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她能说会道,又有女人特有的心细,很快便和李小龙一家相处得很熟。刘亮华没有隐瞒邹文怀是从邵氏公司离职创办的嘉禾电影公司的背景,并对邹文怀的为人做了详细的介绍。李小龙很是赞赏邹文怀的勇气和独立精神,两人虽然没有见过,但似乎已经有了默契感。邹文怀又不失时机地打来一个电话,双方谈得很愉快。于是刘亮华代表嘉禾给李小龙商定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虽然对于嘉禾来说,这已经是天价片酬,但和李小龙在好莱坞的片酬仍无法相比,但是嘉禾的诚意已经完全打动了李小龙。
红遍唐山的大兄(1)
李小龙虽然和刘亮华沟通得非常好,但是却没有急着和嘉禾签约,他要求邹文怀给他看剧本以及当时香港一些比较好的影片。他不想毫无准备就轻易答应人家。邹文怀立即给李小龙送去了当时深受好评的港产功夫片,满以为李小龙会很满意,马上答应回港拍摄。谁知,李小龙看完那些功夫片后,将它们贬得一无是处:“人人都是千篇一律地打来打去,一见面就打,无缘无故就打,为打而打,不打就不成戏,既不真实,又太过火!打法毫无新意,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正角也好,反角也好;男角也好,女角也好;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统统是一个打法!好像是一个功夫师傅教出来的。”对香港的演艺从业人员也是大加批判:“香港功夫片的编剧、导演、演员们,统统地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侠、什么叫武道!”虽然邹文怀对李小龙关于香港电影的评价也有同感,但是他一听到李小龙这些评论后非常担忧,以为李小龙会因为看不起港产功夫片和香港电影的发展水平,而取消回港拍功夫片的念头。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糟糕的现状才激起了李小龙的兴趣,李小龙在电话回复邹文怀说:“看我的!看我回港拍出什么样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邹文怀非常重视这次合作,他请了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倪匡来操刀剧本,并且由倪匡和罗维联手对初稿进行电影技术方面的处理。倪匡在香港和金庸、梁羽生齐名,后来更是以“卫斯理”侦探悬疑系列征服了很多大陆观众。邹文怀在公司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不惜付出高额代价邀请了这些名人加盟,确实勇气过人。
剧本很快便送到李小龙手中,李小龙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当即便决定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这个剧本,就是李小龙成年以后真正担任主角的影片——《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唐山大兄”叫郑潮安,是一位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首都曼谷的一座花园至今仍有他的铜像,这是旅泰华侨为纪念他反抗不法厂商捐资建造的。郑潮安20来岁的时候被叔叔漂洋过海带到泰国谋生,他一身武功,血气方刚,而且富有正义感。母亲怕潮安在外面惹事,把一块玉佩给他戴上,时刻提醒他要凡事要忍让。郑潮安和一群来自中国的工人一起到一个制冰工厂去卖苦力谋生,发现冰场老板表面是做制冰生意,其实是走私毒品!工头有财有势老板的撑腰,对工人动不动就打骂呵斥,终于工头和工人之间爆发了冲突,郑潮安忍无可忍,终于出手!工厂内的工人不断失踪,潮安怀疑和老板有关,于是决定和老板亲自谈谈,老板顾左右而言他。郑潮安于是决定夜探制冰厂,发现了制冰厂贩运毒品的秘密!才明白工友的失踪都是因为发现了秘密而又不肯合作被杀害灭口的,于是和对方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李小龙把老板和老板的儿子都击打在地,为所有的工人报仇雪恨。
《唐山大兄》的外景地在泰国柏庄,这里条件对于李小龙来说非常艰苦。一是由于泰国的天气炎热,高温让剧组的人吃尽了苦头;二是李小龙对这里的饮食很不习惯,而且摄制组的硬件设置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小龙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他的充沛的精力使得剧组的人大为惊叹。而且就在拍摄任务繁重、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小龙仍然坚持每天跑步练功,以保持充足的体力投入工作。“嘉禾公主”苗可秀回来回忆说:“我想像不出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当拍完一个镜头,大家累得要瘫下来,小龙却手不停脚不住地练功。我说:‘你真是个铁人。’他说:‘不,我是超人!’我说:‘哦,怪不得你会超过许多人。’他认真地说:‘有点这个意思,但超人的含义比这要深刻得多。’”
