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60章

第60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是往日表示拥护哀格蒙特的人们都慑于阿尔巴的威力,不敢行动。她呼吁无效,服毒自杀。哀格蒙特在临死的前夕,梦见克莱尔辛化作自由女神在云中出现,宣示他的死亡将给尼德兰带来解放,并且递给他胜利的花环。这个剧本还贯穿着像《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那种狂飙突进、反抗暴君、争取自由的精神,但是歌德把历史上反动的哀格蒙特写成一个正面的理想人物,把尼德兰解放战争中进行过英勇反抗的人民写成无能的群氓,这反映出歌德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轻视群众的观点。

            “古典”主义诗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在德国文学史上和莱辛的《智者纳坦》、席勒的《堂卡洛斯》相提并论,被称为最突出地宣扬人道主义的三部剧作。歌德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在这个剧本里表现得最为完整,他宣扬人道主义的胜利,竭力要使人看到人性的感化力量,其结果,伊菲革涅亚这个形象既不是希腊时代的,也不是当地德国的现实中所能存在的,只是诗人头脑中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榜样而已。

            《托夸多·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菲拉拉公爵的宫廷诗人塔索和公爵的大臣安托尼俄的争执,反映了当时歌德切身感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即艺术创作和为宫廷政治服务之间的冲突。这个剧本说明诗人若不愿沉沦毁灭,就必须和现实妥协。但它更多地是反映出歌德在魏玛宫廷中的苦闷。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歌德认识它的历史意义,却又否定它的暴力手段,并对革命中的群众力量缺乏理解。他写了一些蔑视群众、嘲讽革命的诗歌,如《威尼斯格言诗》(1796)中的一部分,以及戏剧如《市民将军》(1793)、《激动的人们》(1794)等。歌德主张政府须顺应时势进行改革,来对付革命。他在不少作品里都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思想,这充分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懦弱和它的反动性。被称为“市民牧歌”的《赫尔曼与窦绿台》(1797)是一部用古希腊六步格诗体写成的叙事诗,叙述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德国人大批向莱茵河东逃亡时在半天内发生的一段故事:金狮饭店店主的儿子赫尔曼和逃亡人群中一个女子窦绿台的爱情。歌德在这里主要歌颂了德国小市民安分守己、害怕革命的保守思想,歌德自己曾说:“我试图把一个德国小城生活中的纯洁的人性,在叙事诗的坩埚里从矿渣中分化出来,并想把世界舞台上巨大的运动和变迁,用这面小镜子来予以反映。”这里所谓的纯洁的人性,无非是对于小市民的庸俗安定生活的美化。

            1794年以后,歌德和席勒日渐接近,彼此密切合作,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十多年内两人都写了许多重要作品。歌德在这时期内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第一部(1808出版),以及前边已经提到过的《赫尔曼与窦绿台》。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歌德用他1777至1785年间写的一部小说稿《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为基础,加以改编和扩充写成的。德国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剧院,企图通过戏剧教育群众,以求得在精神上统一德国,莱辛、席勒以及当时一些民族剧院的创办者,都对此做过很大的努力。《戏剧使命》也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的愿望和企图。出身于商人家庭的威廉·迈斯特不满意他身边的狭隘庸俗的环境,投身于他认为拥有广阔天地的戏剧事业,想建立一所民族剧院。他幼年就爱好傀儡戏,到了青年时期,他经常到剧院看戏,爱上女演员马利亚娜,不久由于误会和她分开,随后加入一个流动剧团。这个剧团到处流浪,有时也受雇到贵族府邸去表演。但剧团的实际情况和他对戏剧的理想有很大距离,他感到失望,最后发现了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亲自串演哈姆莱特,想成为德国的莎士比亚。《学习时代》把一部原来主要是描述戏剧生活的小说发展成“教育小说”,作者在其中树立了“古典”主义的人生理想,即不断地克制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作为一个所谓完整的人投入现实生活。所以在《学习时代》里,威廉的戏剧事业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他接触到各阶层的人物,经历了许多迷津和错误,最后被接纳加入一个秘密团体,为改造社会而努力。

