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随后,茅盾隐居到重庆郊外二十公里处的南温泉,住在黄炎培办的职业教育社房子里。
这里山青水秀,环境幽静。他想到二十天后才能走,如今无事可做,就又拿起笔来,一口气写出六篇“见闻录”:《兰州杂碎》、《风雪华家岭》、《白杨礼赞》、《西京插曲》、《市场》和《“重庆雾”拾零》。
3月中旬以后,茅盾接到动身的通知:坐长途汽车赴桂林,再转乘飞机去香港。经过一个星期的昼行夜宿,在生活书店和新知书店的两个职员的护送下抵达桂林。
在旅馆中,茅盾眺望城市明亮的灯火,诗绪萦绕胸怀,写成一首七绝:
存亡关头逆流多, 森严文网欲如何?
驱车我走天南道, 万里江山一放歌。
四十、《腐蚀》轰动香港
初到香港,茅盾一时找不到住房,暂住在一家旅馆里。两星期后,孔德沚也来了,看见丈夫还住在旅馆里,便抱怨说:“靠你这点稿费,没有资格长期住旅馆!”茅盾说,来到香港后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要给范长江、夏衍办的《华商报》写文章,要接待朋友的来访,要准备筹办一文艺刊物……没有时间去找房子。
孔德沚能体谅丈夫的难处,第二天就到处奔波,傍晚时终于在坚尼地道找到一处房子。那是一幢两层的花园洋房。已有两家房客,一家是沈兹九和她的女儿,住在厢房;
另一家是《世界知识》的编辑张铁生,住在正房里。他们租住的是“骑楼”──装上玻璃窗的阳台。
茅盾看到房间很小,只能放一床一桌,又要经过张铁生的房间,觉得很不方便。但是他听沈兹九说,她不久即去新加坡,厢房可以给他们住,而且这里环境幽静,也有利于写作,就同意搬来这里。
5月初,邹韬奋来请茅盾为即将复刊的《大众生活》写连载小说:“雁冰,你是编委,你的名气大,下笔又快,承担这个任务是不成问题的。请你作为紧急任务写一部吧。”
“长篇小说哪里能说写就写得出来的。”茅盾感到为难。
“这也是万不得已,你就把平时积累的素材拿出来编个故事吧。你可以一边写一边登,大约每星期只占四个页码,八千字左右。三千前你在《立报》的《言林》上,不就边写边登过一连载小说吗?”
“你是说《你往哪里跑》呀,正因为边写边登,所以小说写失败了。”
“我不这样认为,那是第一部写抗战的长篇小说,在帮助当时的青年认清抗战的持久性,是起了很好作用的。”
茅盾沉吟片刻,咬了咬牙说:“好罢,我来写!你什么时候要第一批稿?”邹韬奋扳了扳手指,答道:“给你一个星期,十三号交稿。我给你留四个页码,你给我四天的印刷时间。”
送走了客人,茅盾就坐在书桌前考虑起来:写什么好呢?香港以及南洋一带的读者喜欢看武侠、惊险小说,可是我不会写这种小说。不过国民党特务抓人杀人的故事,特务机关的内幕,倒也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抗战初期有不少热血青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用战地服务团等假招牌招募了去,加以训练后强迫他们当特务,如果不干,就被投入监狱甚至杀害。
特别是一些爱国少女,落进特务组织后,先被特务强奸,然后再叫她们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去稿“美人计”。她们是不允许结婚的;特务头子甚至无耻地告诉她们:“你们的战线就在床上。”
这些少女的良心还没有泯灭,她们不愿做特务,但又摆脱不了特务组织,内心受着痛苦的熬煎。有一少女曾找到重庆《新华日报》,诉说她经历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希望共产党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把她从苦海中救出来。也有一些陷进去的青年偷偷与进步人士联系,希望得到帮助,使他们跳出火坑。韬奋就接待过这样的青年。
茅盾决定写这个题材。但他感到时间太紧迫了。要写长篇,须得事前做好准备,编写情节提要,列出人物表……,这样,一周时间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于是他“决定采用日记体,因为日记体不需要严谨的结构,容易应付写边发表的要求。”虽然他过去从未写过日记,而且如他所说,“我一向不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时也不得不采用了。小说主人公即日记的主人,决定选一女性,因为女子的感情一般较男子丰富,便于在日记中作细腻的心理描写。我给这部小说取名《腐蚀》,以概括日记人的遭遇。”
为了吸引读者,他在书前加了一段小序,说这本日记”发现于陪都某公共防空洞;
日记的主人公不知为谁氏,存亡亦未卜。该防空洞最深处岩壁上,有一纵深尺许的小洞,日记即藏在这里。”
