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 第17章

第17章

书籍名:《百度发展正史: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作者:柳传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双方先提供四种最受用户欢迎且最常用的服务,包括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和百度贴吧。

            诺基亚大中国区多媒体业务部销售和渠道发展副总裁黄伽卫随后表示:"诺基亚的移动搜索以其易用性而著称,与百度搜索服务结合,将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中文移动搜索体验……我们确信,这一合作同时将会增强诺基亚和百度在中国移动搜索领域的领导地位。"

        第50节:说服诺基亚(2)

            这个合作对百度意义非同小可,对于全球移动搜索产业来说,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2003年诺基亚手机发货量约1.8亿台,  是位居第二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2.4倍(其发货量为7  510万台,  市场份额约占14.5%),  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4.8%。

            百度与诺基亚合作后,全球移动搜索就形成了两大派:一是Google和摩托罗拉等,一是百度和诺基亚。这次合作对全球移动搜索产业是个巨大震撼。

            之前,百度没有做太多无线搜索的研发。与诺基亚合作后,百度正式进军无线搜索领域,并很快组建了相应的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无线搜索的流量、用户都在逐步增长。

            诺基亚是第一家与百度进行战略合作的国际著名企业,这次合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为今后百度与其他大牌企业合作打下了基础;也让很多国际品牌知道,百度原来是很开放,可以与很多公司合作的。这些利好消息传播出去后,投资者对百度的信心也增强了。

            2006年12月14日,微软和百度宣布,正式启动搜索服务合作协议。随后,百度还先后与包括英特尔、Cisco、华为等大批跨国公司达成了不同方式的合作。目前,百度已经与国内包括诺基亚、三星、索爱、摩托罗拉、联想等一二线的手机厂商达成紧密合作,在协助手机厂商提高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丰富盈利模式。另外,百度无线搜索还与手机厂商上下游操作系统、设计厂商等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2007年5月,CNNIC无线互联网报告显示,百度名列用户经常访问的十大无线网站之一。这一年,百度无线搜索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情况下,用户数增长了600%。

            2008年7月2日,国内著名互联网分析机构易观最新报告显示,百度已经凭借2  240万无线搜索用户数,稳占中国无线搜索市场的头把交椅。

            百度无线搜索业务的快速发展无疑离不开百度与国际著名手机企业的战略合作,但事实上,百度无线搜索业务的发展同时还是一个内部创业的艰苦历程。

            在无线搜索业务发展初期,确立了对外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后,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百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无线搜索领域?

            最终,无线搜索团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百度要做无线搜索,但不利用目前百度在互联网上的任何推广资源,不发起任何市场活动。这意味着,虽然拥有百度庞大的用户资源,但百度无线搜索必须从"零"做起。百度无线搜索团队在百度耀眼的上市光环下,在外界高涨的喧嚣声里,默默无闻地开始从最基础做起,开始了艰苦的内部创业历程。目前,手机随身、应急性搜索的需求,对百度的无线搜索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无线终端特性和无线用户需求,百度开发出了更适于手持终端用户需求的产品形式,做到搜索更精、更准、更快。

        第51节:说服百代(1)

            任旭阳曾对百度搜索业务的团队成员说,"在百度做创新很辛苦,但是你很enjoy",事实上这就是百度无线搜索团队工作的真实写照。

            说服百代

            接手BD部后,任旭阳首先要梳理产业关系,找出最重要、最优先的合作领域。他发现,数字音乐产业是百度产业链构成的一个关键纬度,应该作为优先合作的领域。确定与数字音乐产业的公司合作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先找谁谈?谁是重要而紧急的?

