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中国炮兵传奇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中国炮兵传奇 > 第41章

第41章

书籍名:《中国炮兵传奇》    作者:孙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胡宗南趴在地图上看了半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共军不朝这个方向跑,还能朝哪跑呢?很明显,共军已经走投无路了。

            他下令以五个旅的兵力追赶共军主力,并尽快与之决战。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我军的主力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延安以东的青化砭布好了口袋阵。

            彭德怀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着参谋人员赶到了青化砭看地形。他知道这是党中央撤出延安的第一仗,关系十分重大,只能打好不能打坏。而且敌人有20多万,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战斗,就会使我军主力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

            青化砭一溜30里的大山,山高沟深,一条公路在沟底,两边都是土崖,正是一个口袋形。彭总一边看地形一边说:“好地方啊:在这个地方打第一仗,对头哟!”

            “就是不知道胡宗南肯不肯来?”新4旅张旅长说。

            “胡宗南刚占了我们的延安,正在吹嘘胜利,他会不来?他这个时候脑子都大了,你做个口袋,他就会朝里钻!”彭总的话说得大家连连点头。

            “这一次我们集中了联司的两个炮兵连,又加上了各旅的六个炮兵连。炮兵一定要用好,要尽快解决战斗没有炮兵是不行的!”彭总又拿起了望远镜:“你们看,那下边有一个土寨子,敌人要进了寨子炮兵就不好打了,敌人要是全部进入我们的伏击圈,就必须放弃寨子。这个问题你们想过没有?”

            “这个问题我们771团已经研究过了。”张旅长说。

            “说说看,是啥子办法?”

            “将北墙全都拆去,只留下南墙,敌人从南边来,就挡住了敌人的视线,我军可以从北面攻击。也便于我炮兵发扬火力!”

            “这个办法好,看来你们是动脑子了。”彭总很高兴。

            3月24日拂晓,彭德怀一声令下,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和第1纵队第358旅、教导旅、新4旅全都进入了阵地。

            我军1万多人在山上等了一天,也不见敌人的影子,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报告,也没有发现敌人。到了半夜里山上山风很大,战士们的手脚全都冻麻了,加上又冷又饿,一个劲地骂敌人不来。指挥部来了命令,把部队撤到就近的村子里休息了一下,战士们这才喝上了一点热汤。过了后半夜,战士们又沉不住气了,全都跑回到山上。

            天刚亮的时候,对面的山上刚能看到人。两架敌人飞机低空飞了过来,擦着山沟飞了过去。

            敌31旅旅长李季云很快便接到了空军的报告:没有发现共军。

            李季云放心了,本来他接到情报,也是说共军的主力已经到安塞方向去了。昨天夜里先头部队抓了几个老百姓。他亲自审问了一番,都说这一带没有共军的影子。听到此话,李季云还隐隐地生出了几分遗憾,找不到共军的主力,就无法与之决战,消灭不了共军的主力,就失去了为党国立功的机会。

            到了上午10点多钟,敌31旅的先头部队一个连,才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敌人先头部队一边走,一边无目的地到处打枪,四面山上枪声不断,但是一直也没有发现我军的潜伏部队。

            李季云走得很慢,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共军的主力,并无作战目标,只是朝前走着。身为一旅之长,李季云甚至连青化砭的地形都没有看一眼。这时候他满脑子里想得还是胡宗南在庆功宴上的讲话,还有蒋介石给胡宗南部的嘉奖电。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了。这时候他听到队伍的后面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

            “不要乱跑,这不过是敌人的小股部队!”他的喊声刚落,山沟的两边响起了炮声……

            “轰……轰……”有两发炮弹落到了离他几十米远的地方,有几名士兵倒在了地上。

            “报告旅长,可能是共军的主力,有炮兵参加作战!”31旅副旅长向他报告。

            “传我的命令,向前冲出去,先占领两边的高地。”李季云下达了命令,可是并没有人去执行。

            只见我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般落入敌群,敌人马上一哄而散,四下里乱跑乱窜。一发炮弹落到了马队中,马群像炸了锅一样,有几匹马翻到了沟里,将驭手压到了底下,有的马乱跑起来,马驮着机枪和火炮全都跑到了我军的阵地上来了。

            李季云趴在一块土坎后面,看着我军的炮弹纷纷落下来,将他的31旅炸成了几截,首尾不能相顾。他心里暗暗叫苦:这一定是共军的主力,一眼就可以看出炮兵进行了周密的准备。这是早有预谋的设伏。想到这里,他不由全身一阵发冷,不停地哆嗦起来。

            我新4旅张贤约旅长看了一下表,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接着1纵和2纵的部队也接到了出击的命令。我军的炮兵停止了射击。战士们从四面山上冲了下来,敌人一看无路可逃,都趴到地上不动了。

            李季云可以说连地方都没有动一下,就做了俘虏。当两名穿灰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冲到他面前,耳边响起了“缴枪不杀”的喊声的时候,他还一个劲地问周围的人:“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回答他。

            李季云两眼发直,如同梦中一般,眼前的现实与他一个小时之前所想到的,真是天上地下。

            当我军新4旅张旅长问他,当了俘虏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我心绪已乱,无以可想!”

