都是在公共场合,未能亲聆教诲。‘月曜会’……连茅公不过十来人。……那天,他身御浅灰长衫,足登便鞋,周身上下朴素整洁,在这十里洋场上,却似一尘不染,温文儒雅,飘然而至,真是文如其人!

            “没有任何形式,谁也无拘无束,我们都围他而坐,随便倾谈。忽而国内国际形势,忽而抗日统一战线前途,忽而文坛掌故和新收获,忽而又落到创作问题上。茅公有问必答,自然地形成了中心。他那较重的浙江桐乡和轻微的口气,并不妨碍他谈笑风生,娓娓动听。我们这一群,当年的青年,真是如坐春风啊!……

            “这个‘月曜会’,在茅公一生事业中,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朵浪花而已。他自己都可能忘记了。但正是这类一朵朵浪花聚集起来,便可以看出,在整个三十年代里,他为中国文坛培育了一代新人!说他是三十年代作家们的导师,想不过分吧?”

        三二、炮火的洗礼

            1937年8月13日清晨,茅盾打形式收音机,播音员正在报告:因为战事,“银行停业两天”。

            接着又说:“国民政府已于昨日封锁长江和南黄浦……”

            近半个月来,他已在手记上写下了这样一些战况:

            7月30日,北平、天津沦陷。

            8月7日,日本大使川越抵上海;自长江止游撤下之日本海军军舰与陆战队亦已集中沪上。

            8月10日,日本一面施放外交途径解决的烟幕,一面急遽向上海增兵,吴淞口外敌舰相望。

            8月11日,京沪、沪杭两线我大军向上海推进。

            8月12日,我大军继续沿京沪、沪杭两线推进,两线仅各开客车一班。

            昨天,茅盾去和冯雪峰、邹韬奋、胡愈之等人商量战争发生后办杂志的事情。他妻子去设法搬运寄放在开明书店总厂的两千本书籍。待他傍晚回到家里,却不见书籍搬来。

            妻子说,好不容易才叫到一辆黄包车,家里的细软更要紧,就把两皮箱细软运到了租界的二叔家里。在睡梦中,茅盾还跟妻子争吵,说要把那两千本中西书籍搬运出来。今天,他要亲自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运出那些书,哪怕运出一部分也好。

            当他换上衣服要出门的时候,收音机里传出了闸北已经开火的消息。他心急如焚地跑上街头,穿过已垒起沙包、有卫兵守卫的苏州河桥,向开明书店总厂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许多工厂在用卡车搬运货物和原材料。

            海宁路上,挤满了人。茅盾一打听,原来是前面禁止行人通行,只允许持有特别通行证的汽车过去。

            蓦然,几架涂着太阳旗标志的日本飞机嗡嗡地从人们头上掠过。不一会儿,远处轰轰轰地响起爆炸声,几股浓烟翻滚着冲上天空。人们议论着什么工厂、哪家栈房着了火。

            紧接着,响起高射机关枪的哒哒声音,中国军队向日本飞机还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