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 第47章

第47章

书籍名:《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作者:李广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男是她的心头肉,现在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宝贝女儿忽然没有了,她怎么受得了呀?

            天亮了,妻子问他:“昨晚你做了什么梦?”

            “怎么啦?”他诧异地反问。

            “我像是听见你在哭。”

            “哦,是做了个梦,梦见小时候,梦里见了妈妈。”他顺口说。

            茅盾想,虽然妻子从不怀疑我,可是我怎能长久隐瞒亚男的死讯?一旦她知道我骗了她,甚至会怀疑阿桑也出了事,那她会急疯的!

            他又想:亚男没有了,我们还有个儿子,如果能把儿子召到她身边,再对她说出亚男的不幸,也许能减轻她的痛苦。对,今天非得进城不可!

            “你病还没好,又要到哪里去?”妻子见他匆匆吃了碗泡饭,穿了长袍正要出门,便问道。

            “病全好了,城里有急事非去不可。”

            “我陪你去吧?”

            “不用了,我能走了。”

            “那你早去早回,路上当心。”

            茅盾匆匆来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找到了徐冰。徐冰已接到叶以群的报告,于是连忙请他坐下,不他沏上一杯茉莉花茶,不待他开口,就说:“这件事发生得太意外了,责任完全在我们,是那医生玩忽职守。洛甫同志来电说,已给那医生处分。”

            “可是,我们的亚男没有了呀!”茅盾的眼里泪光闪闪。

            “沈先生,你要节哀,”徐冰又说,“这件事迟迟没有告诉你,除了怕你们打击太大,影响你们的健康,还因为恩来同志想亲自将这不幸的事件告诉你们,向你们道歉。你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却没有照管好。可是恩来同志最近实在太忙了。”

            自从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飞抵重庆以来,周恩来就忙于和国民党谈判。半个月前,他还安排茅盾夫妇到“红岩”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拜见了毛泽东主席;以后,毛泽东主席又约见了茅盾和马寅初。这几天,国共谈判正处在艰难的僵持状态,国民党顽固派通过外国通讯社传出谈判将要破裂、内战不可避免的消息,弄得人心惶惶。

            茅盾听了徐冰的话,赶忙说:“这我知道,他很忙。请转告恩来同志,我完全能料理好这件事,倘若为了我私人的事而分了他的心,那就使我不安了。”

            “沈太太知道了吗?”徐冰问道。

            “还没有,我不敢告诉她。今天我就是为这事来找您商量的。我想先把儿子接到重庆,再对妻子谈女儿不幸的事,您看──”茅盾征询地说。

            “这好办,等我报告恩来同志后,尽快把您的儿子接到重庆来。”徐冰爽快地表示。

            几天后,徐冰告诉茅盾,国共会谈即将结束,准备让他的独生子乘毛主席返延安的回程飞机来重庆。

            10月12日傍晚,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钱之光夫妇开车来接茅盾夫妇,并说他们的孩子已来到重庆,住在“红岩”。

            到了“红岩”,爬上八十八级的石梯,绕过黄桷树,走进八路军办事处。在一间小客房里,和衣躺在床上的沈霜看见他们进来,急忙跳起身喊叫“爸爸、妈妈”。

            “长高了,也长壮了。”茅盾的妻子奔过去,抱着儿子喜孜孜地端详着说,又回头看看四周,问道,“亚男呢?亚男呢?你阿姐在哪儿?”

            沈霜没有料到母亲还不知道姐姐去世的消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看到儿子的窘态,又见到茅盾、钱之光等人一个个阴沉着脸,她慌了,叫道:“出了什么事?你们不要瞒我!”

            “姐姐已经死了。”沈霜说。

            儿子的声音很低,而她听起来却像是一颗炮弹的爆炸声,顿时突出眼球问道:“死了!

            怎么会死的!这不可能!”

            “这是真的,妈妈,姐姐真的死了,所以让我来重庆。”

            她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呆楞楞地,过了几秒钟,才“哇”的一声号啕恸哭起来。

            茅盾的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然而他还得安慰妻子:“亚男没有了,还有阿桑,他就在你身边呢。你看看──”妻子猛然抬起来,泪眼汪汪地盯着他:“怪不得好几次夜里发现你在哭,原来你早知道了,为什么你要瞒着我呀!我的亚男啊,你怎么会死了呀!……”