            百度BD部门在产业合作方面严格遵循这个原则--第一次合作,一定要找这个行业的Top  One,与Top  One合作肯定是最难的,但一旦谈成了,这个合作的正向拉动作用、影响力就非常显著了。

            在中国,百代、索尼、环球和华纳四大唱片公司占了70%的市场份额。因此,百度此次数字音乐的合作对象,也只能从上述四大唱片公司中找,而四大公司之间要跟谁先合作呢?最懂中文搜索的百度认定,这个合作的对象必须在华语市场有一定影响力,而且比较认同数字音乐商业模式。按照这个标准,百度认定的优先合作对象是百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周璇、胡蝶、龚秋霞等中国昔日巨星,以及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便云集百代。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百代唱片在亚洲地区和华语乐坛更是蓬勃发展,陶喆、孙燕姿、蔡依林、任贤齐、林忆莲、许巍、胡彦斌等巨星纷纷加盟,并屡创佳绩。数年来,百代一直雄踞华语歌坛市场份额第一,在华语歌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百代也是唯一进入中国超过百年历史的世界唱片公司,所以与中国的音乐爱好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确定先与百代合作后,百度要找一个洽谈的机会。就在这个时候,百代旗下的上海步升起诉百度。任旭阳通过上海步升认识了百代中国区新媒体总经理周倩仪,他随后去上海拜访了周倩仪,两人在新媒体发展方向上的见解非常一致,这为日后合作奠定了基础。

            周倩仪把百度希望与百代合作的意向转达给了百代总部。

            2005年7月,任旭阳终于在香港见到了百代亚州区新媒体总裁陈辉虹。任旭阳知道,这次会见不同寻常,于是他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唱片产业的过去、未来进行了深入思考。在香港百代亚州区总部,任旭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想让百度不做数字音乐搜索绝不可能,而百代制作的音乐不赚钱也是不可能的;双方谈合作的关键是打破成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任旭阳分两个轴线,就两个产业的变革进行了精彩演讲:

            第一个轴线是媒体演变,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一直到当前的互联网,其本质都没有太大变化,基本还是依赖媒体业的二元经济模型--一方面向用户提供免费内容;一方面靠向企业出售广告获利。

        第52节:说服百代(2)

            第二个轴线是唱片业的变革。

            历史上,技术的进步对音乐产业的发展引发过不止一次革命。

            远在古典宫廷音乐的年代,音乐家的营生就是靠现场演奏。直到印刷术的出现,让音乐的传播多了一个途径,乐谱的发行才成为音乐产业的开始。

            后来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录音的技术让音乐的传播从"独一无二"的现场欣赏,变成可以反复聆听的;音乐的商业模式,也就从单纯的演出,发展为演出与产品销售兼具的产业。

            从黑胶唱片到卡式磁带到CD,虽然录音的载体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历了好几代的改头换面,但是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依然是倚赖"录音产品"的销售。

            互联网普及后,音乐变成了一行代码、一个文件,存储介质和传播方式再次变革,消费终端也出现了变化,iPod、MP3播放器、手机……让人应接不暇。互联网让音乐传播变得"零障碍、零成本",直接冲击着音乐产业强调"销售录音"的核心商业模式。特别是具规模的国际唱片公司,面对如此庞大而迅速的冲击,一时间实在无法适应。

            相对国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音乐市场,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其实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假使能够抓准互联网所提供的机遇,唱片公司应该更能顺应潮流转型成功,而百度就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任旭阳的一席演讲打动了百代高层,对方表示愿意倾听百度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百度提供的模式其实很简单--MP3搜索就是一个传播平台,唱片公司可以提供MP3音乐,而百度提供的是免费搜索,通过引入第三方广告主,把处于博弈中的多方矛盾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网民乐于享用试听MP3的"免费午餐",  搜索引擎通过提供网民所需的服务增加流量,大流量伴随着高关注度与大量潜在的消费者,百度则可以在MP3搜索页面放置推广内容,与唱片公司进行收益分成。

            百代对这个商业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其实,百代在百度找上门来商谈合作的时候,已经成立新媒体部门,也是在探讨新的赢利模式。

            百度提出的音乐模式,虽然是推翻了传统音乐产业的"产品销售"概念,但同时衍生了一种结合歌曲推广与收入创造的崭新商业模式。简单说,传统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只是为艺人与他们的作品提供媒体推广,却不会给他们分享任何广告收入。反之,跟百度合作的艺人,既能享受海量的推广曝光机会,同时能从百度分享到广告收入,这绝对是音乐产业的一个大跃进。

            百代作为一个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市场适应能力非常强的唱片公司,感觉这是一个拓展数字音乐领域的非常好的时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