日记的女主人赵惠明原是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女儿,在学校学习时,她曾追求光明和正义,参加过爱国学生活动,后来还曾奔赴抗日前线服务过。但后来由于受了国民党的诱骗,刚二十四的她,就陷入了一个特务组织,心灵受到腐蚀,过着罪恶的生活。但她的灵魂还没有完全腐烂,她痛苦,好挣扎,渴望做一个好人,跳出人间地狱。虽然她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基础。但是,残酷无情的现实教育了她,促使她悔改,寻找出路。
5月17日《大众生活》第一期出版了。茅盾的《腐蚀》立即吸引了香港成千上万的读者,都纷纷致函《大众生活》社,询问:《腐蚀》的作者怎样得到这一本日记?赵惠明现在地哪里?她做什么职业?……
收到邹韬奋转来的许多读者来信,茅盾很愉快。也增添了他写下去的信心。差不多每天一吃好晚饭,他就动手,一直写到夜深。白天有暇,也抓紧写几页。
这部以一个被腐蚀的女性──赵惠明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虽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却吸引了香港、南洋一带众多喜爱惊险、武打小说的读者,这是茅盾始料未及的。
《腐蚀》原来计划写到女主人公的爱人小昭牺牲就结束全书。可是,当小说连载到第十四期,即将结束时,邹韬奋来找茅盾,说他已看完结尾。他请茅盾考虑,能否再续写几节,给主人公一个光明前途?又说,《大众生活》每十期成一合订本,连载小说起讫最好能与合订本一致,免得给购买合订本的读者带来不便,希望《腐蚀》连载到第二十期。
茅盾对邹韬奋说:“我已在筹备文艺期刊《笔谈》的出版,原想结束《腐蚀》后将大部精力投入《笔谈》的创刊,被你一番游说,我只得续写下去啦。”
于是,茅盾在原来的结尾后面,续写了女主人公被派到某大学区的邮局里当邮检员的故事。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刚刚陷进特务罗网的女学生N,并且帮助她从火坑里逃了出去。赵惠明自己呢?茅盾在书中写了革命者对她期望:“生活不像我们意想的那样好,也不那么坏。只是自己去创造环境。……她一定能够创新的生活。有无数友谊的手向她指引。……”
茅盾塑造的这个赵惠明,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典型形象。《腐蚀》这部革命现实主义杰作,使茅盾赢得了新的声誉。
四一、战时“大家庭”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本飞机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日军沿广九铁路进攻九龙新界,激烈的炸弹和枪炮声震颤着香港、九龙居民的心:战争爆发了,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三天前,茅盾出席了中共香港负责人廖承志召集的时局座谈会。他刚回到家,叶以群便跟踵来到。他对茅盾说:“廖承志认为一旦战争爆发,香港守不长,我们必须作撤离香港的准备,第一步先要隐藏起来,躲开敌人的耳目。你们现在的住所,敌人的情报机关恐怕早已知道,战争一起就不能再住。我已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临时避难的地方,到时候万一我们失去联系,你们就搬到那里去。”茅盾问在什么地方。叶以群说:“在山下轩尼诗道,那儿原来是一所舞蹈学校,在三层楼上。你现在如果有空,我领你去看看。”两人来到轩尼诗道,叶尼群找到一位姓应的舞校老师,为二人作了介绍。
日机开始轰炸香港后,茅盾和妻子作了分工,他去找朋友联络和打听消息;妻子去银行取钱,采购生活用品。傍晚,两人拖着乏累的身子回到家里。他看到妻子已采购了足够两个月吃、用的物品,便把他听到的消息告诉妻子:日本海空军袭击了珍珠港,美英已向日本宣战;香港与九龙之间的交通实行了严格控制,不让九龙的难民涌入香港。他见到的朋友都在整理行装,劝他们也早点转移。妻子问他见到叶以群没有。“没有找到。他住在九龙,恐怕被困在那里了。”茅盾回答。
清晨,茅盾又被日机的轰炸声惊醒了。他想起存放在地下室里的那两藤篮书籍、信件和手稿。谁知到那里一看,竟不翼而飞。哪儿去了呢?他去问房东。房东二太太的侄女操着上海口音说:“你那藤篮里全是抗日的东西,日本人看见会连累别人的,我们把它烧掉了!”
茅盾想,这虽然可惜,但眼前这个打扮时髦的女郎,不知是什么声份,跟她多说,徒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