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 第11章

第11章

书籍名:《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作者:柳传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彦宏对此非常反感。在他看来,百度绝非是一夜暴富,而是经过了5年的艰苦打拼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功。但百度上市的意义绝不止于此。之前,中国公司都是打折后才登陆纳斯达克的,百度此次是全价上市,且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让中国公司的价值真正为世界所承认,为中国公司今后在海外上市建立了价值坐标。这些才是百度上市的核心意义。

            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李彦宏给同事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说,看到国内的舆论都在议论股价,"为什么没有人谈谈百度上市是中国的光荣,以及对于中国IT产业的意义呢?"  李彦宏认为,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2005年8月10日,百度完成IPO后,李彦宏启程回国,11日凌晨抵达北京。这时候,百度的股价已经降到了90美元以下。

            回到公司,李彦宏向全体百度人发表了一个讲话:

            亲爱的同事们:

            我回来了。

            离开公司仅仅三周,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回到公司,感到那样亲切,一种归家的喜悦。

            2005年8月5日,是百度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上市首日的表现是有史以来外国公司在美上市的最好纪录,令全球惊讶。

            此时此景,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在美国,中国的物品往往是"便宜货"的代名词。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许多也会是这样的境遇。但是,百度不是这样,百度的市盈率,甚至远远超过了2004年股市表现最好的美国互联网巨头。

            得到世界上最为挑剔的投资家们的承认,体现出作为一家中国公司的真实价值,为中国添光增彩,这样的快乐体验是难以言述的。

            为人们提供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百度的使命,简单、可依赖是百度的性格。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潜心专注于既定的目标,知我长,知我短,修身养性,不断完善。

            作为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百度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但最终决定公司成败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业绩,是我们专注于中文搜索的决心和执行力。

        第32节:李彦宏"消失"了(2)

            百度经历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到来,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清自己的目标,于人、于公司,都是最为重要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公民,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百度人民,很行。

            这就是我最简单的信念。

            此后,李彦宏便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极少在媒体露面。

            一贯低调的李彦宏本来就不喜欢过多地抛头露面,百度完成上市计划后,他终于可以暂时避开媒体的聚光灯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上市并不代表着百度已经完美无缺了。事实上,在李彦宏看来,几年来的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矛盾;上市后,百度将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这是百度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好机会,他要专注于公司内部管理。

            2005年12月22日,"2005~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品牌调查"在经过众多网民调查和专家论证后正式揭晓,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荣享"中文搜索引擎第一品牌"称号。  同时,百度众多产品也荣获第一称号,它们分别是百度地图搜索和百度音乐搜索。百度2004年8月收购的导航网站Hao123也在"网址导航"类网站中位居第一。

            这项调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最权威的四家调查公司(赛迪顾问、IDC中国、艾瑞咨询、易观国际)协办,通过对数以百万计的网民进行网上、邮件及电话等调查,最后由150位业内最著名的专家组成顾问小组论证产生。

            李彦宏并没有在这个颁奖典礼上亮相,时任副总裁的梁冬代表百度领取了四项大奖,他说:"百度的成功更多是因为中国的成功。百度依托中国文字的魅力,依托这样的中国,并依托中国最可爱的网民,百度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用中国最隽永的智慧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2006年1月1日,元旦,一场小雪让北京人顿时神清气爽。

            在元旦佳节,所有的写字楼都人去楼空,北四环边上的理想国际大厦也异常安静。在位于12楼的百度公司总部,透过玻璃门,那张上市时制作的巨幅喷画还贴在墙上,"百度人民很行"6个大字异常醒目,空白处,员工们的签名密密麻麻。

            到这一天,百度刚好成立6周年。

            6年来,百度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汗水,向全世界证明了"百度人民很行"。但是,每一位初来乍到的人,几乎都把那几个字错看成"百度人民银行"。

            与百度人信心高涨、急切要表达"百度人民很行"不同,冷静思索了一段时间后的李彦宏,更多看到的是百度所面临的大环境的挑战。

        第33节:找到你想要的(1)

            第四章  "后羿计划":  颠覆传统

            随着竞价排名模式越来越成熟,  李彦宏发现,百度作为网络营销平台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关键词进行推广,虽然精准,但却有点死板。事实上,人们的兴趣是广泛的,对笔记本感兴趣的用户,很可能对手机和游戏机也感兴趣,这是一种潜在的商业价值。百度已经知道这种潜在商业价值的存在,但能否将它实现呢?

            答案是:可以。

            2006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从你开始--2006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向业界隆重推出了全新的网络广告模式--"百度精准广告"。

            找到你想要的

            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受众注意力也逐渐分化、碎片化。碎片化本来是国际市场流行的一个概念,中国市场的碎片化趋势与国际市场基本同步。以前那种大型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市场规模破碎;以前那种大规模、大范围投放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差,广告进入了分众时代。

            在营销和广告的学术界,数代学者专家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诸如4P模式、消费者分类矩阵、消费者心理研究等理论,指导企业更精准地找到客户群,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获得消费行为。

            然而,即使有许多理论的指导,传统广告还是要走许多弯路的。比如,为一个美容产品做广告,将客户群定位在追求时尚生活的白领女性。这个定位看似很准确,其实很模糊,上述定位只是针对一类人,而非真正有需求的个体。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是一个负担,因为他们要找的是一个真正想买其产品的人,而不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

            传统媒体经常会给客户介绍自己的用户从事的都是什么职业,年龄分布如何,地域分布如何,等等,大都强调的是用户的自然属性。而精准广告是追踪用户的行为和兴趣,逐步放弃用户的自然属性。因为百度研究后发现,用户的自然属性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越来越不重要。比如,在传统观念中,宝马汽车的目标客户应该是35岁以上的成功人士,但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年龄界限了,现在35岁以上,或者18岁、20岁的人都可能买宝马。随着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消费者的自然属性越来越不重要,挖掘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兴趣属性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互联网普及后,带来媒介行业的变化,新媒体纷纷出现,影响力日益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技术之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表现的机会,用户也不再甘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会主动检索。

            百度精准广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可以通过跟踪研究其搜索行为,通过复杂的计算方法得到,这个算法可以分析出他在某个方面感兴趣的程度,从中可以分析出投放哪些广告对他效果最好。所谓精准广告,就是依托百度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网民行为数据库,对网民的几乎所有上网行为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分析,然后按广告主的需求锁定目标受众,进行一对一的传播,提供多通道投放,按照效果付费。广告投放后,百度还会分析用户的反馈,对广告投放进行修正。

        第34节:找到你想要的(2)

            显然,精准广告的实现需要三个前提:一是尖端分析技术--语意分析数据,可以从用户的搜索、浏览、发言等网上行为分析判断他对什么感兴趣,想要找到什么。比如,用户输入"笔记本电脑"的时候,百度就会把大约250万个有关笔记本电脑的信息提供给他。二是用户历史行为的跟踪。三是海量用户覆盖。百度可以覆盖超过90%的中国网民,庞大的流量带来的不仅是点击率和关注度,还形成了数据量最大、最权威的网民行为和意识数据库。

            百度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力图通过一种创新性广告形式收集分散的受众注意力,为广告主打造理想的媒体投放平台。

            百度精准广告不但覆盖全球第一大中文网站百度的所有频道,而且还覆盖百度全部广告联盟网站。在成本控制方面,广告主可依照其推广目标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完全按照效果指标进行付费,这种付费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客户的成本支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