            钱之光夫妇好言安慰了茅盾妻子一番,便离开了他们。

            沈霜等妈妈哭过了一阵,便向父母报告姐姐死亡的经过,他说:“日本投降后,延安的干部纷纷奔赴新解放区开辟工作。我听说,组织上决定派姐姐去东北。姐姐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一个多月,为了不影响行军和今后工作,就去找琴秋婶婶联系,到和平医院做人工流产。

            这不是什么大手术,谁也不会想到会有危险。手术是下午做的,第二天姐姐就觉得呼吸困难,腹痛难忍,告诉姓鲁的主治医生,鲁医生却说这是手术后的正常现象,还说‘这点痛都不能忍耐,太娇气了’,只给了一点止痛药。到第三天早上五点,姐姐四肢突然发青,出现休克,经过抢救,有所好转,可是主持手术的鲁医生却不来。姐姐就要求护士打电话请琴秋婶婶快来。琴秋婶婶后来对我说,她急忙找了医生去会诊,不巧延河正发大水,骑了马也过不去,而和平医院又在河对岸。不久姐姐又第二次休克,再次抢救,已经晚了,中午十一点多,她心脏停止了跳动。琴秋婶婶告诉我,事后解剖,才发现死亡的原因是手术消毒不严,伤口感染了大肠杆菌,又转成腹膜炎,也没有及时治疗。”

            “唉,那个医生真是太没有责任心了!如果他第二天仔细检查一下,不是就能发觉,进行紧急治疗吗?”茅盾愤愤地说。

            “那个‘白花郎中’,他在忙些啥哟?”他妻子气得用土话问。

            “他要去东北,在忙着整理自己的东西。”沈霜回答母亲。

            “出事时,你姐夫呢?”茅盾问儿子。

            “姐夫和我被洪水阴在对岸,没有人通知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姐夫悲痛得哭晕了过去。”沈霜拿出两张照片交给父亲,“这是姐姐下葬时照的。”

            茅盾看到一张照片是下葬时的情景,有一个八路军音乐工作者在用小提琴奏哀乐。另一张照片是女儿的坟墓,墓碑上刻着“沈霜之墓”,下署“编辑局教职学员全体、琴秋、萧逸、沈霜同立”。

            孔德沚捧着这两面三两张照片,又悲伤地痛哭起来。

            茅盾心似刀绞:女儿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了!弥留之际身边甚至没有一个亲人!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妻子居然支持他们的儿子沈霜回解放区工作。她说:“儿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永久留在身边,只要他健康、平安,我就满足了。要说安全,还是解放区呀!”

            茅盾安顿好儿子的工作之后,已是1946年1月初。周恩来约他见面,热情地对他说:“这几个月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停战协定刚刚签字,政协会议又开幕了。所以您的女儿不幸逝世,我一直没顾得上向你们致哀。”

            “为了孩子的事,已经多次打扰您了,我和德止都深感不安。”茅盾诚恳地说。

            “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有责任,是我们平时对那个医生教育不够。孔大姐心情好些了吗?”

            周恩来问。

            “好多了,儿子回来,分散了她的注意力。”

            “那么现在儿子又走了,她能放心么?”

            “这次儿子回解放区,是得到她赞同的,她认为儿子在解放区比在重庆更使她放心。”

            “好,这样就好。”周恩来笑着说。

            但是,茅盾总是忘不了不幸而死的女儿。他和妻子翻检女儿的遗物,在女儿的一封信里发现了过去所疏忽的一段话:“《劫后拾遗》我们已经读到。我自己觉得遗憾的是,这里面竟没有写到我所最关心的学生与文化人的情况,在这中间我也找不出什么你们在那时究竟是怎样的点影子来。”

            于是,茅盾埋头灯下,花了一周的时间,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生活之一页》,在重庆《新民报晚刊》连载。他把每期报纸都剪下保存好,国灰这是他专为纪念爱女亚男而作的。

            这年8月,是沈霞逝世的一周年,茅盾在写《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时,借题发挥,写下了一段文字,表达怀念女儿的深情。他说,女儿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下地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

        五十、喜晤玛娅访同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盾经香港回到上海,住进大陆新村6号。

            8月初,苏联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费德林从南京来到上海,交给茅盾一封邀请他和夫人去苏联观光的请帖。这请贴是由苏联对外文化协会(VOKS)发出的。

            经过一番周折,10月下旬,他从南京外交部拿到了出国护照。于是,他和夫人便忙着打点行装,购买准备送人的礼品,又连着出席各种饯行的宴会。

            1946年12月5日清晨,茅盾夫妇在戈宝权、苏联大使馆随员克留可夫等人陪同下,坐车来到江海关第三码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