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敌军此时早无斗志,全军顿时崩溃。
毛泽东见枪声稍稀,知战斗已入尾声,便同朱德步行走下黄竹岭,沿大路向龙岗走去。正在此时,由远而近传来一片喊声:“捉到张辉瓒啦!”“前头捉到张屠夫啦!”
毛泽东、朱德大喜。“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正是此时心情的写照。
参谋处长向毛泽东和朱德详细描述了活捉张辉瓒的经过。
战斗前,因红4军军长林彪在北伐中见过张辉瓒,知道他的模样,于是向全军将士讲明了他的相貌特征,要求务必活捉。发起总攻后,红4军10师的一个班,在一棵大枫树下发现了一件狐皮大衣,在皮衣的衣领上还有张辉瓒三个字,知道这家伙就在附近,于是仔细地搜索。后来发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人。
战士们高喊:“快出来,不出来就扔手榴弹了……”
一个大胖子战战兢兢地从里面爬出来,这人生得肥头大耳、唇上有两撇小胡子,一件士兵的小褂紧紧地绷在身上,一看到他,战士们马上就高喊起来:“别装蒜,这家伙肯定是张辉瓒……”
在龙岗大坪,毛泽东见到了被捆绑住手脚的张辉瓒。当年北伐时,毛泽东与其也是相识。
张辉瓒一脸哀苦之情。“润之先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您,别来无恙乎?”
毛泽东风趣地答:“岂敢,几天前老兄还趾高气扬,要剃朱毛的头,何言无恙乎?”
张辉瓒面带死灰:“惭愧、惭愧,有罪、有罪……”
这位曾留洋数国的中将师长此时苦苦哀求,愿给红军捐款、捐枪、捐弹药,唯求饶他一命。
毛泽东也不想杀他,想让他到红军即将开办的学校中当一名教官。张辉瓒的亲属得知他被俘的消息后,千方百计找到我上海地下党,恳求只要放他一命,他们不惜筹措重金前来赎人。
中共中央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派人赶到苏区,万没想到,根据地的军民把他借去批斗,由于他多次清剿,民愤太大,竟在批斗中被活活打死了。
朱德事后回忆这件事时,曾经痛心地说:“按说真不该杀他的。留着这一个人,不但可以解决根据地的不少困难,还可以用他做人质,换回许多狱中的同志,可是把他杀掉之后,蒋介石为了报复,立刻处决了我们许多被捕的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几次起义失败后被俘的军官。”
此次战役,不但全歼了蒋军18师,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从这以后,红军各个师基本部编配了迫击炮连。
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又缴获了两门山炮和许多迫击炮。1931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在江西陂头,以红3军团山炮连为基础,成立了军委炮兵团。这是我军第一个独立炮兵团建制,团辖三个山炮连,一个炮兵教导队,一个运输连,一个步兵警卫连。夏中兴为代理团长,政委为张平凯。
6月,红3军团决定用两个步兵团和军委炮兵团共同行动,去消灭盘踞在赖村的地主武装。
赖村是兴国县的一个重镇,也是根据地一颗扎眼的钉子,这儿的地主武装依仗着高墙大院,就是不肯向红军投降。
指挥这次战役的司令员是谭希林,政委为张平凯。
一切准备就绪后,步兵首先发起了冲击,谁知镇子里的保安团特别能打,而且枪还打得特别准,火力也组织得十分密集,红军连续冲击了五次,都没有成功,伤亡十分惨重。
谭司令气极了,命令:“马上把军委炮兵团拿上来,把这个镇子给我轰平!”