            这场战斗干净利索,一个多小时就打完了,不要说敌人的旅长被打得惊慌失措,人都吓傻了,就是我军的干部战士也没有想到胜利来得这么快。我军才刚刚撤出延安六天,就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真是大快人心!

            胡宗南错打如意算盘

            胡宗南三思之后,还是向蒋介石报告了31旅被共军歼灭的消息。这一段,老蒋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占了延安之后,正在兴头上,不但没有责怪胡宗南,而且还告诉他:“这是共军困兽犹斗,不足为奇,以后多加注意就是了。”

            蒋介石一番话使胡宗南心里暗暗发狠,要给共军点颜色看看。此后国防部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方形战术”。一出动就是八九个旅,几路排开,摆出一个几十里的方阵,同行同住,同进同退。胡宗南很是得意,这就像是一个大锅饼,叫共军无处下口。但是胡宗南也有他的难处,他并不想只是防止被动挨打,他还有一个要消灭共军主力的野心,于是就不得不每日里都在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彭德怀一眼就看透了胡宗南又想不挨打、又想捡便宜的心思。青化砭战斗之后,我军主力便突然“消失”了,只用少数部队出来牵制敌人。新4旅771团派出两个营,在延安东北部带着炮和重机枪大摇大摆地行军。胡宗南果然以为发现了我军的主力。便命令董钊和刘戡两个军共九个旅紧追不放。这样一路牵着敌人主力一走就是十多天,经延长、延川、清涧至瓦窑堡,所到之处,因群众坚壁清野,敌人找不到一粒粮食,只有啃干粮、睡野地,加上连日爬山,一个个又累又饿叫苦不迭。

            4月12日,彭德怀接到情报:胡宗南的八个旅向青化砭的西北而来,同时他又命令135旅代旅长麦宗禹率部沿瓦窑堡至青化砭公路南下策应。彭总看完情报笑了起来:“我就不相信你老是绑成一砣,现在机会来了,只要我们动作快,就能吃掉135旅这一块。”

            彭德怀定下决心:“我们集中四个旅,加上联司炮兵营和六个旅的炮兵,我看这就不少了,要在羊马河一线给敌人做个套,等他钻进来的时候,再狠狠地打!炮兵要提前准备,把地形看好,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试射一下。这是野外作战,敌人没有工事,用大炮轰击,敌人就很容易动摇。”

            参加羊马河作战的炮兵共10个连,立刻进行了战前准备,好在我军经常在这一带行军,对这一带地形很熟悉,炮兵看了地形之后,很快选好了炮阵地。这一次没有进行试射,主要是想节约炮弹,再一个想法是怕敌人发现。因为一般距敌人也就是几十里远,炮一响敌人肯定会听到。当天夜里,几十门火炮便秘密进入了阵地,全部用挖好的工事伪装起来。

            4月13日,伏击部队等了一天,敌人没有出来。新4旅派出16团的宋绍连副团长带着一个营,到前面不远的安家山嘴上去监视敌人。到了半夜里部队正在睡觉,哨兵听到山下有马蹄声,跑下山去一看,只见一个骑兵战士背着皮包正急得团团转呢

            “喂,干什么的?”哨兵跑了过去。

            “我是西司的,有紧急命令!”

            “你是找哪一部分?”

            “我找新4旅旅部。”

            哨兵一听直摇头:“那可远了,天亮你也找不到。”

            “那可就要坏大事了!”通信员急得快要哭了。

            “我们营就是在这里等敌人的。”听哨兵一说,通信员一溜烟地朝山上跑。见到了宋副团长,急得连敬礼都忘了,速把情报递了过去。

            宋副团长接过来一看:敌135旅已离瓦窑堡西进,准备迎战。

            没想到敌人半夜里出来了,宋副团长对通信员说:“你不要急,我收到就差不多了,我马上派人带你到旅部去。这里我们就要迎敌了。”

            宋连绍作战勇猛,指挥果断,他一见情况紧急,马上带上全营占领了制高点。等天亮通信员把情报送到教导旅的时候,敌135旅已经到了山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