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全书人物四十多个,几乎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如贵族、乡绅、商人、追逐财富的冒险家、教师、守林人、旅店主、军官、被迫为盗的穷人等等。其中许多人物刻画生动,具有典型意义。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机智精炼。
这部作品每卷第一章是一篇独立的散文,大都是文论性质的,阐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见解。
菲尔丁把《约瑟·安德鲁传》和《汤姆·琼斯》的体裁叫做“散文体的滑稽史诗”。它们的共同点是反映的生活面广阔,以普通人为描写对象,富有滑稽、幽默、讽刺的成分,利用了一些如一主一仆、旅途经历、旅店风波等传统手法。
《阿米莉亚》(1751)是菲尔丁最后一部小说。温顺贞洁的阿米莉亚出身富家,却宁愿嫁给穷军官布斯上尉。生活的贫困、有权势的人物对阿米莉亚的野心和布斯的轻率性格,都给他们带来困难,给阿米莉亚带来痛苦。最后布斯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又得到意外的财产,他们的苦难才告终了。这部小说的情调和前两部不同,很少有滑稽幽默的成分,而着力描写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凄凉的心情,带有感伤主义因素。它的情节更集中,批判性更强,它揭示穷人受有钱人的压迫凌辱,着重谴责英国的司法系统,刻画了治安法官、律师、执行吏、狱卒等一群枉法受贿的司法界人物形象。全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近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菲尔丁着重批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他揭露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拜金主义、道德败坏,对中、下层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他的批判是从人性论、抽象道德观出发的,他的正面人物体现了这种观点。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也说明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和同时代的小说相比,他的小说反映的生活面更广,人物性格塑造更丰满,更有典型性,结构更加完整。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出身苏格兰地主家庭,在一次英、法争夺南美洲殖民地的战役中,当过英国军舰上的军医助手。1744年后他开始创作,并参加在野党反对瓦尔浦的活动。他的主要贡献是小说创作。
《蓝登传》(1748)是带有自传成分的小说。蓝登的父亲因婚姻问题出走,蓝登童年受家族歧视,教师虐待。他当过外科医生的学徒,后来到伦敦谋生,作了军舰上的医生,参加战争。离开军队,他就伪装贵族,在国内外靠欺骗和赌博为生。最后他和舅父一起到海外贩运黑奴,在美洲遇到发了财的父亲,和他一同回国。《蓝登传》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英国和欧洲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小说愤满地揭露了英国政府的贪污腐败、社会上对苏格兰人的歧视,特别揭发了英国海军的黑暗,但小说缺乏深度,作者对主人公的行径也毫地批判。
《亨弗利·克林克》(1771)是书信体小说,通过一个老乡绅和他的家人在一次旅行中所写的书信,反映英国的广阔现实。作者描写了贵族、资产阶级在游览胜地巴斯的奢华生活,公路上盗贼横行的情形,工业革命开始后伦敦等城市的畸形发展,劳动人民的失业现象等。作者创造了几个有声有色的人物,笔调轻松幽默。
十八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发生后,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出现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古典主义已成尾声;诗歌和小说中感伤主义流行;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所引起的复古倾向开始抬头;同时一些民主作家对劳动人民表示同情,在启蒙思潮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谴责了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潮流的形成作了准备。
撒缪尔·约翰逊(1709-1784)是英国十八世纪后半期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生于一个书商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因贫辍学。后来他到伦敦,以写作为生。从1747年起,他用八年时间编纂英语辞典,于1755年出版。他的辞典在促进英国语言规范化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约翰逊继承十八世纪初艾迪生和斯蒂尔的传统,肯定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以“文学反映永恒人性”为标准来衡量文学。他的《莎士比亚集序言》(1759)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主义原则,但也肯定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加进喜剧因素,并为莎士比亚不遵守三一律辩护。他的《诗人传》(1781)写英国十七、十八世纪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注意材料的搜集和生活细节的叙述,夹杂对作品的评价,成为独具一格的传记文学。