炮兵团把三门山炮直接推到离目标只有300来米的地方,瞄准城墙进行轰击。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岂有打不中的道理?所以一炮一个准,没用几炮就把城墙轰塌一个大洞。
但里面的敌人仍负隅顽抗,虽然出现了洞口,可是步兵还是冲不上去。夏团长气极了,命令炮手们连打了两个急速射。军委炮兵团的炮手们大多是一、二次反围剿中被俘的俘虏兵,正急于找个立功表现的机会,况且他们以前在国民党部队中弹药十分充足,从来没有限量使用炮弹的情况,所以团长命令一下,他们就拼着劲地放起炮来,有敌人的地方打炮,没有敌人的地方也轰它两下,最后,寨子是打下来了,可是村子里的民房被炸毁了不少,最令人痛惜的是将仅有的100多发炮弹都打光了。
对此,朱德总司令员十分气愤,立刻撤掉了夏中兴的团长职务,后由武亭同志接任。
赖村一战,也给红军指挥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炮的威力是巨大的,但战争是一种综合兵种的较量,如果不解决好步兵和炮兵的协同问题,就不能充分发挥炮兵的特有威力,即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大炮重炮,不但帮不上什么忙,反而会成为夺取胜利的负担。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随后不久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便尝到了抱着重炮行军的苦头。
第03章
“克虏白”的故事;长征途中,湘江血战,红军主力遭重创,初具规模的炮兵几乎折损殆尽;红军调头西渡乌江,蒋介石剿灭红军计划落空。
一门“克虏白”山炮的故事
1930年,红军战士吴嘉德才16岁,刚刚从地方游击队编到红5军特务连当战士。7月,红军打下了长沙,他便随大部队冲进城去。
大城市就是好,这么多店铺,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他正喜滋滋地看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庞然大物,挡在路口。他走上前去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一门大炮。
在这之前,小吴只见过迫击炮,炮筒有拳头粗细,炮身有半人来高,就这已经够敌人喝一壶的了,万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家伙。炮口比人的大腿粗,伸出胳膊也摸不到炮筒。旁边堆放着金灿灿的炮弹壳,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零部件。
小吴弯身捡起两件小玩意,正想走开,猛听得有人结结巴巴地喊:“长官……你不能动……”
小吴闻声一看,是一个穿国民党军装的俘虏兵,只见他指着小吴手里的那些小玩意,十分紧张地说:“快放下,那……那是碰火,不能乱动的……”
小吴一听是碰火,弄不好还要炸,慌忙将碰火放到地上。但仍舍不得离开,转悠了好久,才问那个俘虏兵:“喂,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俘虏兵啪地一个立正,“报告长官,我叫刘延贵。”
小吴摆摆手说:“别叫我长官,你说,这家伙身上什么东西最金贵?”
刘延贵认真地说:“炮栓和炮镜最重要。”
看来他年纪不大,还是个行家里手。小吴走上前去搬弄了几下,那些部件好像都焊在上面似的,纹丝不动。便对俘虏兵说:“喂,兄弟,帮我把这些金贵东西拆下来好吗?”
“是,长官。”小刘立刻动手,熟练地操弄起来,不一会儿,就将炮栓和炮镜拆卸下来。
闲谈的时候,小吴才知道,这小刘是瞄准手,也是穷苦人家出身。
把零件都拆下来后,小吴又找来一块花布单,将这两样东西包起来,卷成个包袱,背在身上。临走时,小吴对小刘说:“行,我看你服从命令听指挥,组织纪律性还挺强的,你想当红军,我可以当介绍人。对了,我还不知道,这大家伙有名字没有?”
小刘回答:“这门山炮是德国造的,叫‘克虏白’。”
小吴念叨着这洋名字,走出了几步,又停住脚,回头对小刘说:“你说它叫啥家伙来,我又忘了,干脆,你跟我走吧!”
小吴背着花包袱,带着小刘来到连部见到连长。“报告连长,我捉了一个俘虏,还缴获了一门大炮……”
连长看了看小刘,又看了看炮栓,摸着他的脑袋说:“好了,你缴获的大炮太大了,我们红军打的是游击战,那家伙没有用,行军打仗怪碍事的,扔了吧!小刘咱们收下,就分到2排6班吧。”
“不,连长,我不扔,我要留着它!”
连长生气地望着吴嘉德固执的脸,没好气地说:“行,你愿意背就背吧……”
从此后,小吴像命根子一样紧紧地守着花包袱,行军背着,睡觉枕着,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睡梦里,他常常想,如果能用这门炮去打敌人,该多带劲啊!
一天晚上,小吴点了根洋蜡,正在用鸡油擦炮栓,连长派人来叫他。一进门,发现刘延贵也坐在那儿。
连长对他俩说:“吴嘉德同志,军团成立炮兵连,要用你花包袱里的宝贝,还命令你们俩都调过去。”
小吴天天都想着当炮兵,用那门大炮打敌人,当今天真让他去了,他倒有些木讷了,“调我当炮兵,我可什么也不懂啊!”
连长把脸一拉,“你这个人真怪,不让你背那家伙吧,你像命根子似的整天搂着抱着,真让你去动真格的了,你又婆婆妈妈起来……”
一来到炮兵连,小吴就发现,在长沙看到的那门“克虏白”,就威武地立在那儿呢!只要配上他包袱里的炮栓和瞄准镜,就可以作战了。
炮兵连刚一成立,就向江西行军。从湖南往江西去,盘山绕岭,江河如织,就是有牲口也用不上。炮兵连的官兵们索性将“克虏白”大卸八块。一个炮身200多斤,一个摆架100多斤,还有炮轮、小架、轴锄、钢护板、大架、滑板,一共分成了五块,四个人抬一块,三个班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