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干部们带路,陪着金正日同志走到浅滩。原来,这个浅滩是一个狭窄的水沟,只能通过一只摇橹的小船。
金正日同志站在沙丘上好久,仔细查看,好像在估量浅滩有多长,浅滩和湖水有多深。
他沉思的眼睛中忽然闪现了亮光。
金正日同志满怀信心地说:
“要把长渊湖的浅滩挖得深深的,那么就能使大船进进出出,那些海鱼也会大量游进湖里来。”
他接着说,把浅滩挖开后,要牢牢地砌筑防波堤,免得浅滩被波涛埋没,还要搞好疏浚。
他说,能给这里的水产合作社带来转机的重要关键就是这个浅滩。说完,他豪放地笑起来。
干部们感到眼前豁然开朗。
如果把又浅又狭窄的浅滩辟成运河,使海和湖疏通起来,那么海水会流入湖里,随之大量海鱼会游进湖里,再说,湖里不起大浪,可以开设渔港,这样好处可大得很。
长渊湖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湖畔生长的人祖祖辈辈恨这里的自然环境太坏,可没想到如何去改变它;曾有不少人下来帮助这里改变面貌,却没有一个人想出这种办法,而金正日同志以高瞻远瞩的睿智,一下子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向由于兴奋而心潮起伏的干部们意味深长地问道:
“怎么样啊?”
刚才还很忧郁地向他介绍这里情况的那位干部,高兴得像小孩子似地回答说:
“如果做到那样,长渊湖就会变成海,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我们要按照您的意见大搞工程。这一下,长渊湖再不是‘画中之饼’,而是‘饭桌上的糕’了啊!”
金正日同志对那位兴高采烈的干部微笑着。那是将给这里的湖和海带来变革的历史的微笑啊!
后来,金正日同志给这里派送了长渊湖浅滩疏浚工程和筑堤工程所需的劳力、设备和材料。
浅滩变得又宽又深,出现了防波堤。长渊湖畔修成了不怕任何海啸的渔港,宽广的长渊湖变成了富饶的渔场,很好的海藻养殖场。
喷水装置
1975年10月24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直到深夜还在一一审阅万寿台艺术剧场的设计图。他突然问,喷水池为什么设计得这样小。
设计人员回答说,那是考虑到剧场建筑的规模和占地面积有限的情况设计的。
于是,金正日同志环视了一下党中央委员会主管部门干部后,问他们的意见是否和这一样。
他们觉察到喷水池的设计不合金正日同志的意图,但只好坦率地回答说,喷水池设计是经过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的。
事实上,按惯例,这种喷水池不同于公园或游园地的,要考虑其周围建筑的规模,使之相谐调,以不太大为常例。
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说道,万寿台艺术剧场前面的喷水装置不必沿袭已往的惯例,要把从剧场前面到第一百货公司前面定为一个大的公园区,在这里要设置一个大型喷水装置。他还说,干部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人民着想。
金正日同志说:
“装上喷水,人们可以更愉快地休息。因为没有这样的装置,现在,人们都涌到青年公园去休息,而不到别处去。……
“在这里安装大型喷水装置,人们会对万寿台艺术剧场感到加倍的亲切,这会成为我们给予人民的礼品。”
在场的人们聆听了他这一席话,领悟到一味安于按已往的惯例行事是多么不对头。
深夜的时间静静地逝去,不觉到了凌晨4点钟。
前一天晚上,金正日同志和干部们讨论工作占了6个小时,通宵达旦,今天又这样熬了一夜。
此后,干部们就这个问题多次接受金正日同志的指教,设计了新的喷水公园,并大展宏图地进行了施工。
大型喷水公园基本竣工后,又请金正日同志来指点。
1976年8月25日,金正日同志接到汇报,喷水装置已完成,便推迟午餐时间,亲临现场视察。
他首先走向显得很壮丽的第一号喷水池。他在这个喷水池边踱着步观察喷水高度和形态,然后说,喷水高度还嫌低一些,最好再高一点。喷水形态要多加变幻才有看头,要多备些变换装置。
他在喷水池边踱了好长时间,估摸着水深,担心说,孩子们若失脚掉下去会不会有危险。他还一一指教,如何使喷水池中的雕塑更放异彩,夜里怎样使喷水的色调更美丽。
金正日同志走到伞形喷水池边,环视了好一会儿,说道,伞形喷水很好看,可是它的位置设在高出道路的地方,又被池壁挡着,走路的人看不到。最好把这种伞形喷水配合起来多装几个,要装成步步高的阶梯式,以便使走路的人也能看到。
他还热情地说,要在喷水池附近多搞些假山,把景致点缀得像金刚山一般优美。
正当烈日当头,可是他好像忘记了酷热,一直在喷水池边踱步,忽然又问道:
“喷水是否设了过滤装置?”