            《学习时代》描绘了德国18世纪80年代前后的社会情况。小说前半部通过演员和贵族这两种人的活动,反映出德国社会的鄙陋而可怜的状态;小说最后两篇写到的秘密团体,使人想起当时欧洲盛极一时的“共济会”一类的组织。但小说里秘密团体的首脑罗塔利奥以及他周围的人物都是些理想化的贵族。罗塔利奥解放农奴,实际上是迫于时势,同时也是为了个人利益。歌德希望在肯定现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贵族的道德改善来改变现实。全书对于贵族具有的优越条件经常加以歌颂和赞赏。威廉厌弃商人家庭孜孜为利的庸俗,同处于下层地位的演员们生活在一起,这些人物描绘得很生动,有血有肉;等到他脱离剧团,加入秘密团体,发展到一个所谓较高的生活阶段,这时人物的活动却使人感到空虚了。这说明秘密团体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

            作为描述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教育小说,《学习时代》在德国文学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对19世纪不少作家的长篇小说如凯勒的《绿衣享利》等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席勒逝世后,在反拿破仑战争前后的十几年内,歌德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自传的写作。《诗与真》(前3卷1811-1814,第4卷1833)叙述他从童年到应邀至魏玛为止的一段生活,但也叙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和他怎样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书中的第七篇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德国十八世纪中叶的文学,一般认为这是德国文学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被视为自传第二部的《意大利游记》(1816-1817)记载歌德在意大利旅行中的感受,可以从中了解诗人转向“古典”主义的变化。

            这段时期,歌德研究阿拉伯、波斯文学,受到启发,写出一部诗集《西东合集》(1819)。诗里出现不少东方的人名、地名,采用了东方的素材,而表达的多半是诗人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和对于生命演变的探索。

            歌德一生从未停止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从青年时期情感的抒发到晚年对于事物的观察,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断片”。尽管他的思想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可是他的诗歌在思想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他同时代的作家。他的诗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挥了德国语言的最大功能,影响了德国整个十九世纪的诗歌。

            歌德晚年致力于《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的写作,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歌德逝世前不久脱稿的。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的完成距离《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有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内,欧洲先进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社会起着急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贫富的悬殊更为加深,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自己的头脑里设计了一套套改革社会的方案。歌德晚年注意到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己也考虑过新时代提出的问题。歌德在《漫游时代》里探索了如何教育青年、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等等问题。从书名上看,《漫游时代》是《学习时代》的继续,但是在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它却是一部与《学习时代》连续性不大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作品。《漫游时代》包含着一些与全书故事有联系的或者没有多少联系的短篇小说、格言语录,还穿插了日记、信札和诗歌,这是浪漫主义小说家喜欢采用的形式。威廉·迈斯特在这里已经失去主人公的地位,他只不过起到线索的作用而已。

            歌德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教育区”,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威廉把他的儿子菲利克斯送到教育区。在这里儿童要受严格的训练,摆脱从不同家庭里带来的特殊习惯,遵守共同的纪律每个学童都就性之所近学习一种手艺,掌握一些书本知识,锻炼身体,先从事实际工作,然后才谈到学术,并且要求人人都熟悉农业。

            《学习时代》里的那个秘密团体在《漫游时代》里成为一种世界组织。这个组织有两组人:居住者和漫游者。居住者在固定的地区从事劳动;漫游者则在祖国境内或外国开辟新的园地。在这个组织里不同的劳动都同样有价值,社会等级的区分消除了,人人要有一技之长,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威廉用几年时间学会了医术,成为外科医生。

            歌德一再强调在这空想的社会里,每个人要处处对己对人都有用处。但是这里的每个人,在歌德心目中不过是些个劳动的手工艺者。并且他不但否定私有制,还要大力提倡它,认为每个人应尽量积累财富,以便能用来帮助他人和团体。这样的社会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空想社会。虽然如此,这部小说所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把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的观点,却标志着晚年歌德在当时欧洲先进思想影响下的转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