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61章

第61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浮士德》是歌德的创作顶峰。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飙突进的1772年起到1831年全部完成,将及60年之久。从1806年第一部脱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写第二部,中间也有二十年的距离,但是和《威廉·迈斯特》相反,第一部和第二部首尾是比较一贯的。

            《浮士德》悲剧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发展的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寻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终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的断案。”歌德描述浮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主要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则包含了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在第一阶段知识悲剧里,浮士德年已半百,过的是脱离现实的书斋生活,他探索各种学术领域,得到的却是烦琐的、僵死的知识,越学越感到知识贫乏,对于包罗万象的自然和丰富的人生,既不能认识,也不能享受。他求死未果,求生不能,陷入苦闷的深渊。当他绝望地诅咒世间的一切时,魔鬼靡非斯托非勒斯乘隙而入,说可以陪着他到“小世界”(爱情)和“大世界”(政治)去享受生活。于是他和魔鬼订下契约,离开狭窄的书斋。这里反映了死的知识同活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知识的矛盾,作者借用魔鬼的口,对德国十八世纪僵死的学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浮士德被魔鬼领到一个女巫那里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遇见一个小市民家的女孩子甘泪卿,魔鬼帮助他获得她的爱情。爱情生活使这个单纯的市民女子因失误而毒死母亲,溺死婴儿,她的哥哥也死在浮士德的剑下,最后她自己发了狂,被囚在狱里。浮士德经历了爱情的享受,也感到极大的良心谴责的痛苦。这就是《浮士德》中所谓的“甘泪卿悲剧”。这悲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中(浮士德是以贵族的身分出现的),小市民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另一方面是浮士德本人的问题,浮士德的发展使他不得不抛弃甘泪卿,因为他若是和她结婚,就必得一生过着庸俗的小市民生活。抛弃是悲剧,不抛弃也是悲剧,这悲剧是不能避免的。但是后来作者为了减轻甘泪卿悲剧给读者留下的悲惨印象,在第二部最后一场中,使死后的甘泪卿成为“赎罪女子中之一人”,是她把浮士德的灵魂引向圣母,充当了像《神曲》中贝雅特里齐那样的角色。

            浮士德在强烈的刺激下,好像经历了一次死亡,后来在“风光明媚的地方”精灵们的歌声中又得到新生。魔鬼把浮士德带到皇帝的宫廷里,为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这个王朝财政困难,大臣们互相抱怨,但皇帝仍贪图享乐,举行化装舞会。他们向皇帝建议发行纸币,暂时度过财政上的难关。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魔术,叫他使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显现出来,供大家欣赏。浮士德看到从未见过的古希腊的美女,大受感动,昏倒在地上。这一段政治悲剧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除了供奉统治者消遣取乐外,不会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这里也触及了歌德本人在魏玛宫廷中的一些切身体验。

            魔鬼背着昏迷不醒的浮士德回到故居的书斋,浮士德旧日的学生瓦格纳正在制造一个“人造人”。魔鬼帮助瓦格纳把“人造人”造成。“人造人”率领浮士德和魔鬼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去寻找海伦。浮士德感动了地狱的女主人,她允许海伦复活。象征古典美的海伦在舞台上出现后,和浮士德结了婚,生下一个儿子叫作欧福良。欧福良代表浪漫主义精神,他不受约束,无限制地向上追求,很快便陨逝了。随着儿子的死亡,海伦也消逝了,她只留下一件衣裳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这种美的幻灭告诉读者,“古典”主义的美的王国也不能是人生最后的目标。

            浮士德的最后目标是创造事业。他看着海滨潮汐涨落,起了雄心,想把大海化为平地。这时皇帝国内发生内乱,浮士德借用魔鬼的魔术把内乱平息,在海边获得一块封地。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率领这块地方的人民改造自然,向大海索取陆地。浮士德已经一百岁,双目失明,魔鬼见他的末日已到,派遣死灵们给他挖掘墓穴,但他仍然雄心勃勃,听到死灵们的锄头声,以为是为他服务的群众在筑壕挖沟,他说道:

            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

            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的断案: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要有环绕着的危险,

            以便幼者壮者都过活着有为之年。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在地上的日子会有痕迹遗留,

            它将不致永远成为乌有。——

            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之中,

            在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

            在得到“智慧的最后的断案”、要尽量享受那“最高的一刹那”时,浮士德倒在地上与世长辞了。

            《浮士德》全剧的内容是由两次赌赛引起的:一次是魔鬼和天帝的赌赛,从这里又产生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

            第一个赌赛在《天上序幕》里。魔鬼敢于和天帝赌赛,因为浮士德陷入绝望的深渊,对一切发生怀疑,正处在可以受魔鬼诱惑的成熟时期。魔鬼自信,若是趁这时候向他伸出魔手,使他背离天帝,攫取他的灵魂,定能成功,可以在天帝面前夸耀胜利。天帝则有更坚强的信心,他认为“人在努力时,难离错误”;并且“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所以天帝把浮士德交给魔鬼,并没有什么不放心。

            第二个赌赛在浮士德的书斋里。浮士德和魔鬼订立契约,魔鬼提出的条件是,在浮士德有生之年,他情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供他驱使;浮士德死后,灵魂则归他所有。浮士德自信,他的努力不会停息,他向魔鬼提出条件,他说,假如有一次他在软床上偷安,便算是走上了末路;假如魔鬼能引诱他生出满足的念头,他的一生便算罢休;假如他对某一个刹那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生命便算完了。

            这两个赌赛订好以后,魔鬼就担任起他的职务。他一方面尽仆人的责任,处处给浮士德帮忙,一方面随时施展伎俩,阻碍浮士德向上。他陪伴着浮士德经过了“小世界”和“大世界”,浮士德始终没有感到满足,停顿不前,直到最后在创造事业的阶段里,对着最高的一刹那说了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即死去了。这到底是谁输谁赢了呢?从形式上看,浮士德的确说了请一刹那停留的那句话;从实质上看,浮士德一生孜孜不倦,纵使走过许多迷津,犯过许多错误,但从未停滞僵化。所以浮士德死后,魔鬼和天使们展开了一场浮士德灵魂的争夺战。结果还是魔鬼失败,天使胜利了  。当天使们荷负着浮士德的灵魂向高空飘浮时,他们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浮士德和靡非斯托非勒斯是欧洲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人物,他们代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歌德通过浮士德一生的发展,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内心和外界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人类远景的想望。浮士德自从在中古时期的书斋里觉醒以来,就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采取积极态度。他和魔鬼订约后,这样宣告说:

            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纵身跳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等到晚年,他肯定了改造自然这一事业的意义。这是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殖民主义的利益,正在设想一些当时认为“宏伟”的计划:开凿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歌德在《浮士德》里虽然通过魔鬼的口对残酷的海外殖民有所揭发,如说有强权就有公道,海盗、走私、战斗是三位一体,谁若要把它们分成三项,谁就是外行;但是歌德对于运河的开凿计划则不胜神往,他只看见改造世界面貌的一面,看不见有利于殖民主义掠夺的一面。他曾经说,他愿亲眼看到计划的实现,为此真值得多活几个五十年。歌德被资产阶级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计划所鼓舞,使浮士德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展望人类的远景,但是歌德始终不能认识人类要通过革命创造合理的社会,才能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浮士德的远景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幻景。

            魔鬼靡非斯非托勒斯则代表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中的另一种类型,对生活采取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态度。他初次在浮士德的书斋里出现作自我介绍时说:

            我是否定的精神!

            凡物都是有成必有毁。

            所以倒不如始终无成。

            因此你们便叫作“犯罪”、

            “毁灭”,更简单一个字“恶”,

            这便是我的本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