因为他这问话出乎意料之外,谁也没能回答。
因为每天要用的水量太多,谁也没想到要过滤。人们认为,这又不是要饮用的水,只要喷到高处就行,再说,水喷到高处落下来,由于落差大,病菌会自然死灭,无须搞过滤消毒装置。
金正日同志对干部们恳切地说道:
“如果还没有设喷水的过滤装置,那一定要设。这里将有很多群众集聚,一定要用净水,用混水是不行的。”
这是只有不管惯例如何,无限热爱人民的金正日同志才会想到的。
干部们决心按照他的指教,设过滤装置,把水滤净再用。
这样,后来万寿台喷水公园用了滤净的水,喷水显出美丽的彩虹。
超人的胆略
1975年7月1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到位于摩天岭深沟的检德矿时,有过这样的事。
他亲自到有20里远的4·5坑掌子面,同矿工们促膝谈心,商量提高生产的问题。
巡视掌子面后,他走进坑办公室,仔细审视了矿干部摊开的图纸。
他具体地了解了采矿场的位置、采矿方法、生产情况及其前景,然后算计了一会儿,问道,矿的选矿能力大,而矿石处理量却不多的原因在哪里?
矿的干部没能回答。使选矿场设备全部开动,这是矿干部们为之费尽心机而尚未解决的最挠头的问题之一。
矿干部犹豫了一会儿,负疚地报告实际情况说,曾为提高运输次数,增加矿车,想尽了办法,可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没能想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问他们怎样才能解决运输问题。一位干部说道:
“今后,另修一条运输坑道,实现矿车的大型化,也许能解决一些问题,眼下,只能采取给每个坑增加几台矿车的办法,恐怕再没有别的办法。”
金正日同志听了他的话,又具体地问,一台矿车能装多少矿石,一台电车能拖几台矿车,一个班能拉几趟,据了解一次能拖35吨,拉9趟,一天能运315吨矿石。他又问道,今后坑里设备实现现代化,一天能开采好几千吨矿石,那么要给坑里增加多少矿车和电车。
谁也没有回答,因为谁都清楚,用电车和矿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场内沉默了好一会儿。金正日同志环视了一下哑口无言的干部们,然后坚决地说:
“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运输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设大型长途皮带输送线。”
他的话使人们激动起来。要在长达几十里的坑道里设大型长途皮带输送线,这是没人敢想象的事。大家不禁惊讶和激动。
金正日同志深情地望着干部们说:
“据说,需要设皮带输送线的区段有14公里以上,要同时全部搞完,恐怕有困难。
“因此,第一阶段要搞5公里区段,然后再完成剩下的区段。”
他还具体地指教:“截止第二年4月中旬为第一阶段,先修从选矿场到中途堆积场的区段,在第二阶段则把输送线设到深处。”
干部们感到沉闷的心情顿时消失了。至今,他们的思索只在增加矿车和电车的台数方面打转,只展望到一两年后的前景。
然而,金正日同志却以非凡的睿智看出了生产中最大的困难问题,并以超人的胆略指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他的思索是没有止境的。
后来,检德矿发生了大变革。
今天,来检德矿访问的人们头一眼就会看到横过山腰的大型皮带输送线,将比那时增长了几倍的大量矿石从几十里深的掌子面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
在鱼雷艇上
197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有过这样的事。
这天,东海上风大浪高。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到东海岸一个海军部队访问的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要向海兵们一道坐船出海。
指挥员着了慌,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报告说,因为浪涛格外汹涌,出海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