《唐山大兄》拍完后,李小龙和摄制组一起回到香港。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多记者对主角李小龙十分感兴趣。因为还没有看到电影,所以记者对李小龙的功夫很怀疑,他问:“李小龙先生,你的截拳道跟王羽先生(当时台湾正红的功夫巨星)的空手道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厉害?”李小龙答道:“我不认识王羽,王羽主演的影片,我在美国也看过,是好是坏,我不便批评。空手道是一种普遍的武术,当然有它厉害的地方,说到截拳道与它的比较,我认为大家一定看过王羽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将来《唐山大兄》上映时,各位不妨看看我李小龙在影片里的武打身手,互相比较一下,由各位公平判断,那不是更好吗?”李小龙机智的回答获得在场记者的热烈鼓掌。
红遍唐山的大兄(2)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与香港观众见面后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加热烈的反响。李小龙似乎都有点意想不到,他说:“一开始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成功。”《唐山大兄》上映后不到三周便打破了香港以往电影票房的记录,总票房竟高达350万港币。而且在亚洲其他国家,《唐山大兄》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票房。李小龙迅速成为了最走红的明星,被媒体炒得炙手可热。当时有评论家说:“所发生的事情真让人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一位美国记者也说:“这部影片是李小龙从影来最好的一部动作片。这是人类出现在胶卷上最卓越的一次。”
在《唐山大兄》中,李小龙真正把截拳道的功夫体现在了影片中,这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中国的传统功夫,讲求速度快,实用。导演罗维一开始很不接受这种功夫,认为在电影中应该加入大量的表演性的动作,否则观众会觉得不精彩。李小龙坚持了自己的做法,虽然甚至为此和罗维导演争吵起来。事实证明,李小龙这种真功夫得到了观众的全面认可。但是李小龙在影片拍摄中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比如用弹簧床协助完成跳跃动作。
李小龙从《唐山大兄》开始,便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不但功夫出众,演技也非常出色。他饰演的郑潮安一开始似乎是个乡巴佬,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最后为工友复仇的打斗中,却虎虎生风,目光凛然。影片中的李小龙有一身结实的肌肉,目光有股让恶人胆寒的杀气;他的打斗动作简洁干脆,伴随着李小龙式的吼叫。这已经成为李小龙在后来的电影中的经典形象。
《唐山大兄》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嘉禾电影公司迅速成长起来。而李小龙,虽然仍有美国的电影公司在继续和他联系,但是《唐山大兄》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在香港发展美好前景,于是便有了和嘉禾电影公司的继续合作。
精武英雄本色(1)
嘉禾电影公司为了延续《唐山大兄》带来的良好势头,他们赶紧为李小龙量身打造了第二部影片——《精武门》。剧本仍由倪匡和导演罗维合作完成,这次他们选择了一个民族英雄来由李小龙主演。迷踪拳创始人武学大师霍元甲离奇逝世,他的大徒弟陈真不相信师父是病死的,仔细追查后果然发现疑点。原来日本人早就想铲除霍元甲这颗眼中钉,便使出卑鄙手段,收买精武门的厨师,在食物中下毒。霍元甲死后,他们便没有了顾忌,在上海武术界横行,甚至到精武门来踢场子,送来“东亚病夫”的耻辱匾牌。陈真于是大战虹口道场,打败所有的日本人,并让他们吞下了“东亚病夫”的纸!
《精武门》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是经过李小龙的精彩演绎,特别是其中体现的民族气节和痛快淋漓的打斗场面,30多年后重看这个片子,仍然使人血脉喷张!
1972年6月13日,《精武门》在香港首映。影片刚上映就刷新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记录,总票房高达443万港元。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李小龙连续刷新了两次香港电影票房。在香港,每当《精武门》放映时,场内的观众几乎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激动地叫好,有些影迷喜爱这个影片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一遍又一遍地看。影片在新加坡公映时,电影票价居然在黄牛党手中被炒得翻了倍,看电影的观众甚至引起了当地的交通堵塞。而在菲律宾,《精武门》被观众要求连映半年,掀起了港片的热潮。最后菲律宾政府都采取了行动,限制国外电影进口的量,以保护本国的电影。更有意思的反应是在日本,《精武门》有强烈的反日情绪,李小龙扮演的陈真在影片中痛揍日本人,要他们自己吞下“东亚病夫”的纸,剧中的日本人也几乎全部是反面角色,但该片在日本受到的狂热追捧,丝毫不亚于其他国家,日本影迷对李小龙也非常崇拜。
《精武门》获得更加巨大的成功,和李小龙的在影片中独具个性的表演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