约翰逊在开始编纂辞典时,曾写信给贵族吉斯特菲尔伯爵求助。伯爵置之不理。辞典编成后,伯爵又答应给他支持。他在有名的《致吉斯特菲尔伯爵的信》(1755)中谢绝伯爵在他成功后给他的支持,这标志了文人隶从贵族恩主时代已经结束,他们取得了经济独立,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
感伤主义诗歌在十八世纪前半期已有所表现。汤姆逊(1700-1748)在长诗《四季》(1726-1730)中描写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和诗人的感受,向大自然寄托孤独的心情。诗里有一些感伤主义的插曲,其中有的表现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杨格(1683-1765)的《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1742-1745)写于六十岁以后,抒发了诗人在妻女相继亡故的打击下个人的极度痛苦。他认为生活就是痛苦,理性无能为力。格雷(1716-1771)的《墓园哀歌》(1750)以完美的古典主义诗歌形式表达他对农民的同情,为农民的天才得不到施展而鸣不平,谴责暴君,但全诗基调是低沉的。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诗人也以死、坟墓为题才写诗,形成所谓“墓园诗派”。
十八世纪中叶,许多诗人对中古感到兴趣。格雷在六十年代初以古威尔士故事写诗,翻译了冰岛的史诗。稍后,波西(1729-1811)搜集古代民歌,编成《英国古诗选》(1765),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中古的兴趣又一次抬头,对于带有忧郁的、悲剧的情调的诗歌,兴趣更浓。苏格兰农民出身的麦克菲逊(1736-1796)搜集克尔特人的民歌,并以现代英语仿作《莪相集》(1762-1765),假托是古代歌者莪相的作品,称颂古代英雄,惋惜英国时代的消失。《莪相集》的影响一时遍及全欧。却特顿(1752-1770)假托中古诗人之名,发表了一些富有中古浪漫色彩的诗歌。
复古倾向在小说中的反映是所谓“哥特式小说”。这一流派的作家有贺拉斯·瓦尔浦(1717-1797)、拉德克力夫夫人(1764-1823)、路易斯(1775-1818)和麦图林《1782-1824》等。他们的小说描写由于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的谋杀、迫害,主要人物往往是病态的。它们多半以中古的城堡为背景,充满恐怖神秘的气氛。
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是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是牧师,但生活极不检点。《商第传》(1759-1767)共九卷,没有写商第的生平,却写了商第的父亲和叔父的怪癖。作者认为人对怪癖应取放任态度,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小说偶尔有同情小人物的情节。在形式上,它打破传统小说的格式,打乱时间、空间的次第,充满长篇插话,甚至把序言插在全书的中间。书中有时留下空白,有时插入一页黑纸。他的《感伤旅行》(1768)写自己在英法战争时期取道法国到意大利去的经历。它主要不写自己见到的现实,而是写他对一些小事的感受和异想。作者对别人的心情也极为敏感,要求彻底解放感情,宣扬感情至上。他的作品追求琐细的感受、幽默的情趣、新奇的表现手法,而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
奥立佛·哥尔斯密(1730-1774)是十八世纪后期重要作家。他生于一个爱尔兰牧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又学医,以后住在伦敦,主要靠写作为生,和约翰逊友善。他写过许多类型的作品,他的诗歌、小说、喜剧都有相当成就。《世界公民》原名《中国人信札》(1760-1761),假托一个中国人把他在伦敦的见闻写成书信,寄回中国,讽刺了英国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学、各种社会类型以及他们的精神道德面貌。《威克菲牧师传》(1768)写一个乡村牧师受地主的欺压,他的女儿受地主的蹂躏,儿子也遭到迫害,全家入狱,最后地主的叔父才使它们全家苦尽甘来。作品批判了地主阶级欺压善良,也讽刺了资产阶级中下层人们的虚荣心。它带有感伤主义成分,极力写主人公的悲惨处境以打动读者。作者认为应该以道德改善社会,以仁爱待人,应安于淳朴的生活,带有相当浓厚的妥协性。他的风俗讽刺喜剧《好心人》(1768)和《委曲求全》(1773)在当时获得很大成功。诗作《荒村》(1770)哀悼资本主义工业化所破坏的农村,以理想化的旧农村的淳朴安适和当前的荒凉作对比。
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1751-1816)是十八世纪后期英国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他出身于演员家庭,后来成为戏院经理、国会议员。当时一般剧本追求造作的感情和夸张的戏剧性,失去了和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